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电影《画皮Ⅱ》中审美元素的回归与统一论文

电影《画皮Ⅱ》中审美元素的回归与统一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7

电影《画皮Ⅱ》中审美元素的回归与统一

  在当今蓬勃发展的消费主义电影时代,一部影片要想取得成功,主题必须宏大,这是毋庸置疑的。电影《画皮Ⅱ》就将真善美这一宏大主题嵌入电影艺术中,不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要求,也引起观众对这一主题的严肃思考。在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也引起了人们对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的思考。在一个貌似简单的爱情故事中,《画皮Ⅱ》巧妙地融入了政治、战争、巫术,直至将其升华到人、巫、妖对真爱、美貌和善良的统一追求中才完美收场。

  一、神话故事无法拒绝的魔力

  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里孕育着大量的神话传说,脍炙人口、津津乐道的如《封神榜》《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对于西方文明来说,这种神话题材电影有着无法拒绝的魔力,可称之为“东方魔幻电影”,在此情景下,电影艺术家们看到了它广阔的市场,电影《画皮》诞生了。在票房的召唤下,又推出了它的续集《画皮Ⅱ》。此处的电影续集是指其宽泛的概念,我们将所有与之前问世的电影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故事主题等方面保持一致的电影统称为续集电影。绝大多数的续集电影都由相同的电影公司制作,并且主要演员阵容也保持一致来吸引观众注意,挑战编者的想象力水平。

  从国内近几年的续集改编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适合拍续集。参照美国好莱坞电影成功的续集改编经验,如从《007》系列、《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来看,其主题虽然并不是特别宏大,但是在技术处理和形象处理方面的经验已经相当纯熟,尤其是在动漫效果处理方面。而国内电脑特效技术制作水准的限制,让神话效果的展现受到了限制。

  二、审美元素的孕育――古代巫术

  电影中费翔饰演的白狼国巫师令观众印象深刻。巫师通过自己的巫术与天地沟通得到神灵启示,在日食之时适合为白狼国王子换心借以挽救他的生命。巫师是该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字眼,不仅有反面角色白狼国巫师,也有正直贫穷的捉妖师。在特定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巫师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职业,甚至可以得到崇高的地位与荣耀。在古代文献和资料里,古人曾认为天与地、人与神之间原本相通,没有阻碍:

  天下之高者,又扶桑,元枝木焉。上至于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①

  直到黄帝时期,蚩尤作乱,皇帝哀怜无辜百姓受苦,采取措施,命他的孙子黎负责治理百姓,禁止普通百姓与天神沟通:

  无使上下,乃命重,黎,绝天地通,罔有降格。②

  于是,重和里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指定的巫师,负责得到神灵的暗示,在重要场合、重要事件中为权力阶层作出决定时提供参考。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就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在各种狂欢活动为外在形式的活动中,巫术活动体现了当时特定落后自然条件下人们的求生、欲望、欢乐和痛苦等自我意识。在最初,原始巫术中蕴涵着审美元素的萌芽,但都是功利性的,主要目的是在氏族中趋吉避凶、占卜等。在该影片中,由于白狼国王子在寻欢作乐中心脏被妖怪挖走,巫师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与天神沟通,得到启示,即必须在天狗偷食的异象气象中为王子换心让其得以重生。

  古代的巫术主要通过梦占、肝脏占和星占来预测吉凶。在古希腊传说中,女神赫卡忒是幽冥和魔法保护神,经常出入于坟场等地,在夜间狩猎。古希腊后期,随着哲学思想的萌芽,人们将“灵魂”这一概念植入巫术当中。古希腊人发明的著名的“努斯”理论即认为努斯是主宰一切灵魂的东西且具有比灵魂更高级的能动性。当时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接受这一观点,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因为和谐是由其对立面结合而成的,肉体是对立面的合成物,灵魂是一种永恒运动的自动的实体,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它是不朽的并类似于神”③。当代美学家则注重从巫术演变过程中发现其蕴涵的美学元素。在表现主义美学大师克罗齐的英国继承人科林伍德那里,他将艺术分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他指出其定义的区别:“再现总是达到一定的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新唤起情感如果是为了它们实用的价值,这种再现就称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为娱乐。”④在此前提下,他认为巫术具体可分为四个类型:其一,流行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如民间流行的童话、曲谣和戏剧;其二,教士的布道、赞美诗和军乐队的乐曲;其三,宗教艺术;其四,爱国主义艺术。在本文所选取的电影中的巫术属于实用主义巫术。在中国传统神话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巫师形象,如姜子牙、钟馗、彭祖等可以在人妖神三界游走的形象脍炙人口

  从中外巫术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巫术从萌芽时期的纯主观性到被植入特定概念,不可避免地走向理性,由此可以预见巫术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随着人们认知世界能力增强而走向灭亡。随着西方经济能力和人文意识的增强、哲学上大陆理性主义的兴起,巫术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同时由于巫术中蕴涵着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不足却又期冀改变当时特定的恶劣情况的愿望,其实是人们期待人类自身能力提高的一种乐观想象,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环境、科技各方面的局限根本无法实现,但却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而当代影坛上利用巫术这一母题拍摄的电影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

  三、与魔鬼签约

  在电影中,妖狐小唯因救人违反妖界规则,被封冻在寒冰地狱中度过了五百年,痛苦不堪。在命运面前,逃离冰窟的小唯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寒冰地狱的冰舌抓回去,要么获得一颗“主动奉献”的人心就可以变成真正的人。小唯四处寻找目标,一路上偷食人心以维持人形,直到偶遇逃婚并因一次意外被毁容的靖公主。小唯很快发现,公主有一颗与众不同的心,她把变成人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公主身上。   公主现身边关白城,让曾经青梅竹马又极负罪恶感的霍心惊讶不已。正是由于自己当年作为公主侍卫时的失职造成了公主的毁容。面对公主,他无法接受她逃婚并准备和自己私奔这一突如其来的现实。小唯发现靖公主与霍心微妙的心理状态,她的计划顺应诞生。她频频向靖公主灌输男人对女人的爱只不过是建立在容貌基础上的色欲之爱,以此暗示公主相貌的丑陋是霍心不敢接受公主爱情的唯一原因。为了与心爱的人灵肉合一,靖公主与狐妖签约:互换人皮。

  影片中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唐朝,这是一个政权上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大融合和个体极度追求自由的时期。因此,剧中的一切角色甚至是生灵的各种形式似乎都在追求个体自由和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但个体的追求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不论是没有真心的狐妖还是缺乏美貌和信心的靖公主,都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面临着困境、矛盾和痛苦,这导致他逐渐走上借助外力甚至是魔鬼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道路:“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个决裂/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浮士德》,董问樵译本,第58页)

  浮士德和电影中主人公的难题一样,面临着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如何与道德律令相统一的矛盾,即怎样谋取个人的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这是一个历史的矛盾和难题。在灵魂深处,靖公主深信自己与霍心纯洁深厚的感情,不承认在突然出现的貌美的小唯和自己之间,霍心会选择前者或是有任何的犹豫。然而,被毁容的她毕竟是不自信的,加之妖术的蛊惑使她最终相信了错误的判断。此时恰逢大军来临,边城毁灭在即,特殊的环境使得小唯的阴谋暂时得逞。获取真心的狐妖变成了人,只有她自己了解这一过程,她追寻得很痛苦,正如她化作歌妓的身份唱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天地悠悠,我心纠纠,此生绵绵,再无他求,求之不得,弃之不舍,来世他生,来世他生,无尽无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尽管她明白妖可以长生而人有寿命限制,但为了真实,她仍然固执地要实现自己变成人的梦想。这是走近美的第一步:真实。而要想得到这样的结果,她和靖公主必须签下魔鬼之约,也是不公平之约。

  四、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巫术滑向一个大的命题:究竟什么是美?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所在。对这个问题的追求和探索如同对于道德、爱情、真理的探究一样,困扰了人们几千年,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中国当代美学学派中,梁启超主张“趣味主义美学”,王国维主张“生命意志论美学”,蔡元培主张人生价值论。朱光潜提出情趣的意象化,宗白华则认为美在于生命。在美面前,人类的语言也许是无力将其概括全面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如影片中的女妖小唯通过偷食人心维持美貌,但她仍然难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因为本质上她的生活是不真实的。正如在与雀精的对话中她说道:“你有过人的体温吗?有过心跳吗?闻过花香吗?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你流过眼泪吗?世上有人爱你,情愿为你去死吗?她渴求的是真实的人的生活。即:美的第一步是真实。生活对于她,正如每天早晨醒来的浮士德的心理一样空虚苦恼:“我早晨蓦然惊醒/禁不住泪满衣襟/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不让我实现任何希望/连每种欢乐的预感也被顽固的批评损伤/到了黑夜降临/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就寝/这时我还是不得安宁/常常被噩梦相侵/所以我觉得生存是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意生。”(《浮士德》,董问樵译本,第80页)。因而在得到真实的人心以后,她感慨地对雀精说人心是暖的,眼泪是苦的,杜鹃花真的很香。真实的心是火热的,可以击败寒冰,狐妖为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放弃了美貌。

  影片中安排了适时而至的战争让每一个角色的张力都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在霍心发现真相以后,一行人去白狼国营救拥有人心的狐妖。在靖公主即将被寒冰吞噬的时刻,狐妖发现了美的真相,即美不仅仅是拥有美貌,也不仅仅是真实的存在,更是善良的两情相悦,愿意为对方舍弃一切,甚至是心灵和生命。顿悟后的她还回了人心,和雀精化作青烟飞去,迈向从追求美貌到追求真实的第一步:善良。如同每个人心里都有恶的种子,同样,也都有善的一面。妖也如此,而况人乎?

  五、结语

  电影中,导演将一个千古难题,即容貌美重要还是心灵美重要,在一部近似寓言的唯美电影中表现出来。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哲学家济慈对于美的态度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中国式的美的概念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古人云“善莫大焉”,即心灵美比容貌美要重要得多。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美学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完美地体现,即将真、善、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个体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和理想在人、神、妖三界寓言中得到合理地诠释。是的,以寓言为载体是这部电影的最佳诠释。当代社会中,也许每个个体都不同程度地不满意于自身面临的死水般的个人生活,又在观赏灵肉合一的生活所付出的必要代价中得到满足与警醒。生活中的真善美仍有待人们积极地追求。

  注释:

  ①② 郭璞:《玄中记》。

  ③ 《巫术的世界》,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④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电影《画皮Ⅱ》中审美元素的回归与统一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画皮 审美 元素 统一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