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电影节与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大学生电影节与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16

大学生电影节与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一、电影节的发展机制

  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沟通大学生、电影界、学术圈、娱乐圈、时尚圈的盛大电影节之际,浙江师范大学还活跃着一个历史更加悠久的大学生电影节。历经28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品牌体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代表。

  1.师大电影文化的酝酿

  对浙江师大的学生来说,电影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师生都与师大电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活动较为贫乏,在电视、录像机没有普及的条件下,学校电影院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学生的业余生活基本上都是与电影有关,这就催生了第一个电影周的诞生。电影周这种视听盛宴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和好评,为它的持续提供了动力。电影周发展到现在的电影节,为师大学生提供与国内院线同步观影的机会。师大的电影氛围也孕育出中国电影界的一些知名人物,如陈晓云、何苏六、陆绍阳等。正如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郑洞天所说的那样,北京电影评论界还活跃着的半壁江山都由师大电影人占据着。

  2.学会和学科专业的互动

  师大电影节的主要学生承担部门是影评学会,它的前身是1986年创建电影周的电影研究学会。该学会在师大电影氛围的推动下产生,聚集了一批电影发烧友,以张扬青春激情、彰显学术品位、追求文化意识为宗旨。1986年创建时,之所以叫“学会”,是因为他们视电影为一门学问,同时又重视电影理论的研究,可见电影节创办初衷并不仅是为了一个娱乐的途径。在电影研究学会的传统下,如今每年的电影节设有影评征文、电影研讨会等学术性活动。电影节在师大的经久不衰,和学会的成立与发展息息相关。1989年,师大开设了电影课程,纳入到各级教学计划中。2005年,师大和天琪影视文化公司合作创办了影视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和广播电视艺术的硕士点,为电影节的活动培育了专业的后备军。

  二、电影节的困境

  作为品牌活动建立起来的电影节,无疑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波助澜,尤其是在传播电影知识和审美教育方面。但反思当下,也存在着生长的困境。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所以在中国形成如此大的影响力,并一直区别于娱乐圈其他电影节,其最主要原因在于对学术品格的突出。每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后,公众都可以得到电影学术的启示,可以看到这一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缩影以及电影学术的前沿动态,这赢得了电影理论界的广泛赞誉。反观浙江师大的电影节,在很多细节上的定位似乎并不清晰。以大学生为主体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要旨所在,但在调动全民参与的同时,趋向于娱乐主义,最初的学术品格渐渐失色。尽管电影节仍然有一些传统的学术活动,如影评征文、研讨会等,但学术性活动相对电影节其他趣味性活动而言,影响并不显著。师大电影节在创建之初就秉着学术的追求,在它的萌芽中已经蕴含了学术的种子,电影学会也试图将这一学术传统继承与发扬下去,但近年来,我们可以发下如下几个问题:一、学术性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学生参与电影节,大多为的是饱览当年的热片,而观影后却没有沉淀出一种思考。在影片征文这个传统活动中,来稿几乎都是文传学院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且稿件数量、质量近几年不容乐观。二、对电影的分析多半停留在现象研究、内容赏析上,真正触及到电影理论的论文凤毛麟角。三、从近几年电影节的主题来看,大多都停留在对学生对生活的人文关怀上,“光影梦想力量”,“创意光影,给力青春”,“有爱,更温暖”等,这些虽然是师大电影节的特色,但对于学术性的强调却远远不够。

  三、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浙江师大电影节的发展机制、价值意义和生存困境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指出了一种思路。

  1.构建文化品牌的专属特质

  品牌成功的进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创设品牌的专属特质;消除品牌的可复制性;实现品牌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之所以为“品牌”,是因为具有其他文化活动不可替代的专属特质。师大电影节的专属性首先在于它的主题鲜明。每一届电影节都会设定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25届以独特的青春视角关注电影,关于光影世界中的青春迷茫和反思、青春的热情和创造。其次,作为品牌活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活动体系。每届电影节都设置电影展播、主题研讨会、电影游园活动、电影知识问答活动、电影创作论坛、电影节征文比赛、微电影作品比赛、原创微电影剧本比赛这几个活动环节。每年都在12月份举行,时间固定化基于活动的连续性和约会性理念,促进了学生对活动的期待,这也是一个成功品牌所必须的规划之一。再者,电影节自身包含的学术价值。如果一个文化品牌活动光有娱乐性,那它难以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经典品牌。对于高校来说,本应是学问之府,学术性的融入让品牌富有生命力,学术底蕴的积淀让品牌的价值意义不断扩大。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电影节应找回深刻的学术品格。最后,电影之于大学生的美育价值让电影节在校园文化品牌中独占鳌头。大学是“育人”,而不是“制器”,也就是化育人的灵魂。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成为大学生最亲切的艺术欣赏对象,潜移默化地引导师大学生审美生活的形成。

  2.结合时代主流文化的脉络

  从当下电影市场消费情况来看,大学生无疑是电影欣赏的主要群体。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关于当下大学生电影消费调查报告表明,92.24%的大学生喜欢看电影。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影视文化盛行的时代,影视这架造梦机器制造了比现实世界更能给人现实感的奇观,制造了人类缺失的“梦”。美国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坚信当代文化正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声音和影像约定审美、主宰公众。视听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影相比其他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更受人追捧。成功的高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当下时代主流文化的脉络,显示主流文化的走向。电影节把握住了时代的契机,将校园文化和时代文化巧妙结合,它被视为一种时尚,活动影响扩散开来,掀起高校电影热潮,那么它的成功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建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强大的群众基础,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办、学生参与为准则。知名度高、历史悠久的品牌活动大多是首先由学生自发组织,契合学生的审美趣味,深入切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电影节设置了很多亲民活动,力求全民参与,这是重视大学生主导性的表现。影评学会是浙江师大电影节的活动开展的主力部门,其成员都是在校本科生,每一届电影节活动方案都由学会来起稿,从活动流程、活动项目到活动主题等细节。当然,系列活动也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微电影制作大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为电影爱好者提供展现自己电影之梦的平台,激发了青年学子电影创作的热血。可见,高校文化建设需要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成就事实上的文化品牌。(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YGL201218)成果。

大学生电影节与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化建设 电影节 特色 高校 大学生 建设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