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12

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意识中对价值追求的观念,通常以信念、理想、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了人们对价值的评价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则和立场。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有着兴国之魂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的引导确立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运动、制度,它更是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核、运动的核心、制度的灵魂。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础、最核心部分,对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促进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又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科学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关乎国家兴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大学生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基础的要将理性认知作为起点,因为理性认知是主体意识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起始点,是实现客体主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认知感情方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一般而言,价值是衡量事物好坏、有用无用的标准。价值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它们合乎规律的变化具有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一致、适合、或接近的性质”,即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在人本身察觉到自己生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以前,人就已经对这种价值关系进行反应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观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它渗透于道德、法律、艺术等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并通过这些形式表现出来,是带有更深层次影响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应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观在其构成体系来说,可以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两类。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一般价值观则处于从属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其基本内容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涵盖面要广其更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内核,它用更凝练、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形式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精神和原则方向。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体现、相辅相成。

  央视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优秀中国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的行动强有力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再到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性的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凝练。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国家意志,展现了社会要求,表达了个人价值。一个价值理论的形成,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将前人思想和自身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优秀思想的继承,又是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

  二、当代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互联网络极大发展的今天,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大环境要求我们清醒的认识,正确借鉴、包容现代文明价值理念。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准确理解和把握时代课题,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面对新旧体制的转换导致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的大量出现,加之职工下岗分流、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客观存在的问题,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此外,西方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领域战略图谋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造成冲击,致使精神生活出现危机。尤其对于思想不够成熟,实践生活不够丰富的大学生而言,认识的片面性很有可能会对其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3]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高校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重大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对核心价值体系各构成部分的具体认识上,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认知缺乏深入,不知各构成部分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如很多同学了解核心价值体系大概内容,但不知道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知道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却不理解其三个层面的深层含义。其次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感缺位,不能从个人内心的情感出发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体验、感受、认同。再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还不够竖定,尤其是当在关乎自己切身利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更多地显示出"摇摆”性、妥协性。此外,我国目前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如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偏重教“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作为一般性的“知识”来认识,没有真正达到高度认同的程度,从而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模糊和知行脱节现象。这就是通常大学生口中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的,但离自己太遥远。

  三、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找准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科学规划认同的导引体系,并运用认同与践行的辩证互动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大学生本身的意志努力外,还必须要有科学扎实的学理依据,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支配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认同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明了认同的体验路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了认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认同主体大学生群体对认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实质上是认同主体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后,再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此外,马克思认识论还指明认知认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同一内容的传达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进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的程度,最终实现认知认同。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明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向。实践论指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统一关系,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大学生要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就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方法。构建认同的导引体系,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使该体系科学化、合理化,才能让大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三大基本规律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经历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自我扬弃,最终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认同的现代思想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思想精髓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民主法制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三个有利于”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了基本标准。邓小平同志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强调:“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5]民主法制思想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政治基础。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6]他强调“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7]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他还提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认同的现代价值原则。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价值理想,也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价值目标。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原则。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价值原则。党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当作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这也正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评价原则。

  科学发展观奠定了认同的现代人本底蕴。胡锦涛总书记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蕴涵着以人为本思想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和现代表现。事实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包含其劳动过程、社会关系和综合素质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原则,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多个部分,当然更离开大学生本事的意志努力。认同核心价值观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自觉践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经历正确而深刻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深刻的内在认同之后,才能真正付诸实践。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强调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拥护党的领导,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支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做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部分。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起点、他们的视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都远胜以往任何时代,教育者不能把他们仅仅当作被教育的对象,而且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应由单向灌输转向引导和对话。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契合,是主体间的精神交流。它不应是教师掌握话语权力的单向灌输,而应以引导和对话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再次,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增强渗透性和人文性。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感悟和培养珍贵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体验人生,理解人与世界的关联。

  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性主要通过活动课程来实现。把价值观教育将作为基础性教育目标渗透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与社会,自然、古迹的实践接触,形成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洗礼和感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历史观等价值观念。

  学校无法独立支撑教育的大厦,家庭必须予以配合,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家庭不单单是保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大学生的心灵健康。青春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第二个主要形成时期,家庭教育具有的终身性和反复性,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应摈弃“重智轻德”的倾向,重视大学生的全面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后,将会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受益终生。家庭教育应抓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其次,应及时开展美育。家长要给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审美引导,在他们分不清美丑、甚至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的审美观,并帮助他们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社会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自然性、渗透性甚至“颠覆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要应注意,第一,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性活动中心的作用,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第二,坚持党对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舆论阵地的领导权,把舆论阵地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须大力弘扬正气,并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第三净化社会环境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社会稳定的事端,确保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不受干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第四,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的舆论导向。第五,增强舆论阵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质量和效果;必新精神、提高全面素质。

  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不仅仅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更要注重实践中培育和认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文搜索
关键字:价值观 社会主义 认同 主义 核心 价值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