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枯枝败叶》的叙事艺术论孤独主题论文

从《枯枝败叶》的叙事艺术论孤独主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08

从《枯枝败叶》的叙事艺术论孤独主题

  《枯枝败叶》发表于1955年,“孤独” 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题之一, 小说由众多的片断组成,正真发生的叙事时间只有很短的几个小时,叙述人称始终是“我”,可是“我”却是在上校、女儿、外孙三个人之间不断变化,利用三个人的视角将二十五年里在马孔多镇发生的事情以回忆的片断式展现出来。

  小说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叙事视角和时空的巧妙变化,三个角色站在具有个性的观察点上叙述事件的一个侧面。由于叙述角度的转换,我们读者可以极其真切地获得不同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从而构成对大夫这个中心人物的整体把握,而且,通过叙述者个性化的叙述,又可展示出叙述者的不同性格。

  一、叙事视角的变换

  笔者认为《枯枝败叶》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同一个场景通过三个人的视角去描述,来讲述小说主人公大夫的人物命运。下面笔者将分别论述三个人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三个不同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不单单是要说明大夫的人物个性,同时也展现出叙述者的人物特点。

  (一)坚守承诺者――上校心里的大夫

  整个马孔多镇,只有上校了解大夫,能明白他的内心世界,他和死者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通过他的回忆或许可以让你明白整个故事,明白什么是“枯枝败叶”,什么是孤独。

  在上校眼中,大夫是孤独的、可怜的,他对大夫是出于一种混杂着怜悯、敬佩和同情的心情。小说总共11章,每一章都有通过上校的视角所进行的叙述。从上校的回忆中, “我在内心深处发现了这样一股神秘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促使我从一开始就极力地保护他。”这股神秘的力量正是上校心中坚守的美好传统。作者设置上校这个唯一理解明白大夫的人物,实则是为了说明:传统道义、信仰、同情心、团结精神等等,在马孔多镇人的心中已经丧失了,被“枯枝败叶” 带走了,而上校是唯一一个还在想着努力去维护并坚守着这些的人。

  上校对大夫的保护和帮助,其实侧面写出了大夫是被环境逼迫成这样一个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孤独症”患者。小说第6章中提到,大夫说“等咱们习惯了这些‘枯枝败叶’,一切就会过去的” 也说明了整个马孔多镇被“枯枝败叶”所笼罩着,人们逐渐变得庸俗、虚荣、缺乏同情心,一切美好的美德都被“枯枝败叶” 带走,过去的回忆使得大夫和居民们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可能只有大夫死了,才能消除人们心头的恨意。大夫的孤独与不安,同样也是上校的孤独与不安, 大夫“找不到一个知心朋友,可以谈谈自己的憧憬或幻灭”,孤独之感便产生了。这一点使他们心灵产生了共鸣和沟通,而只有上校一人呼唤、追求着这些优良品质,这使他也倍感孤独。

  (二)随波逐流者――女儿记忆中的大夫

  女儿伊莎贝尔是一个家庭妇女,是一个和外界联系颇多的人物,她就是马孔多镇那“枯枝败叶”中的一员,她经历了并不幸福的婚姻,看到梅梅和大夫过得也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是寄人篱下,这些自身遭遇的共鸣致使她对大夫充满了恨意。通过她的视角:告诉你为什么这场葬礼只有三个人。借由女儿的心理可以推断出马孔多其他居民的心理。

  她对大夫的叙述可归纳为两个部分:自己儿时的记忆,通过回忆梅梅来呈现;另一个则是听继母的转述。在她的叙述里,利用“继母说”的方式对大夫和梅梅进行了具体、客观的描述,但继母的身份,使得她难以了解梅梅生的什么病、梅梅为什么离开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直至第9章中,以上校与大夫一番交谈的回忆,揭开了事件的秘密,而她只是一个不知内情的目击者和叙述者。

  (三)无知天真者――外孙眼中的大夫

  小说正文一开头:“这是我第一次瞧见死尸”。这是一个九岁孩子的陈述。没有情感,没有温度,客观却很冷漠。在随后的几分钟里,孩子在又热又闷的停尸房里描述死者的样子,“他光着头,瞪着眼睛,像一个刚吵过架的、怒气冲冲、完全清醒的活人”。当死人带来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后,他不再关注这个人,而想着要四点钟以前能完事,这样他就能和亚伯拉罕到河边玩。正是这种没有掺杂爱、也没有掺杂恨的客观态度和视角,不仅让人感觉到文字里的冷冰,更让人从脚底渗出寒意。

  小说里外孙的回忆对大人的回忆构成一种补充也是种反差。大人的意识流中心是医生,小孩的意识流中心则是他自己。以外孙的视角叙述主要在开头、结尾以及第4章。因为小外孙他是天真的、无邪的,他还没有被“枯枝败叶”化,作者用他的意识流与大人们的意识流形成“对台戏”,而这种反差突显出的效果使小说的意义层面更为丰富。小外孙意识流表现的是儿童的天性, 葬礼上他毫无顾忌、不理解的心态:“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来参加”,他从一开始就一直“不明白”连用几个内心独白进行对大夫的描写,对葬礼的描写,显示出这个葬礼的特殊性,也让死者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二、叙事时空的错杂

  错落有致的碎片式的运用叙事时空是《枯枝败叶》的又一大特色。它打破了时间顺序、空间限制,采用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叙述方式。面对死者,激起了上校、上校女儿伊莎贝尔及外孙三个人对过去事件的回忆,把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回忆交织在一起。将大夫在马孔多二十五年的生活,通过上校一家面对大夫装殓入棺这几个小时之内各自意识活动中叙述出来的,甚至回忆中有回忆。

  (一)真实时空――大夫的葬礼

  《枯》的真实空间是为时几个小时的葬礼过程。“尽管小说是来自于现实,但当现实进入小说,无论量还是质,都起了变化”这被王忆安称作“异质性”,他曾说过“空间唯有发生含义,才能进入叙述,才能使它变形到可以在时间的方式上存在”这场葬礼就是当下的叙述时间,以葬礼这个黑色调的大背景为叙述空间对往事进行回忆,让这场葬礼充满深意,同时也是一个悬念,让读者自己去猜想大夫为什么会上吊自杀,为什么只有三个人为他入殓。   葬礼虽是顺序但并不是用传统的顺序方式进行描述的:从“这是我第一次瞧见死尸”到“棺材便晃晃悠悠地悬浮在灿烂的阳光里了,看上去像一只沉船”完全是按照葬礼的开始到结束而进行的叙述。但叙述者在不同的回忆片段中形成了不同的故事,表面上看似凌乱的叙述实际上是按照每个人的意识流来进行的。这种叙述并不是连贯的,它们具有时间上的跳跃性。并且,从整个叙事时间来看以大夫的死为开场其实又是倒叙,所有关于大夫这个人的描述全都是通过回忆来完成的。

  (二)回忆片段――二十五年里大夫在马孔多镇发生的一切

  王忆安对小说时空性的探讨曾说“小说中的时间是另一种形态,它可能比自然时间长,容纳超乎寻常的情节和细节;它也可能比自然时间短,冗长的过程只是一瞬间里”。《枯》可以说是通过将回忆的片断进行整合而形成的故事,回忆了1903年―1928年这25年来大夫在马孔多所发生的一切。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二十五年前”“五年后”“十二年前”等不是很具体的时间叙述,很显然小说的叙事时间很短仅仅只是一个葬礼的时间,但在叙述者对死者过去生活的回忆中所用的时间跨度相对长很多。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交替开来,通过叙述者的回忆空间,将大夫在这25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一道来,从而逐步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三、结语

  在《枯枝败叶》中,作家直截了当指出大夫的孤独并非生来俱有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造成他孤独的主要原因。小说所刻画的“大夫”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活动和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是对这畸形世界中的人或事的一种无可奈何、失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因外界的变异而导致的内心孤独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非常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题。

  作品其意不单单在字面上的“枯枝败叶”,而是“孤独”。而作者在述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正真旨在告诉大家造成“孤独”的原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团结精神、凝聚力和相互理解与信任。

从《枯枝败叶》的叙事艺术论孤独主题

论文搜索
关键字:枯枝败叶 艺术论 败叶 枯枝 叙事 孤独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