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论文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19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0703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也存在着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极端情绪和虚假的舆情传播,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好现有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并努力通过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平台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展示自己的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组还承担着熟练应用或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任务。工作人员主要由网络技术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实时跟进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技术,努力营造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现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处理机制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不同的研究思路,阐明了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涵义和主要特点的见解,重点细化了某些概念,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分类,并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尽的舆情监测和引导方案,对高校舆情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舆情 监测 机制 高校 研究 学生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