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美国黑色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欲望主题论文

美国黑色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欲望主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28

美国黑色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欲望主题

  黑色电影(Film Noir)是一个在当代电影史中颇值得注意,又十分复杂的电影类别。它起源于美国,但是从其命名上(Noir是一个典型的法语词汇,意为“黑色”)又与法国电影批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尽管关于黑色电影究竟是一种与西部片、歌舞片并置的类型片,抑或只是代表了某种电影的风格,以及某些具体的电影究竟属不属于黑色电影,这些问题依然聚讼不已,但是能被归类于黑色电影的作品中,已诞生出不少有影响力的、体现出某种文化主题的杰作。在电影批评话语的建构上,黑色电影也有所贡献,可以说黑色电影早已成熟,并且还在持续地发展着。受文化态度与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称得上是黑色电影或者有黑色电影元素的作品并不多,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黑色电影的形成与特色,必须追溯到其起源之地――文化土壤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国。在黑色电影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并非画面、音效等物质性因素,而是在于其叙述结构与所表现的欲望主题。

  一、美国黑色电影形成概述

  追溯其艺术之根源,黑色电影是二战以后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文化全球化下的产物。[1]它的母体既有美国的凶杀、暴力、犯罪等故事题材,又有法国当时广为流传的存在主义;在表现手段上,又受德国表现主义的沾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血儿。[2]在这一背景下就不难发现,黑色电影在表现手法与思想深度上必然与二战之前的犯罪片有所不同。黑色电影在发展中不断追问人的存在与人如何拥有本质,人能否实现自由选择的问题。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则要追溯到更早的一战后的魏玛时期。一战后德国由于战败后的经济萧条也出现了一批犯罪题材的电影,为了表现主人公与恶魔的相同之处,德国电影人如弗里茨?朗格等常常利用光影对比与镜头的不规则构图,加强对主人公造型的变形与扭曲。由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达,不少德国导演选择到美国发展,也就将这种表现手法带到美国电影圈。而由于黑色电影往往以凶案、悬疑等为主,又受到拍摄成本限制的问题(利用暴力犯罪等作为噱头本身就是制作成本低廉而不得不采取的方式,如《马耳他之鹰》的拍摄成本甚至不到30万美元),因此无法在特效或场景上下更多投资,只能在叙述方式上吊足观众胃口,这种方式反而造就了黑色电影的口碑,为黑色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在美国的电影艺术史上,黑色电影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由约翰?休斯敦执导的《马耳他之鹰》(1941)可以被认为是美国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是当时还未有“黑色电影”这一概念。直到1946年,法国的电影评论者尼诺?弗兰克(Nino Frank)从创作背景涉及人性的丑恶与肮脏的“黑色文学”中注意到了某类电影与其的相似之处。与以往的侦探片不同,这类电影虽然同是围绕犯罪展开,但是重点却不是在侦探身上,而是在罪犯身上,观众很容易对罪犯产生共情,而侦探在调查过程中则显得被动得多。弗兰克在《法国银幕》这一杂志上将这类电影命名为“黑色电影”[3]。被视作黑色电影的还有乔治?库克的《瓦斯灯下》(1944)、乔治?马歇尔执导的《蓝色大丽花》(1946),以及罗伯特?蒙哥马利导演的《湖上艳尸》(1947)等影片,它们都与侦探探案有关,且在悬疑片中纳入了心理学分析的元素。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可以视为美国黑色电影在早期的一部成功之作。

  然而在此之后,观众对于犯罪题材开始产生审美疲劳,美国的黑色电影经过了一段沉寂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黑色电影即将销声匿迹,电影制作者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一类型的电影。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美国,国内国外的各种风起云涌的战争与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情感需要宣泄有关,这也促使美国人再次注意到人类的精神困境。而在外部条件上,随着美国在冷战期间一日千里的科学技术,电影行业也将许多新技术纳入其中,新的黑色电影应运而生。此时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有了渐渐模糊的趋势,这实际上代表了一部分电影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1976),主人公特拉维斯愤世嫉俗,知识水平低下,在强烈的朴素道德感下用自己的方式粗暴地执行“正义”,而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在于他无法寻找到正确的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新的科技也为黑色电影增添了科幻的元素,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可以预见的是,尽管现在的社会环境比起20世纪来说产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然而因欲望导致的都市犯罪依然不可能消除,这也就决定了黑色电影仍然有发展的空间。

  二、美国黑色电影的叙事策略

  由于黑色电影的题材所限,它的视觉风格偏向阴森与晦暗,因为阴暗意味着冲突的隐藏,与整个电影风格相匹配;在叙事策略上,含蓄与悬念则在表意中占了重要比重,黑色电影中很少采取平铺直叙的叙事风格。

  (一)非线性的叙事

  非线性的叙事实际上是导演与观众在意念上的追逐赛,对于二者的思维都是极高的挑战,除了普遍的倒叙和插叙手法以外,还有U型叙事和环形U型叙事,克里斯托弗?诺兰甚至提出一种“莫比乌斯环”的叙事方式,观众永远无法在这个环中找到起点与终点。黑色电影中使用非线性叙事的作品不在少数,而将这一叙事策略运用到极致的当属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Memento,2000)。全片以倒叙的方式将患有短期失忆症的男主人公的一个个记忆片段往前闪回,与一般电影的不看到最后一刻观众无法知道真相不同,这部电影的真相却要追溯到最前的一刻。由于人各自的私心,主人公莱纳德先后被警察泰迪和娜塔莉欺骗,在千辛万苦的复仇之后势必陷入空虚之中,导演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表现某种虚无。影片用黑白部分来表示正叙,用彩色部分来表示倒叙,尽管如此,仍然使得大部分观众对影片的内容倍感困惑。可以说,黑色电影加速了传统叙事方式的分崩离析,为电影在场景展示、内容剪辑上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观化的叙事

  主观化的叙事,如用剧中人物的梦境或幻想进行叙事,能够为观众制造理解陷阱,增加情节的张力。在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中,爱德华?诺顿饰演的杰克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公司汽车召回员,由于每天目睹太多交通事故的惨烈场面,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无恶不作、精力旺盛的肥皂销售员泰勒,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杰克发现泰勒身上蕴藏的巨大破坏力,他既被这种破坏力所吸引,又在内心隐隐地感到恐惧。一开始,两人通过互相斗殴来释放压力,随着泰勒举办了一个“搏击俱乐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宣泄内心的抑郁后,这种斗殴行为甚至扩展到了破坏整个城市的极端暴力。杰克对于泰勒的疯狂当然是不能认同的,然而在他试图阻止泰勒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遇到了重重阻碍。就影片来看,观众显然认为杰克与泰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无论是体格抑或性格,杰克阴郁而有点内向,泰勒却放荡不羁,在思想上两人也是时分时合。然而如此一来,观众显然就是堕入了导演的圈套之中,直到影片的最后,观众才发现,泰勒实际上就是杰克本人。换句话说,对于这个让杰克极端不满的现实世界,他有着两种处事方式,杰克是他在现实中的自我,而泰勒则是他的本我形象,他在内心身处其实渴望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这种分裂也正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个体的极端孤独的处境下造成的。应该说杰克的境遇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因此这种精神分裂的设置是极其容易引发观众思考的。

  三、美国黑色电影的欲望主题

  欲望的放纵抑或是反思这种欲望的放纵,是黑色电影的重要主题,甚至可以说,综观黑色电影诞生七十余年的作品,欲望是支撑绝大部分黑色电影的精神支柱,一旦脱离了欲望,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所采取的极端行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作品也就丧失了对观众灵魂的感召力。这方面最为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大卫?芬奇的《七宗罪》(Se7en,1995),这部电影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天主教教义之下人类由于不能控制欲望所犯下的“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七种“罪行”。然而这七种罪行仅仅指的是教义意义上的犯罪,而凶手杜?约翰却自称是上帝选中的人,企图实施一系列故弄玄虚的连环杀人案,以极端方式挑战法律的底线。在影片中,故事的背景纽约肮脏而混乱,整个影片的色调都偏向晦暗,以显示警察沙摩塞和米尔斯在接连不断的命案之下的巨大压力。米尔斯血气方刚,一心想将凶手绳之以法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也是凶手计划中的一部分,因为当他迫切地想抓住凶手的同时,他内心的欲望也为凶手所利用。他从一个执法者变成了罪犯。从影片的前半段来说,《七宗罪》可以说是一部令人绝望的片子,因为它在向人们展示当代世界,人们丧失理性之后的罪恶和冷漠的同时,似乎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避免在这种境况中越陷越深。在影片中,米尔斯与妻子翠西的爱情无疑是这个灰暗世界中稀有的一线亮光,而由于凶手正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无情地将翠西杀害,所以皈依上帝似乎也不能帮助人们保持人性中的善良,似乎大卫?芬奇并不打算留给观众任何光明和温暖,然而在篇末老警官依然用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话表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同意后面一句。”意即尽管这个世界充斥着黑暗,并不美好,政府腐败无能,民风物欲横流,人们却依然要为了美好而奋战到底。

  可见,黑色电影并不仅仅是展现这个黑暗世界以及宣告人们都是这个世界的牺牲品,优秀的黑色电影往往会留给人们一线希望与正义的光亮。以早期的黑色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为例,这部电影由于并不符合当时黑色电影的某些特征,如英格丽?褒曼所饰演的女主角伊尔萨并不是传统黑色电影中无足轻重的蛇蝎美人形象,相反,她不仅是捷克反纳粹组织领袖维克多的妻子与有力助手,坚强地与德国纳粹展开斗争,同时又是卡萨布兰卡酒吧主人里克心中所深爱的对象,两人的爱情故事由于太过美好以至于许多人将该片视作悲剧爱情电影而非黑色电影。事实上这只是因为故事中里克与伊尔萨的“大义”战胜了个人的“小欲”而已。在电影中,同样有暴力犯罪,里克毫不犹豫地枪杀了来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国军官,但是在二战背景下,这种犯罪则获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原谅。对于里克这一“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来说,他是没有任何拯救世界于水火的雄心壮志的,身处相对安静的北非,里克只想得到伊尔萨,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与激昂地带领大家合唱马赛曲,天生具备领袖气质的维克多毫不相同,而事实上,里克的内心除了对伊尔萨有欲望以外,对于重回“战场”为正义而奋斗也同样有着欲望,正是这种正面的欲望促使他最终选择了放弃伊尔萨,帮助他们离开卡萨布兰卡,这一冒险的行为也意味着他将有可能为了反抗纳粹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卡萨布兰卡》是一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黑色电影。

  通过对美国黑色电影的发展与特色的分析不难发现,美国黑色电影始终与美国这数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阴暗面息息相关,它始终直指这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并揭露当代社会中人性所隐藏的黑暗,促使观众意识到当下人类依然要面对诸多问题与困境。从市场的角度而言,黑色电影在吸引观众上一直是合格的,而在展现自己发人深省乃至引发社会思考的功力上,黑色电影亦始终保持了相当可观的水准。

美国黑色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欲望主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美国 叙事 欲望 黑色 策略 主题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