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论文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7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

  一、引言

  当下青春派电影兴盛,2011年上映的九把刀原创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3年上映的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2014年上映的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这些青春派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还有即将上映的《左耳》《何以笙箫默》等电影作品,无一不在诉说着青春的青涩岁月。本文采用荣格的理论,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些青春派电影,用集体无意识的观点去解释人类内心深处无意识内容控制人类精神的主因。

  二、理论依据

  原型(Archetype),出自希腊文“archetypes”,意为“最初的形式”或“原始的模型”,“原型”在西方文化中的渊源极为深厚,含义也极为深刻。心理学大师荣格应是原型批评理论的始祖,在现代人类与远古人类文化母体之间寻找一条复古的桥梁,荣格将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的理论加以拓展发展成集体无意识理论,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1]。这种集体无意识现象就叫做原型,用我们所熟知的海岛比喻就是,大海上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面下潮汐运动显现出来的代表个人无意识,那么深海下的海床则代表集体无意识,这是一种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意识的现象。集体无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中精神性的遗传,深深地注入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2]原型构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与所有的个体皆符合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行动表现出来,进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动。原型意象本质而言就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从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的无意识内容一旦有所表现,便会以意象的形式呈现,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和悲伤的残留物”[3]100。因此可以得知集体无意识是经验性的,纵观当下的这些青春派电影,无一不涉及人类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领域,在一个群体共同的幻想中隐藏着相同的情感模式,人们能够共同地、自发地进行怀旧,把人类这种共有的感情反应用青春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表现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共同情感,这种情感是超时空的,不论是什么时代都会有这种原型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埋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强烈又神秘的生命感受,是伤感的怀旧情结,是人们共同的生命体验,属于全人类。

  三、心理原型

  电影是一种综合加工而成的视频画面,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通过视频能够还原真实的世界,宛如身临其境,更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种种情境。通过电影展现出来的青春时代,使观众更能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和内心情感的起伏性。所有的青春电影必定会有唯美的初恋,可是初恋的结果大部分是失败的,青涩的爱情悲剧的形式与结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人类文化心理原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与沈佳宜的爱情悲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郑微、陈孝正和林静的爱情纠葛,《小时代》中各种繁华的恋爱,《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和陈寻,一场又一场的爱情迷宫,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开始怀念自己的青春,疯过、闹过,是一场场青春的洗礼,因为爱情的失败更能深刻地怀念青春的真挚,更能感怀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心理学原型的特点。现代人由于生活的巨大压力,精神上缺乏归属,远离了灵魂的故乡,青春派电影仿佛唤醒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原始的情结,一种难忘的情感经历,一种真正的原始经验,其实这些初恋的主题印证了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画面,它们无数次地重复出现,是人类意识经验的再现,这种心理学模式的原型的奇特之处在于我们在心理上早已认同了这一经验,能更加深刻地解释人类生活中循环往复的爱情的悲哀和快乐。这些青春电影同时将怀旧作为主题,男女生宿舍里的老式架子床,张国荣、王菲、张曼玉、王祖贤的老电影海报,还有男女主人公特殊年代的穿着,海军衫、格子裙等,同时穿插特殊年代发生的一系列国家大事件,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事件,还有奥运申办成功的景象,有了这些事件的铺垫,那些青葱的岁月立马浮现脑海,电影画面的重复交织令观者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这种累计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超越了单独事件的界域,是一种集体的心理事件,代表了一种内在世界的情感体验,是心理学原型的表现方式。这些青春派电影中的爱情事件触及了每个观者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当集体无意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经验,人们将这种经验用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用电影的方式诉说青春的种种事情,便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菲德莱尔说:“原型是指由观念和感情交织而成的一个模式,在下意识里广泛为人们所理解,却很难用一个抽象的词语来表达……这种复杂的心理情结需要通过某种模式的故事,既体现它又像是在掩盖它的真正的含义。”[3]422青春派电影中无法回避的爱情主题,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敏感,初恋如此美好,可却失败而终,由于失去了美好的初恋,人们心中便永久地怀念,这样的心理感受是每个人在感性与理性、“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中的情感体验。人们对青春派电影中的爱情悲剧的深切感受也是基于人们向往美好、纯洁的爱情,对青春的怀念,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其实这些情感体验都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行为,这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潜意识理解,他们追求美好的东西,纯洁的爱情被现实无情地破坏,“自我”与“超我”的转变,这种情感的历程使人类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这些现象的本身其实具有一种原始的性质,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才唤起了内心深处的隐秘。   四、象征原型

  在相隔遥远的文化时空中常常出现反反复复相同的意象,这是一种象征的原型,不同时代的人类无论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多么的不同,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结构都有本质的相同,因此在人类广阔的象征表现中也有惊人的相似。青春派电影中无论表现形式如何的繁杂不同,可是回归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体系,象征意义却都能找到相同的因果关系。电影中用原生态的意象画面体现青春的种种状态。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例,“水”的意象是贯穿影片的一条线索,每当沈佳宜和柯景腾的关系出现新的拐点时,都会出现“水”的意象。“水”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成为人类文学中一种整体的模式,跨越千年万年。在全人类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中,反反复复出现过“水”的意象,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或者说是一种新生的仪式。柯景腾和沈佳宜的交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柯景腾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成绩较差,而沈佳宜却是班里的优等生,当柯景腾决定为沈佳宜而改变时,他去换了一种新发型,要剃成很帅的光头,这天,下起了大雨,沈佳宜一个人在教室里自习,柯景腾在理发店剃头,这是影片里的第一场雨,之后两个人开始慢慢靠近。大学联考之后,同学们一起去海边放松,这里也出现了“水”的意象,原型中的“水”意象从远古一直流到了现代,象征着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原型这种普遍的心理模式不因地域和时代的差异性而变化,是人类祖先共同经历的先验模式,因此,河流、海洋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都有着深切的原始情结。影片中大学联考后,在海边的放松并不是偶然的安排,这些青春的生命体在大海广阔无垠的怀抱中,他们的爱情和前途并没有走向终结,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大海的面前,他们学会了爱对方,学会了宽容。当然大海同时也在暗示他们爱情的不确定性。柯景腾和沈佳宜进入了不同的大学,开始美好的初恋,可是初恋的情人总想在对方面前展现最美的一面,柯景腾决定举办一场格斗赛展现自己的强悍和勇敢给沈佳宜,这时候又是一场大雨,对于柯景腾紧张的比赛,沈佳宜并不认同,在比赛后的大雨中跟柯景腾分开了,初恋就这样结束了。“水”意味着新生,同时也是终结。柯景腾和沈佳宜的关系在一场大雨后开始,最终也结束于雨中。同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和郑微的分手也是在水边,陈孝正约郑微到海洋馆看海豚表演,郑微不知道这是陈孝正准备和自己分手的约会,在海洋馆里陈孝正说服工作人员让郑微抚摸了海豚,郑微满足了愿望,却不得不接受随之而来的分手,“水”意象不仅象征着新生,也象征着绝望和结束。影片以主人公的一个怪异的梦开始,梦中郑微梦到了自己是一个公主的形象,在黑暗中点亮一个打火机,带来了一片光明,在光明中看到了另外的一个自己,分不清真假,而一个巫婆正在打破她的梦境,送给她一双水晶鞋,这个梦显示了一个自然的符号象征,梦者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暗示着她见到了未来的自己,梦境是精神与内心的对峙,是“自我”与“超我”之间的挣扎,通过梦境表达了一种潜意识,郑微渴望情感同时也害怕情感,如同害怕见到另一个自己一样。其实在青春派电影中,还有一个最显著的象征,就是自行车的车轮。大学校园里,自行车几乎是人手一辆,便宜实惠,是大学生的最佳选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郑微和陈孝正骑着自行车去海洋馆约会;《匆匆那年》中陈寻放学的时候用自行车带着方茴一起回家;《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腾骑着自行车去理发店,这是电影剧情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圆形的车轮是原型象征之一,梵语的曼陀罗是圆圈的意思,人们在宗教节日的时候画曼陀罗,圆圈的核心意味着万物与之有关,是世间万物能量的源泉。因此圆圈是完美的象征,同时也是由于赫拉克利特的金言:在圆周上,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4]青春派电影的主人公中都骑着一辆自行车,意味着青春有完美的开始,完美的爱情,完美的友谊,完美的人生,可是也寓意着人们无法逃脱这宿命的轮回,青春慢慢地成长,他们的开始令人羡慕,陪伴着他们成长的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他们骑着自行车打趣逗乐,他们骑着自行车见证爱情,自行车是一段青春的见证,自行车用圆圆的车轮记录着青春的伤感和危机,其实圆形的轮子就是一种仪式的象征,无论环境好坏,中心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圆形的轮子象征着生命的能量源源不断,象征着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

  青春派电影在当下的兴盛,展现了这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揭示了人们共同的深层次无意识心理结构,人们利用电影的表现手法表达青春,深层次地表现原型的表达方式,原型展现了人类早期生活的一段集体记忆,是人类祖先的无数次重复,无论时空如何转变,这种典型情境和意象是永远不可更改的。

  五、结语

  青春是人生阶段中最美的一段年华,当下的青春派电影用镜头记载了人们最美好的初春时节,电影中出现了原型的种种痕迹,这些原型的痕迹代表了集体的无意识,是人类世界从幼年到成年的一段集体的记忆,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发芽成长,这些共同的记忆也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土壤,当下的青春派电影,唤醒了人类心底世界中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在观看青春派电影的同时,也从电影中寻找原型,感受影片中原型创作的各种表达方式,通过原型理论对青春派电影的重新解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内心的集体无意识力量。

  [课题项目] 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项目课题“美国现代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11YKZ049)阶段性成果之一;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机制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GH140772);渭南师范学院2014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生态伦理学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4SKYB13)。

当下青春派电影中的原型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原型 当下 青春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