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大卫·林奇电影的美学特征论文

大卫·林奇电影的美学特征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3

大卫·林奇电影的美学特征

  美国著名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1946― )的作品内容驳杂,但是总结起来,不难发现其与以下几点相关:人类在社会中面临的物质诱惑以及受到来自权力的压抑,人类在困境中产生的贪欲(包括对金钱和性)以及恐惧,将人类从困境中拯救出来或没能成功拯救的爱情与温柔。而就影片的风格而言,林奇最著名的影片几乎都喜欢在主人公原本波澜不惊的人生中突然插入恐怖元素,让观众在观影时感受到心里的恐惧和颓废、忧伤感迎面袭来。在林奇看来,整个社会普遍已经信仰崩塌,而电影的意义就是在于帮助人们正视这种失去了精神追求的现状。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要想在电影中准确地反映上述任何一个主题,对于导演来说都是极有挑战性的。这也就是大卫?林奇的电影显得晦涩难懂,甚至让人昏昏欲睡的原因。有关于林奇电影的解析,往往注重对他的叙述模式以及电影中的无数隐喻进行阐释,但林奇的影像风格作为这种叙述与隐喻的载体也一样不可忽视,他绝大多数的影像都呈现出一种诡异而浓烈的风格。林奇创造了一个不可模仿的奇迹,要了解这个奇迹,只能将他的影像盒子掀开一角。

  一、对封闭空间的巧妙运用

  大卫?林奇以擅长拍摄公路片而著称,其中《心中狂野》(Wild at Heart,1990)以及引发过巨大争议的《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又译为“妖夜慌踪”,1997),都是林奇公路片中的翘楚。[1]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林奇喜欢的是“在路上”的,寻找从疏离与孤独中解脱方式的这种表达。实际上,林奇对于封闭空间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即使是公路片也并不意味着叙事的重点是“在路上”,而更多的依然是“在室内”(包括交通工具内)的。如前所述,林奇的电影在世界上掀起一阵“林奇”风潮时就是以恐怖著称,即使在他早年的以温馨情调歌颂人乐观坚强精神为主的电影《象人》(The Elephant Man,1980)中,也有不少令人不寒而栗的元素。而制造恐慌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空间的营造。封闭的空间能够为叙事的设置以及氛围的营造提供非常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何中外电影,在想要深入观众心理、触发观众恐怖情绪时,都经常采用孤岛、密室等意象的原因。

  这一点在林奇的电影《蓝丝绒》(Blue Velvet,1986)以及在美国电视剧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双峰》(Twin Peaks,1990)中也可以略窥一斑。无论是《蓝丝绒》抑或是电视剧《双峰》,都是依靠一桩刑事案件来吸引观众的。在《蓝丝绒》中,这桩涉及绑架、伤害、强奸的恶劣案件,发生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凉(但是温馨)的小镇上,与其称这里为小镇,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伐木工厂。而木头在影片中实际上象征了男性生殖器,影片中出现的伐木广告暗示的是男性的某种恐慌,因此弗兰克以及杰弗里才需要通过性来获得安全感。伐木场的这一意象在《双峰》中被林奇再次地使用了。镇上的警力有限,且警方正告杰弗里不要插手案件的调查。故事的绝大多数场景发生在室内。如杰弗里去病房探望父亲时,父亲不发一言,气氛压抑。父亲在这里象征了父权,而一直被父权压制的杰弗里突然因为父亲的病痛而得以解放,才为后来他在性上的探索做出铺垫。而桃乐丝被弗兰克性虐的地方更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且墙壁全是令人感到不安的红色,甚至沙发与沙发上的靠垫也都是红色的。弗兰克与杰弗里一正一邪两个人物在汽车里的交锋,林奇几乎全部给了特写镜头,两人的脸孔分别占据银幕的左右,实际上是在暗示着弗兰克就是杰弗里内心中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中,他一样也存在着变态心理,他也渴望着通过暴力获取性快感,只是这种黑色的欲望平日为道德所抑制了。

  二、对诡谲梦境的偏爱

  大卫?林奇作品的特点之一还在于擅长制造梦境。[2]或者说,因为梦境的自由度,林奇可以不必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放在大量的隐喻以及飘忽不定、梦游一般的镜头语言上,有时甚至有故弄玄虚之感。这也是为何林奇始终拒绝关于他电影的解码(Decoding)的原因之一。林奇最为知名的,同时也是在叙事上最为混乱的电影《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2001),就不仅为他带来了第三个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也因为充斥着多种弗洛依德式的精神分析的可能,而一直被列为悬疑片与邪典电影(cult film)的杰作。

  《穆赫兰道》有着两个层面上的叙事。故事的外层是一个因爱生恨的故事,戴安娜与卡米拉同为在好莱坞闯荡的伙伴同时又是同性恋人,相貌美艳的卡米拉在事业上逐渐成功而戴安娜却屡受挫折。戴安娜不仅在试镜中败下阵来,甚至女友也即将移情别恋,这使她陷于濒临崩溃的状态,最后她决定雇凶杀死卡米拉,在得知卡米拉死后,她也拔枪自尽。但是电影的绝大多数时间呈现给观众的都是故事的内层,即戴安娜的梦境,在这个长达两个小时的梦境中,种种细节都在暗示戴安娜的自卑、冲动、嫉妒、内疚和悔恨。如,在影片中戴安娜梦见自己名叫贝蒂,事实上贝蒂是她在咖啡馆遇到的服务员的名字,而戴安娜正是在那个咖啡馆雇佣了杀手。当时的戴安娜颓废潦倒,而贝蒂却乐观、自信且外表靓丽。心理学研究显示,梦的表象往往与人在前一天的现实经历息息相关。在这里也确实如此。而且这里也暗示了,戴安娜在潜意识里希望能够变成贝蒂,从而脱离出戴安娜这个身份给她造就的困境。此外,这也意味着戴安娜明白自己雇凶杀人的行径是大错特错的,但是一切几乎已经不可挽回,她只能在梦境中希望一切能重新来过。影片的片头采用了无景深的处理手法,这实际上就已经是在暗示观众电影会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关,而非是对现实中规中矩的反映。在一段歌舞(几对舞伴在虚拟的蓝幕之前翩翩起舞,而女主人公戴安娜就是其中一员,也是呼应后文的情节)过后,林奇使用了一个浮动的剪影,而这个剪影很显然是玛丽莲?梦露的著名照片。这一个短暂的镜头告诉了观众整个故事与娱乐圈有关。再联想到前面的歌舞,实际上是在暗示观众,整个世界都是一座舞台,所有人其实都是演员,故事是虚实相生的。   正因为故事的四分之三都采用了梦境叙事,在情感与道德破灭的残酷中又不乏诗意,因此林奇的电影能够呈现出一种真假难辨、虚实不分的审美特征和一种圆转丰满的叙事结构,空间与空间之间得以互相呼应转接。[3]梦境为林奇的电影蒙上了一层有关心理学的神秘色彩。同时,梦境有一定的灵活自由性,使得林奇能够在梦境叙事中对现实叙事进行注解的补充。并且梦境的开放性,也为读者做进一步的阐发提供了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林奇并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然后宣布一切只是梦境,整个梦的解析林奇全部是由精雕细刻的镜头语言完成的,这是绝大多数的导演难以做到的。

  三、对人类暴力本能的展示

  当前,暴力成为文学、绘画以及电影作品中的一个热点内容,而暴力美学一词也在相关的前沿研究中频频出现。在电影中,昆汀?塔伦蒂诺、吴宇森、北野武等人都以善用暴力美学著称,且都在反映暴力的过程中形成了个人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暴力美学在当前的市场需求下,已经成为一个松散的电影流派,甚至在社会效应的层面产生了某种负面影响。大卫?林奇并不属于这个流派,他以暴力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占其作品的大多数。但当暴力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入当代的文化语境时,林奇也很难不受到其影响。并且,林奇在宾夕法尼亚读书时,紧邻其住处的便是一个停尸场,这无疑给予了林奇某种灵感。但是林奇一直是用一种美式艺术片的,充满美感的艺术形式(如桃乐丝所唱的美妙的《蓝丝绒》)来对暴力进行展示的。

  1986年,大卫?林奇以一部名为《蓝丝绒》的悬疑电影震惊影坛。影片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暴力带来的血腥与丑陋。回家照顾父亲的大学生杰弗里竟然在草丛中发现一只刚刚被割下的耳朵。平静安详的小镇、美好的清晨,与血淋淋的人体器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后观众就与杰弗里一起开始调查这只耳朵背后的秘密,从而进入了一个几乎没有理性的世界。尤其是当杰弗里跟随着线索对妓女桃乐丝展开调查时,发现桃乐丝几乎每天都要在家里承受来自黑社会头目弗兰克的性虐待,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充满正义感的杰弗里对此当然难以接受,但是桃乐丝却仿佛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般也对此乐此不疲。杰弗里也与桃乐丝发生了关系,结果却被弗兰克捉奸。但随着杰弗里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弗兰克不仅绑架了桃乐丝,还是一个毒枭。这个恶人尽管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个结局实际上更可以视作林奇为了向市场以及所谓的主流文化话语进行妥协的结果),但是杰弗里的心中却已经永远产生了一个心魔:他意识到了施虐、受虐与性交织带来的快感。在《蓝丝绒》中,悬疑片仅是其外壳,林奇希望用这部片子来反映人类的性本能与暴力本能。男主人公很难被看作是一个人们心中的幻想英雄,对于他出于本性的所作所为,林奇还是把解释权交给了观众(林奇曾经拒绝过解释电影的宗旨,他认为一谈起事物的“意义”就会让他不舒服,同一件事的意义他和观众完全可以产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

  有了《蓝丝绒》的铺垫,四年之后林奇推出的《心中狂野》则更加惊世骇俗,同时也体现着导演的雄心勃勃。如果说《蓝丝绒》中的正邪对立还比较明晰,这部电影可以说男女主人公就是自己阴暗岁月的缔造者。罗拉与塞勒为了在一起而私奔,在私奔途中他们不仅要面对罗拉母亲的追踪,还向对方坦承了自己曾经的血腥暴力与乱性史。同时罗拉还遭遇了他人的勾引,恐惧反而又催发了性欲。狂野的暴力与温存的爱情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林奇在这部影片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类对于暴力和死亡所能做的极限,提供给文明世界一份血肉组成的真实。例如,杀人犯塞勒将人的脑袋像西瓜一样摔得血浆四溅,遭遇车祸苦苦挣扎最后死去的女子,躺在产床上如同鱼肉一般无助惊恐的少女,罗拉母亲的情人和侦探被一枪爆头等。不仅如同桃乐丝激发了杰弗里一般点燃了观众心中的攻击性本能,也刺伤了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尊严。与昆汀的暴力美学不同,林奇并不是在用死亡和暴力镜头来满足人类的宣泄需要,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电影令人震撼的视听享受。他只是在冷静地表现社会的阴暗面以及那些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人群的生活。塞勒与罗拉在剧中不断迷失,而观众在戏外亦是如此。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人实际上很容易因为焦虑和郁闷陷入一种狂乱的精神状态,只不过林奇将这种状态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观众。毫无疑问,林奇对于人类暴力本能的展示,始终是落足于艺术的层面上的,而非对暴力本身有着某种偏好。因此观众对于《心中狂野》的态度,必须得到正确的引导。遗憾的是,当时的美国媒体并没有能够理解这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而是给予了林奇不少批评。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大卫?林奇已经形成了极具个人魅力的影像风格,无论是诡异、超现实的题材,抑或是能打动人心的、质朴的温情题材,林奇都能掌握得游刃有余。同时由于林奇在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中制造精神文本,探寻现代人内心世界方面的强悍,很少有人能够具有足够的才气和镜头语言掌控力对他进行模仿。这也导致大卫?林奇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又是独特的,只属于林奇本人。

大卫·林奇电影的美学特征

论文搜索
关键字:林奇 大卫 美学 特征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