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浅论哲学人性观与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关系论文

浅论哲学人性观与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关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1

浅论哲学人性观与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关系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基本趋势,哲学管理学的交叉融合就有了管理哲学的概念。尽管管理哲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然而无法回避的是强调管理哲学把理学和哲学联系起来,然而管理哲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哲学,它是一种具体的应用哲学。管理哲学作为哲学理念和哲学智慧在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必须少一些思辨,多一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管理哲学更多地是一种实践的哲学,而不单纯是理念哲学,这就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精神和哲学理念必须具体化到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这个具体化过程的实现,需要通过特定的途径,而这个途径或出发点,笔者认为就是哲学人性观要具体到管理哲学中的人性假设。

  一、 哲学人性观

  从哲学史上来说,研究人性无外乎两种思维方式:一是从现实出发,总结人性;二是从超验出发,规定人性。人从哪里来的?又要到那里去?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开始,就围绕着本原问题探讨哲学。对于人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认识,自古以来就有,灵魂和肉体如何统一的问题,是哲学史上人性观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要么把人看成物质性的,要么把人规定为精神性的,于是“物性人性观”、“神学人性观”、“理性人性观”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并有人的“物性”和“超物性”对立的观点。从今天来看,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取得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探讨了人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性是指人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的本性主要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而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人性主要有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

  现当代关于人性的争议,还集中在批判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上。抽象人性论是着眼于人同动物的区别而对人性进行的一种抽象。它通过静态的、共时性的比较和归纳,把诸如理性、语言、意志、情欲、利己等人的共性特征抽象化为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以此作为考察、研究、解释人和社会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因,从不变的人性中引伸出社会关系及其规律。很多学者也是基于人的现实性而批判这种所谓抽象人性论的,认为这种人性论不能把握人的本质。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人性假设”也被批判为抽象的人性论。诚然,抽象人性论是不能最大程度把握人的本质,而人性假设不同于抽象人性论,人性假设的作用不是把握人的本质,而是通过一定的理论前提建构相应理论,从而为现实提供理论指导,管理哲学中的人性假设就是达到此作用,我们不能从不能彻底把握人的本质,就忽略这种人性观的作用,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的认识的具体应用,而非达到一种把握人的本质的作用,所以这种人性观并不“抽象”。而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对人性的进一步发掘是以前、现在乃至将来永恒不变的哲学任务。哲学的人性观和管理哲学中的人性假设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哲学人性观和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哲学的人性假设本质上是一般哲学人性观的具体应用,所以管理哲学的人性假设是以哲学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就今天管理哲学的发展水平来看,所有管理哲学的人性假设都是直接借助于一般哲学的人性观。从中西人性认识的不同来看,中国古代人性观主要是基于伦理的角度上提出的,受儒家文化人性善的影响,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的,所以引导开发人的善性就成了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古希腊文明对人的理解主要是从人的个体自由和感性生命力的弘扬出发来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不仅仅像中国一样囿于伦理关系,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私的,所以人性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和个性,而这种自由和个性的人性在基督教文化中就变成了人性的“原罪”。到了近现代,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交织,从理学上讲,西方人性观主要是理性的人性观,在此基础上,管理哲学强调制度设计,是典型的制度管理,表现在强调管理制度要使人的自由的实现和对自私的合理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于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因此,管理哲学中的人性假设是基于哲学人性观的发展上的,管理理论构建的基点是人性假设,哲学人性观是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认识论来源,而管理哲学人性假设又不同于一般哲学的人性观,是一般哲学人性观的具体应用,是基于方法论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构建的需要。

  哲学人性观与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区别从整体上讲是哲学与管理哲学的区别,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出发点不同

  “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开放性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个明显倾向:哲学的起源(中西起源)、哲学无定论(认为人们无法给哲学下准确的定义,哲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内容)、“什么是哲学”与“哲学是什么”之争以及哲学就是人学等等。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一开始就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1在现代中国哲学界有些人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如果认为哲学是寻求一般规律,科学是寻求具体规律,那么哲学与科学就仅仅有层次上的区别而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了。哲学的目的不是揭示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人的世界应如何,因此哲学的实质是人学。对于这个观点,存在一定问题,也存在着争论,哲学的主题是人并不意味着哲学研究的范围仅限于人,而不重视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研究人的同时,必定要研究与人有关的所有知识。而关于人性的科学恰好是哲学,但是与人有关的知识并不仅限于哲学。笔者在这里不是研究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想说明 “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用理性思维去实现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人”的问题一直是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宗教哲学以及到现当代西方哲学不变的主题,笔者认为,哲学中关于人的问题主要是一直在追问“人从哪里来?”和“人到哪里去?”两个问题,亦即本原问题和终极关怀问题,哲学人性观是试图从追问本原问题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西方哲学史上的相关理论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也如此。   管理哲学人性假设则不同,管理哲学人性假设是为了一定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作出的,是为了一定管理理论的构建而服务的,从出发点上与哲学人性观有着根本的区别。虽然现代管理理念也强调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主要表现在强调“人本管理”上(关于人本管理,第三章会作专门论述),但是这个目标要一系列的子目标配合,是不断实现的,终极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各种具体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比如,企业管理中,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便当今许多打着“社会企业”的名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也是如此,他们之中可能有一部分真的是以实现社会利益为根本,但是这个社会利益实现的前提是一定经济利益的实现。

  (二) 一般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区别

  哲学人性观是对人性一般意义的把握,是对人性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实现的追求,而管理哲学中人性假设是人性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管理哲学中人性假设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这种具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假设理念及应用不同;第二,不同管理组织当中所要求的人性假设不同,相同组织当中不同部门的人性假设应用也不同;第三,人性假设为了一定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存在,其目的性非常明显,涉及到不同管理目标的人性假设不同。总之,管理哲学的人性假设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总的来说,管理哲学人性假设是具体到管理学上的,是哲学人性观在管理学中的具体应用,涉及的条件不同,应用的方法不同。

  (三) 目的和手段的区别

  哲学对人性的探索是追求人性实现的目的,更多时候强调的是价值理性。而管理哲学人性假设是强调利用人去实现人的目的,人是同时作为手段和目的而存在的,因此管理哲学人性假设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工具理性。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困扰哲学界那么久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哲学问题都是一些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难题,哲学家们只能不断地探索、寻求通达智慧境界的道路,但是却注定了不可能获得终极的答案”,张志伟认为哲学问题之所以是没有终极答案的难题,“原因就在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人不仅是属于自然的存在物,不仅依靠自然本能而存在于世界上,而且有理性思维,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这就使他形成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的理想,哲学(包括宗教)就是这一理想的集中体现。”2“人的奥秘,是哲学奥秘的所在;探寻哲学的奥秘,就在于求解人的奥秘。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是全部哲学问题的集结点。”3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探索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在“人属”世界中探索世界的规律,又要依靠自我理性不断反思自我,在反思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的本性,并且利用自我的本性改造自然,使世界改造为“属人”世界。然而,人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在最终的意义上,并不是为了解释和说明外部世界,而是为了掌(下转71页) (上接51页)握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来实现人自己的目的;人们认识自我的本性,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合乎本性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人类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学探索,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索。”4

  古希腊自然哲学主要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问题,以追求“万物的统一性”,也就意味着同时包含人的本原问题,也即前文所提到的“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追问“人到哪里去”,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目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更是从信仰的角度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近代西方哲学通常被人称为“认识论的转向”,认识论的转向是针对本体论而言的,说明人们开始强调自觉地认识“人和世界”的关系,从而达到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现实出发,指出人的实践性,在认识人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西方哲学人性观探索人性以实现人的价值,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其“为了人而认识人”的目的性非常明显,中国哲学同样如此。就影响广泛的儒家思想来说,“儒家站在人生之内体证宇宙万物之生命本源,并据此体证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审视人生的意义、命运及人对天地万物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5”

  哲学人性观是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认识论来源,管理哲学人性假设必须以一定的哲学人性观为依据。然而,管理哲学人性假设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可能也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性,但它首先不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存在的,因此,此时的人性假设中的人就变成为了实现一定管理目标的手段,其手段性非常明显,是方法论意义上对人所作出的“假设”,强调的是工具理性。

  由此可见,哲学人性观和管理哲学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哲学的人性观为管理哲学人性假设提供认识论基础,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也会促进管理哲学人性观对人性的深入认识。然而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能因为看不到他们之间这种微观的区别,就一味地去评判人性假设,把它当作抽象的人性论加以批判而看不到它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哲学的人性观和管理哲学中的人性假设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人性假设在管理哲学中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与重大意义。

浅论哲学人性观与管理哲学人性假设的关系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性 哲学 管理
最新哲学其它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希腊哲学:人心的审慎
浅析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个向度
李泽厚的哲学远景
司法中的“拟制”哲学
浅析以犹太教思想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对犹太裔
哲学在中国的春天
论伊丽莎白·波特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研
分析哲学的批判兴趣及其非批判性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哲学思考
热门哲学其它论文
哲学与哲学的未来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
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人是情感的存在
网络时代的哲学思考
茶道之哲学阐释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问题
分析哲学的价值
自知与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