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道德失范现象之思考论文

道德失范现象之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3

道德失范现象之思考

  据报道,2月份,河南濮阳的一名大学生孟瑞鹏为了救助两名落水的儿童而不幸溺水身亡,但高尚之举却被儿童及其家长诬陷为肇事行为,最后经过调查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家长为了逃避责任,教小孩说了谎话。如此自私、失德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很多人都在讨伐这个失德的家长,认为如此不负责任的人,因为害怕承担责任竟然教唆孩子撒谎,实在是可恨、可悲。但是面对这种道德失范的行为,除了愤怒和谴责,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

  一、反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行时刻影响着孩子,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示范。但是很多父母却毫不忌讳的把自己的坏品行展示或灌输给自己的孩子。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仁义道德”的观念已经影响了我们两千多年。咱们的孔老夫子在“不说谎”问题上,更是大声喊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口号。改革开放以后,政府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更是把那些优秀的楷模展示给大家,带给人们无数的感动和激励,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古至今传下来的“生存智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知人知面不知心、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等等,这些都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观念的涌入,一部分人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混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现象有所滋长。

  我们经常强调净化环境、净化社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做起,因为我们的心,经常被愚痴、黑暗、无明所遮蔽。这个社会缺少了什么?事实上,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缺德。一个没有良知和正气的人,不会有持久的道德素养,一个缺失了信仰和规范的社会,又从何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

  二、建议

  虽然现在生活越来越富裕,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和现实生活中见到“见死不救”的例子,但是今天有人“见死去救”了,却被诬陷为坏人。那么,以后当有人要做好事帮助别人的时候,难道还要处处警惕那些像《东郭先生和狼》里面像狼一样本性的恶人以及像《农夫和蛇》里面像蛇一样的人吗?再这样下去,也许下次有人落水,就再也没人敢救,下次有人晕倒在路上,再也没人敢扶,下次有人正在与坏人搏斗,却没人敢帮……但是,你确定那个人不会是你吗?你确定你的一生都不发生危险,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吗?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

  1、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是公民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的反映,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的体现。我国在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在2001年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精辟概括了时代的主导价值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新要求,更是青少年知荣辱,培养高尚人格和法治观念的根基。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普及公民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首先我们必须要营造适宜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其次,要深入、持续地开展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从人类意识发展来看,决定人们意识的是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还要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利用社区实践活动,明确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道德引导、法治规范

  有个小故事值得借鉴:美国富豪丹尼尔有一天外出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于是丹尼尔就很好奇的问小男孩在干什么,小男孩认真的说:“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丹尼尔笑了,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小男孩接着说:“这只蚂蚁和同伴走散了,到处惊慌失措地寻找同伴,我要把它引到它们的队伍中去,这样它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我希望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领悟,也希望我们的道德规范能够像小男孩引导蚂蚁一样,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状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在明辨善恶的基础上,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找到让我们大家和谐生存下去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法治规范的重要性。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但也不可偏废。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颠倒是非、讹人的人,而一旦这些人讹人或者诬陷他人,此时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法律是底线的道德,在这个依法治国的社会里,我们不能仅仅从道德上要求被救的人自觉提高素质,还要建立合理而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道德引导与法治规范、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结语

  教唆孩子诬陷好人的坏品行会影响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为了不让自私、冷漠、缺德的“基因”继续遗传,我们应该加强公民基本道德建设,从小培养孩子的公民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完善道德引导和发挥法治规范的作用。

道德失范现象之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之思 道德 现象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