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路径初探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2

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对智能做了如下概念界定: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氏在其理论中重点强调智能结构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传统智能观中的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加氏还提出了其他七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

  由于加德纳对于多种智能的描述性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一线教育者的实际工作需求,故自该理论传入我国以后,引起教育学界巨大反响,并受到众多教师欢迎。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少研究都曾指出我国的资助体系可以解决高校学生的经济负担为目的,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经济困难生的经济需要,忽视心理关怀;二是重视经济困难生应享有的权利,忽视其应承担的义务;三是重视外界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忽视经济困难生的能力提升;四是重视对经济困难生群体关怀,忽视对其个体呵护。综合起来看,当前的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并不明显,如何从经济困难生的基础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入手,强化经济困难生的能力培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情境性和可塑性,并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长项。这些主张为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1.目标:促进成长成才。帮助经济困难生正确认识自身潜能、发展自身能力,最终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是培养经济困难生能力的首要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加德纳认为人具有多种智力,明确指出“按照我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在此基础上,加氏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有教无类”,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发展自己优势智能的同时,将自己在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迁移到相对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根据经济困难生的智能特点和实际需求,丰富相关培养内容,帮助其发展相适应的学业兴趣和职业爱好。

  2.方向:把握两个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七项智能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其实,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有老师说,“这位同学学习非常优秀,但是表达能力不行”、“这位同学歌唱得很好,就是不太爱运动”、“这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但是缺乏创新能力”等评价。这些评价表达了同一个担忧和困惑,即教育者如何评价、引导经济困难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此可以给出一个可行的答案。教育必须致力于发掘、发现、发展学生的各项智能――尤其是个人强项智能。

  就经济困难生群体而言,重视个人强项智能的实质就是重视个体差异性。这里的个体差异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差异性,即经济困难生群体与一般学生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性。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信等多方面弱于一般学生,而在自立自强、刻苦勤劳等方面要强于一般学生。二是个体差异性,即经济困难生群体内部,每一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和个人优势。把握好这两个差异,也就能把握好该群体能力培养的方向。

  3.内容:重视培养实效。在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内容方面,如前所述,根据经济困难生的智能特点和实际需求,在理想信念、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经济困难生的能力培养。加德纳提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的实效性,使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看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以整齐划一的模式培养学生大致相同的智力,所以容易使学生的多种天赋智力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加德纳的思想揭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我们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要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东华大学J学院一直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决定思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工作理念,着眼于贫困学生的个性需求和长远发展,制定了相关实施计划。该计划旨在全面提升经济困难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工作思路是通过发挥一线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力量,植根困难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理想信念、学习资源、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互助课程,重点引导学院困难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学习能力、培育创新意识、健全心理健康、发展兴趣爱好,以达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将资助育人工作真正做实、做细、做深。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实施

  1.了解需求差异。了解需求,掌握困难生群体个性特点,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根据历年学生工作经验,囿于困难生性格较为内向、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该学院对困难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详细排摸,在充分听取了带班辅导员、学生骨干意见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经济困难生个性化需求数据库”(简称1号库,见图3-1),以此作为计划实施的现实依据。

  2.制定培养方案。学院依托各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了解学生骨干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骨干多元人才数据库”(简称2号库,详见图3-2)。该数据库能从理想信念、学业水平、科创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工作、兴趣爱好、所获荣誉等多维度反映学生骨干的人力资源信息。

  通过整合、比对1号库和2号库的学生需求信息,学院制定了差异化的培养方案。该方案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多种课程为培养平台,力求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整体能力。

  3.多方合力实施。引导经济困难生群体多元智能的发展,计划的实施重点就是在建立1号库和2号库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形成匹配模型(详见图3-3),在此基础上设立能力培养课程。根据1号库所反映的学生个性化需求,计划分别制定了时政解读、考前辅导、IT创新、人际交往、IT工具(含PPT、Photoshop等软件)、写作技能、生涯规划等七项互助培训课程。七种课程对应七种不同的能力,涵盖加氏理论中的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存在智能,通过课程学习,旨在帮助经济困难生在理想信念、心理健康、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兴趣爱好得到提升,并进一步塑造积极、自信的人格特质。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各党支部党员、学院学生会骨干、科创中心骨干以及学院心理协会骨干连续三年指导、协助困难生开展通讯稿写作培训、PPT制作培训、礼仪常识、团队素质拓展、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多项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困难生群体的综合能力。

  图3-3 经济困难生多元智能培养匹配模型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成效

  东华大学J学院自2011年实施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计划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一是经济困难生群体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大幅提高困难生创新能力,以11级困难生群体为例,两年来,先后有50%以上的困难生参与并成功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三是困难生群体的入党信念得到明显增强。学生党支部先后吸纳了7名政治可靠、表现突出的困难生加入党组织。四是困难生群体兴趣爱好有所拓展。两年来,经济困难生群体积极参与到学院、学校多项体育、演讲、征文、歌唱竞赛中,并获得较好成绩。

  从J学院在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来看,通过建立1号库和2号库,实现了学生骨干能力和经济困难生成才需求上的对应和成才途径上的对接,在实现经济困难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力培养路径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困难生 多元 路径 困难 理论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