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16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有组织志愿服务事业的起点。”21年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然而,就高校层面而言,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应对措施,让青年志愿者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面临的困境

  目前,高校层面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各高校志愿者数量很大,但一些学生是盲目参与、被动参与;再如青年志愿活动中教育培训和指导不足、精细化管理不够、相关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制约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瓶颈。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依赖性、被动性制约着青年志愿者工作

  各级团组织在青年志愿工作中功不可没。然而,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高度集中和统一性,也使活动缺乏创造性,造成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向和社会需求不能紧密结合,使很多志愿者积极性下降;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只是依赖组织的安排,以完成参加志愿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为目的,如部分高校规定在校期间要完成3次以上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活动2小时以上予以记录等,这就会导致志愿者活动项目单一化、短期化等问题。高校团委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长期以来导致了青年志愿者的组织依赖性过强。

  另外,较大一部分志愿者是被动的参与活动。各级团组织盲目追求青年志愿者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往往大学新生入校后,学校相关团组织就组织青年志愿者注册,有很多学生盲目注册。他们注册志愿者动机不存,有的是随波逐流,有的是觉得新鲜,有的是为了将来评奖或入党时有志愿者经历,造成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多,质量差。各高校志愿者团体或协会中都是大一新生报名参加人数较多,积极性相对较高,到大二、大三时,成员积极性极度下降,几乎大部分成员属于隐性退出。“很多参与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或者说有些志愿者在组织压力下虽有参与行为但心理并不认同”。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制约志愿者工作

  1.鼓励政策不配套。目前,社会对志愿者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把青年志愿者看成是免费的劳动力,认为“捡垃圾”、“打扫敬老院”、“搞募捐”就是青年志愿者工作。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要功能应该是育人功能,这样的认知,根本没有关注到志愿者自身的发展和自我教育及培养。像“西部计划”这样秉承“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理念的志愿者项目才是真正展示了志愿者工作的意义。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真正意义是“助人自助”,当前青年志愿者鼓励机制还未完善,严重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法制保障不足。高校青年志愿工作项目单一、活动面窄,创新性不强,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保障还不完善造成的。尽管有很多地市都建立了相应志愿者服务保障法律,“但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一旦发生意外,却面临无法寻求援助的尴尬局面”这主要是因为涉及志愿者服务的国家层面、权威的法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在志愿服务中受伤的后期赔偿、救助问题等规定要十分明确。

  3.评价体系不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志愿者工作评价体系缺失,往往重视青年志愿者项目的组织和开展,而对过程的监督及考评关注不够,更不能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高校青年志愿者工的质量和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的态度、效果等被忽略,这样很多形式化的志愿者活动就产生了。而这些形式化、没有实效的志愿者活动没有被批评,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向前发展。

  (三)保障机制不足制约青年志愿者工作

  1.培训和指导不足。多数情况下,高校团委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管理机构,而高校团委人力有限,这导致了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不足。现今,高校青年志愿者数量庞大,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多数志愿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只是学生组织或学哥学姐的简单介绍后就直接参与活动。志愿者对活动所需的专业技术不熟悉,活动中的效率就不高,成效也不佳,从而影响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2.精细化管理不够。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还属于“粗放型”阶段,多数活动呈现出主题性、临时性、简单性、运动化,缺乏精细化、项目化的志愿者活动。很多志愿者活动在申请时,没有深入调研,就盲目开展,只是应付了事,完成任务而已。

  3.经费严重不足。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不够,尤其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使庞大的志愿者资源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志愿者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困境的对策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面临着上述困境,就高校而言,应充分理解其工作的意义,加大投入,不断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工作的保障机制、加强志愿者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健全志愿者工作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工作的保障机制

  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当前高校志愿者工作所面临的经费、培训、指导、师资不足的根源是高校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意义还没有认识到位。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做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高校各级领导和群众,充分认同志愿者工作。各高校还要把志愿者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如要把青年志愿者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志愿者工作的地位,将其写进学校相关文件。

  其次,要把志愿者培训工作日常化。志愿者工作能否上层次、上水平、达到专业化,培训和指导必不可少。各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培训机构,加强志愿者培训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建设;明确专人负责,配备专业教师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指导和培训,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国外有专门的志愿者服务课程,国内高校也应引入此类课程,做到志愿者培训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门课程、具体活动有指导。   第三,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在志愿者工作中至关重要,各高校应建立专项经费制度,来保障志愿者工作正常进行。完善和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志愿者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视,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有了经费保障才能使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可持续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二)加强志愿者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必然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其科学、实效、可持续发展。志愿者工作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它对青年志愿者工作规范化、专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细化管理能激活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科学化、特色化、持续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高校要定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立项,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数据库,对其严格审批,制定科学的审批程序,对活动过程严格监控,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精细化管理要求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管理者要具备很高的管理水平,设计出高水平的志愿活动项目;精细化管理要将招标机制引入其中,通过竞争机制来加大青年志愿者的管理力度,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服务理念。

  (三)健全志愿者工作的激励机制建设

  高校要积极培育青年志愿者文化,在学校内形成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高度认同,让其在服务活动中有优越感和荣誉感。高校要采取各种方法把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利用多种渠道树立志愿者工作典范,努力营造志愿服务文化;积极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利用各类校内媒体,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吸引力。

  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必要的鼓励。建立精神鼓励、物质补偿和长期关怀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高校学生手册及相关文件中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充分肯定;使志愿者工作与就业推荐挂钩,在大学生志愿者毕业时提供志愿者经历证明;在评定选拔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组织发展等环节中,给予优先的大学生志愿者优先推荐;要定期对志愿者活动予以表彰。

  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支撑体系,建立科学化的考评体系,不断寻求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援助,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志愿者的合法权利,维护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各种权益。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志愿者 困境 对策 志愿 高校 青年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