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论文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1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92-02

  20世纪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出现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理论和实践”遂成为全球共识。而生态道德教育是其中的基础性环节。当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当前,部分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出现了不少残杀动物、污染环境、超前消费、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面对当今社会生态道德缺失这一新的挑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来探索解决新课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高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是要求大学生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行为习性和人格,这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针对大学生污染校园环境和喜欢“涂鸦式课桌文化”等不良习惯,展开环境保护教育。作为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教育强调人类不能无节制开发、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从正面来看,高校生态德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生态美。从反面教材的警示效果出发,高校生态德育应该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巨大社会危害,认识到部分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真切地体会到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

  第二,关于生态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的教育。生态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社会更迫切地需要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大高校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关于生态道德体验和生态道德情感的教育。生态德育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情境和生态情境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生态美和生态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是丰富和充沛的生命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和谐所展现出的美。“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人对这种大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的情景中去,和生命整体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2]生态德育教师需要帮助大学生学会体验、享受生态美,从而拓展他们的生态道德体验,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第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习性的养成教育。生态德育教师要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通过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性和德性;要让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生态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是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生态德育内容的过程。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理应成为这个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

  第一,将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民道德教育等构成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这三大板块。在价值观、人际道德和法制教育这三个点上它可以和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则教育实现对接。目标与内容的相通性使我们完全可以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挖掘出与生态德育相关的资源,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整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内容的三个部分都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以第一章为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实践观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起源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离不开自然界,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而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看,自然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因为如此,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界。通过实践,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人改造着自然,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类本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进行的奋斗与奉献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热爱社会主义及拥护祖国统一的深厚情感和道德体验。

  第二,立足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和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意义上优化生态道德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的生态德性养成。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高校生态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依托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整体效应。因此,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生态规律和生态发展的认知水平;二是通过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珍惜资源、不盲目超前消费的环保意识、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三是建设校园生态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师生间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风景线”,以此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从而巩固和发展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展的生态知识、意识和德性品质。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为纽带,为满足自我归属需要、交往需要、娱乐需要、成就需要而结成的同辈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3]。高校生态德育可以通过扶持德育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相关社团来培育自身的教育资源。比如,生态德育教师可以考虑吸收优秀的社团成员参与教师负责的生态德育科研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生态德育老师可以通过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社团的发展来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再如,生态德育老师可以利用社团的力量组织各种校外实践活动:在地球日、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特殊日子里,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来组织学生开展改造周边环境的亲身体验和社区服务活动,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其次,生态德育老师可以联合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等部门,合作举办校园生态文化节。在校园生态文化节等活动中,理论学术类社团的生态知识普及和志愿服务类社团的社会服务活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使生态价值观辐射全体高校师生,强化他们对“生态和谐”这一共同理想和价值信念的认同,从根本上巩固课堂教学环节中生态德育成果。

  第四,利用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文教事业单位等在环境利益和目标上的共同点,建立高校生态德育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高校生态德育必须立足于校园生活,面向学校周边社区乃至全社会来拓展。学生的生态道德人格和生态道德共识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场合综合形成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个人的道德在家庭里、学校里以及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令道德教育难以施行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道德学习的上述三场所之间丧失了道德共识”[4]。因此,建立实习基地、与所在城市和社会接轨是高校生态德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果顺利地转化为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能力。比如,高校可以联合环保部门共同建立生态德育的网络课堂,选派优秀的学生到环保部门参与他们的生态法制法规宣传、政策宣传教育等活动。所有这些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实践活动都能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提升其社会形象,从而取得更好的协同放大效应。

  因此,生态德育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畅通地反哺社会,从而为它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获得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源,是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优势、教学与管理优势、社会资源的有效切入点之一。

  总的来说,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需要积极探索生态道德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需要融入大学生生态道德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之中。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课 思想政治 德育 生态 理论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