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论文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23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感人故事,情节复杂、跌宕起伏;展示了俄国社会各阶层在大变动时期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同时将这一变革时期的经济、思想观念、阶级、家庭婚姻等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的任意一个情节都能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因此,其小说文本成为各国艺术工作者争相改编的蓝本,舞台上、银幕上、荧屏上都能够看到这部作品的各种改编剧本。然而,面对同一部小说,不同的改编者怎样做到既能精确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又能体现编剧自身的创作风格呢?

  一、电影改编中情节重构的可行性分析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1]。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主要反映人物与事件的相互联系,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对于电影和小说来说,情节都作为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来推动故事发展的必要元素,但由于它们使用媒介的性质及所提供的条件差别迥异,在处理情节时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情节安排。正因为电影与小说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小说才有可能被改编为电影,但电影并非机械地把小说搬上银幕。

   小说是纯文字性的表现形式,一般具有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通常采用章节的设置,一条主线甚至多条主线交叉进行把各种错综复杂的情节贯穿起来,使小说的情节紧密相连。特别是篇幅较长的小说,情节更是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电影则不同,属于另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视听类艺术,视觉形象、听觉刺激共同作用于观众,而且是一遍过。阅读小说时读者可以停下来反复推敲和咀嚼,甚至回头重看,电影则不能,观众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简单易懂才能为观众理解和接受。正如安德烈?勒文孙所说:“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2] 因此,电影的情节设置不仅要环环相扣,也要有一定的故事性,引人入胜,能创造全新的视觉看点。与小说相比,电影的情节设置更为形象化,仅仅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对白、环境渲染等就能达到小说花几万字描述的情节内容。

   情节重构,是改编电影最常见,也是最直接到位的处理方法,这种重构无外乎在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增加、删除、扩充、浓缩、虚实相化以及改动等手法,把情节串联起来,使之贴近观众的欣赏需要,从而达到电影的要求。电影作品的改编往往会使用到多种手法,各种手法的灵活运用是相互联系的。正是由于这种重构,改编后的电影,虽然是来源于小说,但已和原著大不相同,成了完全不同的产品。那么,改编后的电影背离了原著就一定不好吗?不是的,即便两者的叙事手法相似,改编电影也有独具匠心之处,它们两者可以相互独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正如布鲁斯东说的,“说某部影片比某本小说好或者坏,这就等于说瑞特的约翰生腊厂大楼比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好或者坏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归根结底各自都是独立的,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本性。”[3] 更重要的是,改编电影也可为小说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模式。

  二、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故事始于奥布朗斯基公爵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与妻子道丽闹翻,求助于其??安娜。安娜在车站认识了年轻军官沃伦斯基,两人在一次舞会中再次相遇并产生了致命的恋情,自此不能自拔。两人陷入热恋,频频幽会,安娜怀孕后向丈夫承认了私情。卡列宁一度想与妻子分居,但为了面子,他拒绝离婚并要求妻子终止恋情。后来安娜分娩时难产,在死亡面前,得到了卡列宁的原谅。病愈后安娜无法压抑自己对沃伦斯基的爱,终于离家出走。

   沃伦斯基带着安娜前往意大利旅行,这时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其后回到俄罗斯,于儿子生日时,按捺不住偷偷会见自己的儿子,却无法见容于俄国社会。上流社会把安娜看做堕落的女人,断绝和她的往来。安娜只得移居乡下,靠写作打发时间。二人共处日久,沃伦斯基和安娜在生活上的不信任日增。安娜认为情人为前途名誉离她而去,沮丧失望之下,为处罚沃伦斯基,在火车驶近时跳下火车月台自杀。葬礼之后,卡列宁带走安娜的女儿,沃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场,后来志愿从军,前往巴尔干参战,但求一死。

  三、从小说到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受到改编最多的小说之一。单从电影改编剧本来看,由其改编的电影多达几十部,不同国家版本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若以时间为序来统计的话,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10―1919 年。当时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刚刚起步,受改编观念、改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只是将文字以图片的形式串联成影像,大多是没有声音的黑白片且时间较短。此阶段的改编对后世影响不大。第二阶段:1927年至今。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改编剧本。若以改编后电影剧本的影响力来评判的话,有以下几部较为成功,包括1935年克拉伦斯?布朗执导的美国版,1948年朱利恩?杜维威尔执导的英国版,1955年李晨风执导的中国版,1967年亚历山大?扎尔西执导的苏俄版,1997年伯纳德?罗斯执导的美国版,2012年乔?怀特执导的英国版等。

  四、《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的

  情节重构对比

   《安娜?卡列尼娜》原著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但一部90~150 分钟的电影是不可能装下托氏笔下那个关乎爱情的宏大历史画面的,因此影片改编需要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矛盾冲突等,必要时对情节进行重构。在原著的大体框架内对情节结构作一定的调整,既是必需的,又是能取得很好效果的。原著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如在片头与片尾都出现过的火车站场景,安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的场景等,都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的,它们是电影改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必然地出现在了不同的改编版本中。[4]    1935版的电影按照原著的叙事顺利展开,只是对原著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没有做大的改变,可以说改编是中规中矩的。它在情节内容上作了变置,重点突出安娜与沃伦斯基在情感上的变化,减少了外界场景的描绘,压缩了时空范围。影片只围绕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三人的情感纠纷展开,详细地叙述了安娜背叛婚姻的原因、对真爱的勇敢追求直至最终的死亡,其中心都是安娜的故事,而对其他事件,如列文和吉提的爱情这条线索描述很少,导致故事情节单一无趣,使原著的情感色彩发生了变质。

   1948年版的电影中导演想要主要讲的仍是安娜和沃伦斯基这条主线。影片以沃伦斯基参加的军官宴会开始,所有人都喝醉了,而他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唯有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个情节在原著中是没有的,暗示了后来悲剧的发生,像他这么不安于现状,要强的人,又怎么会安于与安娜私奔后的生  活呢?

   1967版的电影在遵循原著框架的基础上,也删减了一部分情节。在原著中只是起着陪衬与推进情节发展作用的情节,如奥布朗斯基一家的生活、吉提在国外休养等都被删去。这样,整个电影的故事变得简洁而紧凑,富有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题。电影还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打乱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在影片后半部分,列文去拜访安娜,安娜和列文讨论了各自对待生活的观点:

   安娜:“我只想生活,除了自己不对

   任何人做坏事。”

   列文:“有个农民对我说,人有各种

   样子,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活,有

   些人是为了灵魂而活,不忘上帝。什么是

   上帝?生活不是为了吸引我们的东西,而

   是为了上帝,谁也不能理解和决定的上

   帝。”[5]

   而在原著中,当时两人并没有讲这番话,而且列文对待生活的观点是在二人见面之后,回去途中听到农民的话,继而受到启发而感悟到的。1967版电影把这两件事情的顺序作了调整,并且合二为一,既解决了影片长度对原小说故事限制的问题,又恰如其分地把列文和安娜作了对比,预示了安娜的悲惨结局。[5]

   1997 年苏菲?玛索版的影片以列文的一段自述展开故事,这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导演之所以以列文的视角讲述安娜的故事,是想告诉观众在这个版本中列文这条线索上故事将变多。另外,此版本也添加了情节内容,如安娜与卡列宁商讨离婚时,卡列宁想强奸安娜,并威胁安娜说为了保住他的名声他可以不计较安娜的不贞,但仍要维持与安娜的性关系。这也是原著没有的,这样的改编完全是模仿好莱坞的模式,使电影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以情色意味的情节起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使影片也更具有时代气息。相对于原著,影片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于安娜与沃伦斯基的一段惊世婚外情上,而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过多,这样一来,造成了人物角色的深度不够。

   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比较特殊,它更像是一台舞台剧。影片中,经典的爱情主题、传奇的爱情故事――安娜的故事被放置在一个美丽而衰败的俄罗斯剧院中呈现,与之平行的列文的故事则跟随列文的脚步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来叙说。这种以舞台和现实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全片,是乔?怀特对电影世界的贡献。从小说到电影,以前的各个版本的列文的线索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抹去,原著中不同阶层对比的意义也完全被抹除,《安娜?卡列尼娜》几乎变成了爱情悲剧故事,而这个版本则延续了两条完整的叙事线索。从这一点来看,2012版的 《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改编忠实度最高的一部。

   在所有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改动最多的应该是1955年中国版的。不仅原著中所描写的社会状况、生存环境、故事情节、精神内涵、人物名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片名也更改了,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全新风貌的影视作品。影片以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为时代背景,保留了原著的情节主干,但人物的选择完全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因而人物的遭遇与原著具有明显的不同,它所传达的思想意蕴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艺术技巧、精神寓意上凸显了中国化的色彩。托尔斯泰借安娜的悲剧命运来体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当时社会旧思想的批判,以及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而中国版的《安娜》提倡女性地位的提高,讽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现象。[6]

  五、结 语

   实际上,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编剧的艺术再创造。这个艺术再创造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原著作者与改编者的交流,也是编剧与观众的对话。改编之后的作品融入了编剧的思想意识、个人风格以及时代气息等,是历史原著与现实社会碰撞的结果。不同的编剧都有各自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他们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以及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整体风貌与原著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部小说有这么多电影改编版本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取舍,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即便两者的叙事手法相似,改编电影也有独具匠心之处,可为小说的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改编版本的电影,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情节重构,也有助于创作者在创作时吸取经验,学会取舍。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中国蒙古族题材电影史研究”(项目编号:12XZW042)的阶段性成果。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论文搜索
关键字:卡列 安娜 尼娜 重构 情节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