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6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79-02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在学校历史教育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所占的分量最大。进入大学阶段,所有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都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必修课。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政治热词的当下,如何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不揣浅陋地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1.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是将亿万国人凝聚在一起的根本,也是激发国人活力、推动国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这个价值目标绝非空洞抽象的口号,相反,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压迫欺辱,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苦探求。这一探求过程是曲折的、艰辛的。最初从洋务运动开始,洋务派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不遗余力地“求强”“求富”以图解决王朝危机和民族危机。但是,洋务运动前后绵延三十余年,洋务派也办理了一些洋务事业,但是民族富强的目标并未实现。甲午战争中方的惨败无情地宣布了这一点。

  后起的维新派进而认识到,仅仅进行“器物层”的变革,而不去进行政治层面的变革,“求强”“求富”目标终难实现,民族危机只会愈加深重。基于这样的认识,维新派主张“变法”,把近代中国的变革从“器物层”推向“制度层”。革命派虽然和维新派在变革路径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是在政治变革这一点上,他们却是一致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但是,新的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却很快流产,难以真正建立;国家依旧软弱落后,民族危机依旧十分深重。在此背景下,陈独秀、胡适等新式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要进行一场思想领域的革命,培养接受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新国民,政治的变革、国家的强大才有可能;因此,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把近代中国的变革从“制度层”推向“思想层”。

  要让青少年真正领会这一价值目标,就有必要通过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够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道德规范层面所提出的要求。爱国是其中第一位的要求,也是个体道德规范的核心所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经过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革命与民族复兴的洗礼,爱国主义已经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

  历史教育是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观念的有效途径。对此进行正面论述的文章已是汗牛充栋。历史学家胡如雷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那就是,近代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在把一个主权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后,往往会禁止在那里开设该国的本国史,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铲除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1]。这个例子从反面生动地阐释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密切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观念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让青少年认识到近代以来走向衰落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所蒙受的屈辱和面临的危机,从而激发他们的羞愤心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明确地了解近代以来先进分子为了国家民族命运不懈探索的历程,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会仁人志士身上那种为国忘身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能够让青少年认识到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软弱落后逐渐走向富足强大的历史性转变,这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眼光。

  3.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够生动客观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很容易流于抽象空洞的理论宣传。主体意识强烈的青少年对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从而极大地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而历史教育的一大特点在于客观地叙事,因此,它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优势,能够在客观的历史叙事过程中自然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内化这些观念。对于青少年这个群体而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显然更加有效。

  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校历史教学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效。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包括历史纪录片和历史剧情片)十分丰富。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加以必要的引导,就一定会极大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放映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影片中五四学生运动等场景深深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深受震撼。在讨论中,一些学生就自觉地结合“90后”的思想实际,认识到自身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在这些观看影片、参与讨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二、改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1.教师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个多种趋势并存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包含了衰败化、半殖民地化、革命化、现代化这“四重奏”[2]。作为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应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视野开阔,胸怀全局,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这段历史的全面而明确的认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待这段历史如果缺乏一种整体把握,那么在认识和理解上必然会流于片面和肤浅。比如,很多青少年不喜欢学习这段历史,感觉这段历史充斥着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感觉这段历史弥漫着屈辱和失败。殊不知这样的认识只是基于“半殖民地化”一个趋向而形成的。如果从整体上去理解,就会认识到,这段历史不仅包括衰败和挨打,还包括此起彼伏的抗争和坚持不懈的探求。

  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突出历史人物的活动。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强调所谓历史的“必然性”,而忽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作用;突出历史进程中群体的活动,而几乎看不到个体的身影。这种倾向并不利于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青少年处于成长期,历史人物的伟大人格很容易对他们产生感染力,甚至会决定他们的人生态度。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探索国家民族的出路,为了拯救民族灭亡的危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重振和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他们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伟大人格与日月同辉。如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这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加以细致入微地介绍和讲解,就一定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此外,由于受到某些影视剧和网络作品的不良影响,一些青少年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标准模糊,是非混淆。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且也无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物评价标准,也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教师应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所谓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统一,即在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同时,也能够树立一种世界整体性的眼光,能够明确本国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如果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爱国主义就会蜕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导致侵略他国的扩张主义”[3]。一旦青少年的大脑被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主宰,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今世界的某些局部冲突,都与这种狭隘民族主义的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这种狭隘民族主义在我国时有表现的当下,更需要引起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警惕,并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4.国耻教育应把握好尺度。国耻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青少年民族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讲述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带给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以及由此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空前的危机,能够刺激青少年的羞愤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但是,这种国耻教育的灌输应当有一个尺度。原因并不复杂,这些内容听得太多了,青少年就会渐渐变得麻木。对此,早在民族危机空前、历史教育备受重视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认识到这一点,指出“情感的刺激这一种作用,是不能拿来当家常便饭的,多了要失其作用”[4]。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注重从正面去培养,而非一味地从反面去刺激。所谓正面的培养,就是要强调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强调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家民族命运所做的不懈的奋斗,强调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渐强大。这种正面的教育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一种积极的心态,因此应当大力地提倡。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史 近现代 中国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