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策略论文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6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策略

  当前,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成为信息、思想和舆论的超市,特别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当编辑”的社会图景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上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网上舆论格局日趋复杂。而处在信息化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弄潮儿”,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具有超强的话语能力,网络在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格养成。这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除了平时我们经常强调的加强高校“两课”主渠道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传统应对手段以外,还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才能提高其实效性与科学性。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更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一)意识形态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

  近年来,高校日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意识形态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二)意识形态关乎社会的安全稳定

  高校汇聚着各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精英,他们对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并且往往在第一时间做出价值判断和社会反应,面对西方的文化疯狂渗透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就会产生了诸多困惑和无所适从,他们对全社会民众舆论和政治情势产生重大影响,高校的思想稳定不仅关乎高校自身,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稳。

  (三)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历史教训充分证明,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比如,前苏联在“新思维”改革的过程中,在高校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程,很快引起了国内思想多元化和政治势力多元化的泛滥趋势,由高等教育发端的“去马克思主义化”最终引发了国内对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否定,造成了“解体”的严重后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安危,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现实,创新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策略

  (一)掌握网络阵地建设主动权,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网络生活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因此,高校要把网络阵地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平台,实时关注网络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对大学生关注度高、使用率高的网络媒体与社区,要主动融入其中成其一员,才能深层次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可控可管的网络阵地,如校园BBS、校园专题网站、官方微博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不断丰富网络思想内涵,提升网络审美品位和价值引导,针对大学生们喜欢上社会网站而不喜欢上校园网的现象,我们要努力打造可信互动的网络平台,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平等对话,通过授权校园相关网站承办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开设“网络投票”、“网络运动会”、“校务建议”等,在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同时,给学生对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建言献策的平台。此外,把高校党建团建搬到网上,以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和赢得学生。

  (二)培育大学生媒体素养,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媒体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站在信息社会潮头浪尖的大学生更是不可或缺。高校应把媒体素养的培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网络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课堂,融入生活。一方面,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当今网络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地解读,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以师生互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与素质;另一方面,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社会服务等形式将虚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接对比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面对网络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

  (三)健全舆情防控体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防控体系是网络舆情工作的“海关防线”。调查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各种不满情绪的重要发泄场所,是西方等分裂势力渗透的首选“基地”,大学生也成为敌对势力策反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组织保障机制、搜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等,以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能力和管控能力。一方面,通过组建专门队伍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立网络舆情实时报送制度,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第一时间处置舆情问题,确保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舆情事件,要及时给予曝光警示,表明坚定的政治立场。

  总之,在全球网络化的现实环境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的作用,不断研究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全面做好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筑牢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将来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思想准备。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意识形态 形态 意识 策略 环境 大学生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