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27

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脑血管介入治疗。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组(心理干预组)和B组(常规对照组),各54例。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HAMD、HAMA、NFDS评分及GOS分级等预后指标。 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干预后的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B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NF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GOS预后优良率为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促进术后恢复,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b)-019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prognostic influence on patients. Methods 108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from June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all patients were provided with cerebrovascular intervention treatment,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and group B (conventional control group).The score of HAMD,HAMA,NFDS and GOS classification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 of HAMD,HAMA in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intervention,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score of HAMD,HAMA in group A after interven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fter intervention,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score of NFDS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GOS prognosis in group A was 79.6%,which was higher than 46.3% in group B,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s significant,which can alleviate bad emotion,promote postoperative recovery,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intervention;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Postoperative recover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饮食、不规律作息、运动频率降低等均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1],且呈现年轻化趋势[2],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神经介入治疗作为当前促进脑血管疾病患者脑细胞功能恢复、提高其预后质量的重要手段[3],已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多数患者受认知局限性的影响,仍存在较强的焦虑及抑郁情绪[4],不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本研究选取本院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的预后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及脑血管介入治疗指征。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48~72岁,平均(61.6±4.4)岁;疾病类型:急性脑梗死40例,颈动脉狭窄22例,脑动脉瘤23例,脑动脉狭窄15例,脑动静脉瘘8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组(心理干预组)和B组(常规对照组),各5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者;②临床治疗完整者;③意识清醒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相关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③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者;④中途退出治疗、干预或随访期失联者。

  1.4 方法

  两组均在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给予饮食干预、医嘱传达、体征监测、病历记录等常规干预措施,其中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术前心理干预:以聊天等方式同患者建立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在取得其信任的前提下,了解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制订个性化的干预对策;对治疗方法存在疑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给予健康宣讲干预,使其了解及早接受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主动转变观念,由抵制治疗转为配合治疗,进而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改善预后质量;对疾病结局存在疑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列举历年的成功典型案例、告知治疗有效数据、开展疾病知识讲座等措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加深对脑血管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该疾病的可治愈性以及及早治疗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等;在给予上述干预后仍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重点干预,为其讲解手术步骤及术前、术后相关注意事项,有条件时可带其熟悉治疗环境,缓解其在陌生环境下接受治疗的恐惧情绪。②术后心理干预:部分患者在成功接受手术后仍易出现情绪反复现象,不利于预后提升,因此医护人员应依旧通过聊天、询问患者家属等方案了解其不良情绪产生的源头,并制订相应的干预方案。对预后效果存在疑虑的患者,可由护理人员从手术专业角度进行评估,告知患者治疗的成功性及其可获得的临床效果,使其了解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工作对预后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尽可能地为其营造和谐、舒适的就诊环境,若患者仍存在紧张、不安情绪,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播放舒缓音乐等方式帮助其平复心态。

  1.5评估标准

  1.5.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标准[6] 严重抑郁:>35分;轻或中度抑郁:>20分;无抑郁:<8分。

  1.5.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标准[7] 严重焦虑:≥29分;明显焦虑:≥21分;焦虑:≥14分;可能焦虑:≥7分;无焦虑:<7分。

  1.5.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标准[8] 总分为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1.5.4 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标准[9] 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状态):仅有最小反应;Ⅲ级(重度残疾):清醒,日常生活需料理;Ⅳ级(轻度残疾):残疾,可独立生活;Ⅴ级(恢复良好):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工作。优良率=(Ⅳ级+Ⅴ级)例数/总例数×100%。

  1.6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HAMD、HAMA、NFDS评分及GOS分级等预后指标。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AMD与HAMA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HAMD与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干预后的HAMD与HAMA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NFDS评分的比较

  A组的NFDS评分为(11.7±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2,P<0.05)。

  2.3 两组GOS预后优良率的比较

  A组的GOS预后优良率为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P<0.05)(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为探讨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理健康及术后恢复的影响,选取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血管狭窄患者常因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不足以及病理疼痛等因素产生负面情绪,这使得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性状态,进而加快体内的缩血管物质释放,减缓血液流速及流量,诱导脑血管痉挛而加剧病情。多数患者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出现头昏、头痛症状,导致其难以在最佳的身心状态下接受介入手术,增加了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全面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促使部分患者改善治疗心态,提升护理依从性,从而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改善了预后,使其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这与陈敏、李晶[10-11]的研究结果类似。有研究显示,术后的两周内为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负面情绪高发期[12-13],以睡眠质量降低、护理及治疗依从性下降等表现为主[14],此时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能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15]。本研究中,患者在不同时间点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源不同,术前多数患者因对介入治疗方法不了解而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存在疑虑,护理人员可通过相关疾病知识宣讲、典型成功案例剖析等方式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进而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完成介入手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则多以情绪反复、家属关怀欠缺等原因为主,可通过转移注意力、音乐疗法、增强家属关怀力度等方式缓解其负面情绪,进而改善护理依从性。除上述结论外,本研究还显示,积极的心理干预对建立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降低医患、护患纠纷,维持就诊秩序,提高医疗质量等多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刘小梅[15]的研究结果也对该结论予以认可,其还指出,在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的同时辅以适当的康复运动及训练,能有效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颅内血管灌注,进而达到预防血栓再次形成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促进术后恢复,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论文搜索
关键字:脑血 脑血管 患者 疾病 效果 治疗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