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浅析电影《鸟人》的美学特征论文

浅析电影《鸟人》的美学特征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26

浅析电影《鸟人》的美学特征

  当我们谈论《鸟人》时我们谈论什么?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依纳里多执导的《鸟人》大获全胜,夺得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电影中的舞台剧取材自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能自称为人所爱,能感受为人所爱”。爱的另一面是渴望被爱,这也是雷蒙德?卡佛作品的主题。《鸟人》还有一个副题叫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直译就是“无知的意外好处”。整部影片也在无知中不断地被塑造、被成就、被消解、被颠覆。一切在无知中来,一切在嘲讽中去,留给我们的是自我心中那个鸟人荡起的涟漪。

  当《鸟人》载誉而归,登顶奥斯卡时,雷蒙德?卡佛,这个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再次步入人们视野,我们不禁要问:当我们在谈论奥斯卡,在谈论《鸟人》,在谈论雷蒙德?卡佛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鸟人》的故事足够厚实,站得住脚,中年落魄的好莱坞男星瑞根意图凭借舞台剧重返巅峰,可剧组经费吃紧,演员不堪大用,戒疗所归来的女儿又好似是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新晋的男演员傲慢无礼,却又缺之不可,随着公演日子的临近,这台本就“摇摇欲坠”的舞台剧总是频频掀起波澜,本是救世英雄的瑞根面对于此无所适从。整部电影可以评价为披着喜剧外衣下的悲剧,瑞根忍受承担着身边的全部危机风险,终以悲剧收场。艺术层次上认为悲剧是人对自己本性和社会认识的戏剧化表现,人性和社会一直处于命运的蛮横机遇和人自己所固有的残酷威胁之下。《鸟人》中的瑞根戏剧化的遭遇与映射无疑对证了此点。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奥赛罗因听信伊阿古谗言杀死心爱之人进而自刎,结局令人扼腕。《鸟人》的结尾,瑞根一跃而下,不仅仅旨在唤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更多的在于对情感制高点上的抒发与升华。

  对比导演亚历桑德罗的另外两部代表作《通天塔》及《爱情是狗娘》,《鸟人》在故事结构上显然更加严谨顺畅,它既没有如《通天塔》多线程地去讲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也将初期作品《爱情是狗娘》的粗粝感慢慢褪去。并不多产的情况下每一部作品都在尝试去解构更加出新的电影表达形式与更加现代的电影视听语言,他成功地将一个好故事和如今先进的电影工业文明糅合在一起,佳作诞生,且给予人以独特的审美愉悦。

  电影《鸟人》颇有镜面般照应现实之感。片中的瑞根是一个过气的演员,风光一时,却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吝追求,付出全部身家只为在百老汇的话剧舞台上再次证明自己,摆脱“鸟人”阴影。而现实中的迈克尔?基顿,曾经凭借《蝙蝠侠》中饰演传奇英雄形象蝙蝠侠而名声大噪,却在星途坦荡时选择辞演,离开好莱坞最闪亮镁光灯的照耀。此外,无论是电影《钢铁侠》中出现的小罗伯特?唐尼或是关于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玩笑抑或是剧评人的位高权重都暗含导演自我对现今电影体系的批评与质疑,看似并不直抒胸臆,但深刻厚重。

  一、人之美

  《鸟人》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却很立体,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单纯的人际关系。首先男主角瑞根一方面疲于应付即将开始的舞台剧公演,而另一方面,戒疗所出来的女儿萨姆作为助手的同时与跟瑞根合作的男演员渐生情愫。男演员麦克(爱德华?诺顿饰演)亦正亦邪,痴迷于舞台剧表演,却也无时无刻令瑞根的舞台剧梦想毁在旦夕,女儿萨姆的“你不是为了艺术而做,而是为了感觉自己还很重要而做”,剧评人的“你不是个演员,你是个名人”等,都是瑞根攻坚克难路上的重重叠嶂,如同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男主角在痛楚中依旧平静,孤独无助地摇晃徘徊,手提烈酒,宿醉街头。在主人公瑞根身上,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所投射的是他所难以舍弃的对当代美国,尤其是当代好莱坞的现状与不堪的思考,以及对这思考的自我抒发与改写。不同于伊纳里图的其他电影,《鸟人》在主人公的塑造上更显深邃,更加参照现实,戏中的他不只是普普通通的救世英雄坠入凡间,亦是一个现实中的中年人对沉浮人生的救赎与对成功的渴望。导演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表现了那燃烧的双翼和那伴随着鼓点穿越城市天空的流星,这看似并不出彩且貌不惊人的镜头正是电影《鸟人》真正的象征性。看似微不足道,疾速陨落,表述着生命的无奈和命运的偶然,实则是苦心营造的视觉奇迹,这种意境的烘托为的只是表现出瑞根对表演艺术的执著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二、长镜头之美

  《鸟人》作为一部“伪”一镜到底的电影,导演对于电影视听艺术的理解与革新都使得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特殊的意义。不同于传统的巴赞学说对于长镜头的理解,依纳里图在再现空间原貌的基础上将舞台剧的纵深调度也加入进来,“剧中剧”作为剧情的推进形式在长镜头的使用下更趋完美。长镜头在影片中并不只是炫技的存在,它们看似随意,事实上却有着极为精致、细密的结构于其中,也是它们的存在,使得影片获得了类似于现实般的透明性。众所周知,是蒙太奇的出现与运用赋予了电影新的意义,剪辑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因而生发出更多不同涵义。但长镜头作为本片的主要叙事手段并未削弱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不管怎样,《鸟人》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的影片,只是凭借导演依纳里图的想象力将剪辑变为隐形,因需要演员精准的走位和导演考究的舞台调度的通力合作,从而大大加大了影片的拍摄难度。此外,15个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多以中近景及特写出场,较多的此类景别成为导演勾起观影者认同感的方式。单就技术而言,导演已经将长镜头的革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它在影片中的存在毫不突兀且不可或缺,因为它并不是一味的长与刻意,它的存在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三、对比之美

  法国导演特吕弗曾经说过:“蹩脚电影之所以充斥着暴力是因为导演没有能力借助朴素而克制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对比一下《鸟人》,我们可以发现,电影并没有浪费它119分钟片长的一丝一毫,相反的,他会使观影者在电影播放的那段流动时光里,不断感叹,不断期望。

  电影诞生100余年以来,对电影的评价从来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好的电影之所以被人铭记,更多在于其与同时期电影的比较。回看2014年,佳作不断,多部影片凭借其深刻的故事涵义或对电影技术的再创新而令人称道,而《鸟人》自八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惊艳亮相之后便成为当年奥斯卡大热,即便当时不敌罗伊?安德森的作品《寒枝雀静》,但在获得赞许和认可之后,已经使其够资格在接下来的奥斯卡的角逐中领跑。

  奥斯卡的评选一直颇有争议,一方面能否获得奥斯卡奖是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来看,奥斯卡的评选又太过具有立场性,它并不欢迎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更专注于输出特定价值观的电影作品,而对《鸟人》的认可既可以看作是对艺术电影的支持,也可看作为奥斯卡对技术革新的期待与认同。同为最佳影片的获得者,《鸟人》和《地心引力》的惊艳之处便在于对传统的重生与转化。

  值得注意的还有本届奥斯卡另一部入围影片,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摘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它虽不容小觑,但因整部影片艺术风格过于小众,主流商业市场表现不佳等原因只斩获包括最佳艺术指导奖在内的几项非重量级奖项。之所以提到它,很大的原因在于它与《鸟人》一样,都受到作家作品的影响进而进行个人导演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斯蒂芬?茨威格还是雷蒙德?卡佛,作家作品的高度本身就决定了影片必然不会平凡,而更成功的地方在于相比较原著对影体本身的影响,导演作为整部影片的主导者所起的作用依然功不可没。《布达佩斯大饭店》与《鸟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许相通之处,在电影工业文明发展迅猛完善的今天,好的故事依旧是成就影片成功的不二法门。而作为两部现代人向斯蒂芬?茨威格与雷蒙德?卡佛致敬的电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谢导演韦斯?安德森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依纳里图。

  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提中国电影的艰难现状,在《鸟人》名垂奥斯卡的同时,无论是香港地区选送的许鞍华导演的作品《黄金时代》,台湾地区选送的赵德胤导演的作品《冰毒》,还是内地地区参选的作品《夜莺》,都未能在奥斯卡上取得佳绩,中国影片“申奥”成功依旧遥遥无期。对比电影《鸟人》,细细思考不难发现,国产电影整体质量依旧低劣,导演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从思想到工业都与好莱坞存在着短期内无法弥补的差距,而对于第五代和第六代的导演中坚力量而言,如何在一个商业化、类型化的电影制作大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强烈和独特的个人电影语言风格,不断对人文精神与艺术理念进行探索,则是一个必须要迈过的门槛。

  四、本体之美

  回到《鸟人》这部电影本身,它着实是一部饱满的电影,它富有实验色彩,它有深邃的长镜头,它包含男主角个人生命的现实映射,“当人们认为你是英雄时,他们会将你捧上天;当你不想做英雄时,他们连做小丑的机会也不会给你”,当然,它还有卡佛。这部戏中戏仿佛从始至终都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那并不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而是“我只是想让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相信无比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它像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不该总谈论人生的遗憾,如果瑞根不辞演《鸟人4》现在会怎样,如果现实中的迈克尔?基顿出演了《蝙蝠侠3》又会怎样,可惜人生如戏,从来就没有如果。

  《鸟人》的辉煌背后,有着依纳里图近乎偏执的追求,整部电影透露出的味道无外乎独特、成熟、到位,表达丰满,更令人备感珍贵的是一连串长镜头下的不刻意,不矫情。如同格里菲斯说的那般“我首先要让你们看见”,《鸟人》的珍贵就在于它将导演心中的所思所想转化为真实影像,从而与观众分享。作为好莱坞地地道道的“闯入者”,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依纳里图并不属于主流类型电影的追随者,相反的是,他反对好莱坞一切的约定俗成,将自己特有的电影理念渗透到自己的全部电影生涯中,并不高产,却部部都含惊喜之处。徐皓峰说过:“杰出电影作品,在于提供一份特殊的价值观,或者对常规的价值观做出反讽。”而依纳里图恰恰做到了这点,迷乱好莱坞的现实隐喻,难言的人生心酸比比皆是,发人深省。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叫“伊卡洛斯”,他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飞向天空,可他因飞得太高,翼被太阳融化从而一命呜呼。我们与其说瑞根是鸟人,不如说他就是当代的“伊卡洛斯”,美好的理想主义化身,象征电影未来的梦幻之光。

  [课题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齐鲁文化背景下的电视方言类节目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2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动力学视野下的蒙太奇诗电影研究”(项目编号:2014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浅析电影《鸟人》的美学特征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美学 特征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