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及路径探析论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及路径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1

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及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49-0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崭新文明形态,更是一种有别于工业文明的价值选择。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使全社会认识并牢固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根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对于带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推进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与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和价值判断,它是一个文明的核心。回首人类发展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发展。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之后,其价值观以征服和统治自然为主要标志,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作为行为准则,此种价值观与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和自然稳定、有序的存在形成了尖锐矛盾。人类的对象化发展模式和人对自然的单向度索取行为,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利用,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成为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忽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正如科尔伯恩所说:“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几百万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只是局部地给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人类那时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与形成这个星球的自然力量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而在20世纪,人类和地球的关系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阶段。空前巨大的科学技术力量,迅速增长的人口已经把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从局部和区域扩展到整个星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命运。”[1]因为在人类的价值层面,根本没有自然的存在,人类将自然仅仅看作是自身存在的资源,从未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最终造成了近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生态问题在根源上就是价值观的问题。随着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不但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开始从技术、经济发展模式、价值标准等领域寻找出路,对以往单一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的价值观进行合理、适度的批判,并对这些工业文明时期的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扬弃。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这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所有具有的朝气与活力,并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达成的先进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从目前人们关于生态文明概念达成的共识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新生的价值观,并且生态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类价值观的更新。而在谈及“价值”这一概念时,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生态文明价值观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广阔的思想境界和行为空间,满足了人类主体的客观需求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4],这不仅为生态文明价值的实现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和行为方向,更符合了人类当前应对气候恶化的现实需要。因此,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对自然本身和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要围绕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涵,突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可持续性、环境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共同价值诉求,这也正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最基本要求。“和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不论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思想的“与天合一”,都是一种内在引领公众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的人,人类与自然是休戚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并倡导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持续发展。西方现当代的生态思想则从体验出发,以后现代的视角阐明,自然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层面的价值追求,但同时自然物也有其自己存在的内在价值。在人类发展的思想长河中,我们都能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本源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方面,更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大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基本价值取向的窗户。

  2.环境可持续性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定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不是要求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5]自然的存在物之间互相斗争同时也互相依存,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必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人类往往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而陷入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生态危机中。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相互交叉的许多层面,其含义就是要求人类在自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去开发利用自然。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以可持续思想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实现突破。一方面,在生产领域要求生产组织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自然多层面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看到其短期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要求人们改变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消费,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改变无意义的铺张浪费,提倡绿色的适度消费。这些要求并不是外界强加于民众的,而是民众在接受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后的自觉行动。   3.环境正义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准则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环境不平等”问题引发的“环境正义运动”,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环境非正义问题有着诸多方面的根源,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思想的认知程度、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实践相适应的伦理和价值观的缺乏等等。从社会层面来讲,一部分人获得环境利益却往往使另一部分人的环境利益被剥夺,这就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从自然层面来讲,一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却往往使另一处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么这样的环境保护是毫无意义的。环境权益非正义造成的后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不利。因此,只有树立起环境正义的价值观才能为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内在的方向指引。

  4.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追求

  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反,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全部的才能和能力”。任何一种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是在不损坏他人及环境利益为前提的自由。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应该促进人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条件和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6]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又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就其本身而言是处在自然环境之中的,任何脱离了自然界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论调都应被人类所抛弃,也是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人类都以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来,并在实践中打上不同的印记,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正是人类在对文明价值观的践行和深思中,不断将自身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正是依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才创造出了更加优秀的文明成果。因此,要既让大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也要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

  三、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路径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深入的落实生态文明价值观所体现的深刻内涵,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有力践行者。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论武器。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中都有阐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以及《自然辩证法》中集中阐述了其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作为客体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认识和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又实现了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于生态系统的统一体中。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的高度分析认为,生态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问题,从而准确地找到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豁然开朗,这就是要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从根本上统一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讲授、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大学生精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经典著作,促使大学生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思维方式。

  2.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

  增强生态文明道德修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道德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对某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生态文明道德观就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规范,这就要求人类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7]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到长远,要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沉浸在向自然界的完全攫取中。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德行为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和适度的消费观,使受教育者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与生态合作、爱惜生态、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使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3.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是确保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要使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必须依靠制度的“他律”手段,约束政府和学校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和精力,同时也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使大学生教育内容更加完善,即增加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制度建设使高校教师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首先,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必然需要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明确政府的责任,也要使学校通过明确的规范确定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以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和资金能够按时到位。其次,要通过制度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课时、方式等。一方面,制度规定有一定的强制力约束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大学生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制度规定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我国在不断进行环境立法,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11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以及各省市区环境教育方案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化。高校应该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境教育法律的同时,也应该加大自身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建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4.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积极引导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落实到行动上。通过经常性的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8]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将有效地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生态情感,促使他们形成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是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村镇等生活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如要求大学生从我做起,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履行相关的环境保护义务,践行相关的环境保护理念。二是举办各种环保大赛,如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等,通过征集关于环境保护的作品,如宣传海报、环保DV、环保贴纸和环保flash等,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作品用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材料,让大学生感受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乐趣。三是环保节日期间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保护母亲河日等各种环保节日,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四是加强寒暑假环保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是在校学生,所以利用暑假时间相对集中的优势,组织他们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情况调研、参观考察,让他们切实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

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及路径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价值观 路径 生态 文明 重点 价值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