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论文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14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01

  Review of Ou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CHEN Haiming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our country'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esent problems and reasons, ways of cultivating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summariz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直以来,中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都有一定的关注。据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文献反映,第一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研究见于1988年严耕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题为《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文。历经25年,我国学者发表了大量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的角度对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脉络,对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途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裨益。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状况的定量描述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按照主题检索方式,以主题词“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为检索点,通过精确匹配进行检索,近25年(1988年12月~2014年3月)间,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共计收录相关期刊论文487篇,全国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9篇。

  1.1年代分布

  近25年间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成果呈现递增状态,特别是近五年,研究成果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提升。数量上,近五年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占所收录的期刊论文340篇,占总数的69.8%,全国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7篇,占总数82.6%。质量上,近五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37篇,占总数的61.7%。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与关注程度日益升温。

  1.2期刊分布

  经统计,487篇相关论文中发表的期刊比较广泛,其中核心期刊有12种,共刊载相关论文68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3.96%。刊登较多的有《中国成人教育》(10篇)、《教育与职业》(9篇)、《教育探索》(6篇)、《高教论坛》(5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5篇)、《黑龙江高教研究》(5篇)。

  1.3文献作者分析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但经统计发现,作者的平均发文量教少,以独著形式发布论文的占所有研究的72.1%;合著形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在合著方式里,2人合著的比较持续增长,这说明我国学者开始注重合作方式进行研究。在所有的论文中,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比例为85.6%,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人数约是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的10.5%。这说明国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多产与高产者更是稀少。

  1.4文献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对所有的期刊论文按研究获得资助来进行分组得知,共有13篇期刊论文获得各种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近五年获得资助项目期刊论文为10篇,占总数的76.9%。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的5篇,各省级项目资助8篇。其中5项国家级项目分别是: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8BKS019),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项目编号:08XZX012),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EA090275),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IA110155),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IA110155)。经比较分析得知,近三项的国家级项目直接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项目题目,可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成果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加以研究,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格局。目前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责任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学者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心理学学科对社会责任感进行界定。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有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对社会的觉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如何承担义务的一种自我意识。从伦理学角度,有学者指出社会责任感是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从心理学角度,有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有个别学者在综合前人的界定基础上,提出自己研究的观点,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等。

  2.2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探讨,在487篇期刊论文中,有38篇论文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调查,调查的区域有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新疆、西藏等。

  最早采取实证调查方式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见于李洁芳在2002年对南海市600名14~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他从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社会公德意识、关心他人、助人为乐、集体意识、奉献、见义勇为等七个方面考察了被访者的社会责任感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不是非常强烈,对个人的考虑较多。2003年姚利民教授通过团体问卷方式对全国六大区几十所高校中的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中国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极少数大学生不能肩负对国家的责任,并作出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最近一次通过实证调查的是桂林医学院的阳萍和刘辉以西部某高校90后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认识水平总体上是乐观的。期间还有其他学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于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举动,学者认为主要呈现出重个人轻社会的现象。当代大学生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缺乏感恩之心。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金钱的崇拜高于对事业的追求。

  2.3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或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

  (1)大学生自身因素。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乃或缺失的内在原因。大学生处于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一个转折阶段,由于接触社会少,对社会认识不深,容易导致其社会意识比较模糊,社会角色转变也较缓慢。同时,由于处于我国计划生育年代,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意识过分关注,也容易导致其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2)社会因素。学者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或缺失的外在原因。多元社会的确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输入等因素,使得社会组织或个人越来越关注个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个体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上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对于我国的高校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高校的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目标过于现实,重应用,轻人文教育;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们养成求真、求善、求美的社会责任感。

  (4)家庭因素。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的空缺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当代大学生不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作祟,导致家庭教育重知识,轻人文。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学商系数较高,情商较低的一种现象,不懂得付出,不懂得责任。因此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尽如人意,与家庭没有从小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联。

  (5)互联网因素。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在对人类各领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互联网给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网络上强化的个人主义观念都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模糊,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4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才能形成一个有爱和有责任的社会。要培养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首要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学者认为要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整合与互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需要全体成员的努力。一方面需要大家的自觉意识,是一种自律;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部门能制定公正、合理的赏罚制度,是一种他律。每一个人在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友爱,对未涉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是最好的教育。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学者提出的观点是最多的,这与研究学者本身是大学教师或者从事大学教育为主因素有关。有学者提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影响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尤为关键。学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塑造学生。可以说,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有学者提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措施。大学生长期表现出来的在社会责任感方面知行不一,从学校方面来看,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和把握社会实践这一有效的途径。很多高校因为各种因素根本没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开展了但只是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达到实践的效果。也有学者提出学校要加强体验教育与感恩教育。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合作与交往活动,让个体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的现实状况,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对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具有切实感受,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还有学者提出学校要增强大学生的成功感,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充满信心。学校还应该加强国防教育,因为国家的安全防卫,关系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公民的存亡,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爱国热情。   从家庭角度来看,学者认为家长应该要改变“一切包办”的做法,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除此以外,学者认为大学生还要强调加强自身的修养,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于大学生自身的修养。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看待社会;同时,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坚定信念,加强自我调控,通过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能、自我教育等方法来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感。

  另外,针对互联网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带来的新问题,有学者提出我们要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积极作用。要加快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以法治网;要多开通健康的社会思想学习、咨询栏目,如建立心理咨询邮箱、BBS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以上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但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效果这一角度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研究的内容较少,未能形成系统框架。目前,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分析研究的文章很多,途径和措施也不少,但仔细分析得知,学者基本都属于头痛医头、就事论事,研究成果大多是小范围、小领域的小打小闹,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而且,现有的研究者基本都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作的探讨,很少跨学科、多领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只限于现状、对策等方面的探究,而对社会责任感本质的探讨极少。这些都使得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二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标准体系研究不足。目前,几乎没有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证调查,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比较片面地反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这对于后续的研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时代性不强。近25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都是老调重弹,有时代性的观点不多。虽有个别学者尝试窥探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不够。基于网络基础上形成的新情况、新技术,对时代触觉非常强的大学生而言冲击很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效果。

  四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成果指导性不强,部分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转化。目前,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等大多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不强;对于各种培养措施,也没有研究进行追踪,也就无法确定各种措施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效果。

  这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没有真正重视该问题,以至于没有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所致。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出发,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构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指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展望未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研究学科的交叉性;二是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三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四是研究成果的时效性。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十二五”科研项目重点课题“国家开放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认知视角”(课题编号:2012KY02)的研究成果之一,陈海明为课题负责人

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责任感 我国 大学生 社会 责任 研究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