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问题分析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问题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2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问题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这对于各国工业化成长是一个共同问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既遵循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省武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此次将武威市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它人多地少,武威市常住人口182.2万,城镇人口50万,农村人口132.2万,农村人口全市人口的72.56%,农村富余劳动力约30万左右①,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了当地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二是武威市人多水少,作为石羊河流域内地区,全市人均保灌耕地2.6亩②。在石羊河综合治理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节水灌溉的任务,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问题。具体来讲,近几年武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1.劳动力转移增速快、规模大:自从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自199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迅速增加,中间略有波折,但依旧呈上涨趋势。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增长速度将在4%-5%③。

  2.年龄构成轻:近年,武威市外出劳动力的年龄越来越低,其年龄已低于平均值,而且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更低。

  3.文化素质增强:近年来,在武威市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化程度逐年升高,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达到6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达到16%,这两个数字都比全部劳动力相应文化程度多出几个百分点④。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流向: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外出务工者中,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62.4%⑤。

  5.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在武威市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60%,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6.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兼业性:他们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7.组织性增强:近年,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通过市场中介组织外出的比重提高;由用人单位直接招聘外出的比重提高;由亲友、熟人介绍外出的比重下降;靠自己碰运气外出打工的比重下降。

  8.区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动力: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区域经济吸纳了约65%的人数;县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的比例只有35%⑥。

  二、甘肃省武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无序性、盲目性

  由于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畅通,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无序性和盲目性,到最后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农民分散外出务工,在外地就业也得不到保障。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剩余劳动力就业面窄

  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与“劳动技能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缺乏,劳动者就业岗位选择面窄,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的工作,难于在外面立足。

  3.打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农民工侵权事件常有发生,这都是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而农民工受到侵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在工作性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工与农、城与乡反差强烈的群体界限。农民工的知识层次决定了他们不会自觉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权。其次,也是由于我国司法程序较为繁琐且费用相当,对农民工来说是一道不小的心理和经济障碍。另一方面,农民工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没有建立一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组织,没有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4.农民外出务工时子女教育受到影响

  1)接受教育和学习单一,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

  外出务工人员大都远离家乡,很难和子女们见面,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能靠通电话。因受条件的限制,联系的内容也十分单调,孩子都十分渴望亲情、照顾和关爱,这些都是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做到的。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由长辈照看,由于祖辈年迈体弱,缺少文化,很难承担起教育的重担,且农村老师教学任务很重,无力在教育和生活上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尽到责任,这样就限制了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课本外的知识,也无法很快适应发展的社会

  2)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

  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因缺少亲情的呵护,变得敏感、多疑、孤独、脆弱,与他人关系紧张,这样导致了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或辍学,或结伙成群,或沉迷于网吧、游戏厅,这样促使他们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5.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工作不稳定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一些苦、累、脏、危险的工作,而且工作时间超出正常上班时间,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工作量大,有时没工作,工作的不稳定性致使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发展已具备很多有利因素,但依然存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等问题,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改变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数量上的比例,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逐步向市民转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武威政府网,2013年10月20日

  ②《对武威农民收入偏低乡镇增收问题的思考》,2007年05月11日

  ③中国人民银行武威市中心支行,《武威市劳动力转移与反贫困研究》,《甘肃金融》2008年09期

  ④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201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⑤国家统计局农业调查队,201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问题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 剩余 转移 特点 农村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