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对策思考论文

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对策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6

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5-0088-05

  在当今中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得以崭新绽放。但是,由于苏东剧变、经济全球化、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仍然受到质疑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工程的建设,以彰显和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

  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从狭义上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与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密不可分的。按照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具有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理论性上,也表现在实践性上,还表现在发展性上。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因为“分析社会主义若没有马克思,恰如解释《哈姆雷特》不提及王子一样。”[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公有制、计划经济政治民主。公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不管是国家占有,还是集体占有,亦或是社会占有,但都是劳动者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成果,而根本不同于私人占有。关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制,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原始公社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奴隶主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地主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私有制,这都因为水平低下或存在剥削而不是人类的理想制度。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2],是更高层次上的公有制。在此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不仅为消灭剥削提供了前提,而且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共产党宣言》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即“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286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根本表现。计划经济,是相对于单纯市场经济而言的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体系,其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的盲目性,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真实的民主。对于这些基本要素的优越性,在理论上经典作家们已经做出了近乎完美的论述,当然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在实践上使其充分展现而不能扭曲,在发展上使其与时俱进而不能固化。这也是经过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事实雄辩。苏东剧变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一时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和严重质疑。面对这一历史性的灾难性事件和冲击,中国也经历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风波乃至动乱、暴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遭遇了严重挑战和严重威胁。在此危机关头,邓小平充分显示了成熟政治家的自信和风范,他坚定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4]382这种坚定和坚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高扬改革开放的大旗,充分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突破理论禁区,开拓实践新路,勿问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的希望之路和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也行之不易。对此,邓小平曾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3中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左”倾,特别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后,才摸索出了这条道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也还经历了两年的“徘徊”状态;即使在步入正轨后,也还经历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等问题的争论;即使在冷静和理智中,也还出现了“投资热”“股票热”“房产热”等;即使在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同时,也还存在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环保问题、就业问题等公共危机……这些不仅影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为此,必须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对外开放,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注重顶层设计,既要高屋建瓴宏观把握方向又要谨小慎微注重民生问题,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国强民富、共同富裕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以马克思主义“三化”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扎根中国土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必须与实际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德国,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是针对西欧,如果一切照搬照抄就会使其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枯竭而亡。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因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1408确切地说,十月革命送来的更多的是列宁主义,也即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顾中国实际,完全搬用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肯定会存在问题的。正因如此,三大武装起义最终失败,因为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是不适合中国农业国的国情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正如毛泽东所言:“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这些问题都看到,也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6]正是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中国社会的春天。总之,要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务必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加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必须与时俱进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其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当时,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欧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亟需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正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综合主客观条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一产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染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其部分论点乃至基本结论也得变化。《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由于最近25年大工业的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3]248-249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坚持与时俱进,而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都说明只有实现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才管用、有效,才有生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7]537

  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变为群众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必须被群众接受为群众所掌握的才有生命力,所以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很早就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9这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重要性,也指出了其基本原则、具体途径。正是做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通过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也使自身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不会有十月革命,就不会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改革开放时代,仍然需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8]34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坚持为了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提高大众的基本要求,代表大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大众的根本诉求,变为大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化”大众的统一,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三、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继续引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生命力首先通过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来表现。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就是以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而出现的。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魏特林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人人皆兄弟”的超阶级口号就被共产主义以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所取代,马克思主义也就得到迅速传播,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致力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特别关注政党的学习问题,大力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政党中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第二国际的分裂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内部分歧,他斩钉截铁地提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9]十月革命前,列宁要求全党成员“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革命,就必须学习。”[10]当苏共成为执政党后,列宁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或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毋庸讳言,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是特别常见的)。”[11]这段话,至今听来仍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先后开展了以延安整风为代表的学习运动,以清除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宗派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保持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推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既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表现,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保障。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主要是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保障。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对群众的影响上,而这自然也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保障。为此,要保持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在这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已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客观环境,开始反思过去一再出现的“右”的、特别是“左”的错误,开始了整风运动。而整风运动,又是从《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始的。毛泽东痛心地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很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12]正是在整风运动中,倡导并发起了全党的读书运动和学习运动,开展学习竞赛,把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定为学习节,提出把全党建成一个终身学习的“无期大学”,因而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样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8]152-153此后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和发展了学习的优良传统。如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并把“讲学习”放在“三讲”的首位,强调要“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在此引导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要“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7]56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也必将会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续培育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理论依托。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思想的鲜明表现和理论依托。如封建社会体现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如资本主义社会体现自由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在社会主义社会,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是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在于,当今世界文化冲突日益明显,当今中国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很大影响。毋庸讳言,在当代中国,还有一些人不信仰和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甚至有些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也在发生动摇和变化。但这些人并非不爱国、并非不赞成改革、并非没有荣辱观,这样就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引导,从而恢复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从这里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依托和形式载体。这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依托,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地位也就得到维护,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也得到扩大延续。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实践路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因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内涵发展、形成思想共识;调动多种手段,营造舆论强势;抓好建章立制,强化激励约束;突出重点群体,实施分层教育,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还应是抓好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宣传教育。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13]33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大力宣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的确在扩大。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在举行,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论著在出版,大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在涌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高高飘扬!面对21世纪新一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运动,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仍然“在场”;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面对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重任,绝大多数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必须”的……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宣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崭新形式和具体途径。

  五、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继续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正如毛泽东所言:“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1515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即以民族语言、本土语言、大众语言的形式,使之能够为广大群众所了解、理解、认同和掌握。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其能够揭示人类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历史潮流,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掌握,即具有“世界意义”。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3]87同样,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理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作为“世界历史的”存在才有可能保持和扩展自身的生命力。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注意这一点。《共产党宣言》就非常通俗易懂,关于“东方”问题的论述强调了不能照搬照抄,培养的大批理论家遍布各国,两个国际极大推动了世界革命的进行……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历史上,要保持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还必须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即打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国际性和世界性的潮流。对此,列宁曾经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这三方面的生活完全国际化。”[14]在此背景下,任何学说要发挥自己的历史作用,就必须紧跟这一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一特征。列宁还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15]时间发展到当代,思想学说的国际化及其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总体而言,当代世界的国际话语权呈现“西强东弱”局面,特别是西方在各重要国际问题领域和国际政治价值观上拥有话语霸权,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霸权稳定论”“中国威胁论”“民主和平论”“民主化第三波”等。即使在许多学科上,其主流话语也大多源于西方,较少有“中国”印记,中国基本处于“话语逆差”地位,甚至成为西方理论话语的“殖民地”或“跑马场”。现实表明,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需求的重要课题。李长春在2012年6月2日出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时的讲话曾经谈到:“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6]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实践与文本、世界与中国的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从而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

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对策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马克 生命力 对策 生命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