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论文

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12

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

  一、前言

  近年来,国家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欠缺的现状,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制定了很多服务“三农”的制度和政策,许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村镇银行由于其服务农户和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独特的发起人制度和产权结构受到了诸多关注。自2007年3月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我国的村镇银行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随着发展速度放缓,村镇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并且由于政策扶持不一定是持久性的,当前村镇银行如何在政策扶持的消失预期下主动调整战略布局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课题在村镇银行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的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分析村镇银行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重点在于找出村镇银行在当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存在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的调整战略,以应对今后可能消失政策扶持优势的局面。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

  本节首先考察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了解清楚;其次结合相关政策的颁布回顾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最后以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资源比较贫乏,金融服务不尽完善,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为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要求。首先,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保险的完善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例如,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多,老人看病就医或小孩教育需要资金时,可能会由于在外务工农民不能及时打款回家而受到影响,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为这些农户提供特殊的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其次,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进行金融投资的意识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扩展业务范围,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还有,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越来越多,这些小微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短缺,这些都需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所作为。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发行近年来政策性色彩有所减弱,更多地表现为一般商业银行的性质。农业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的布点有所收缩,并且逐级管理的模式使得其效率低下,但其在农民心中的信誉和形象较好,因此更多的农村客户会选择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依托邮政网点的基础,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强大新生力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一定缺陷,但其在农村的基础比较深厚,并且随着自身改革的进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是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定位明确,但存在时间较短,经验比较匮乏,经营状况不是很好。因此,我国村镇银行要想更好地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迫切需要制定更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揭开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该文件对村镇银行的准入范围、注册资本与投资人持股比例、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董(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以及主要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007年1月,银监会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以及《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银监发〔2007〕8号),并于同年3月首批6个省份进行试点,同年10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31个地区,我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2009年6月,银监会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银监发〔2009〕48号),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满足一些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程序改制为村镇银行。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要求严格落实村镇银行与主发起人的准入挂钩措施,并在已批准设立104家村镇银行的基础上,计划在2009~2011年新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的数量增加很快,但离1027家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011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81号),该文件肯定了村镇银行对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为提高村镇银行组建发展质量对村镇银行的组建核准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调整。

  2012年至今,银监会每年均会发布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42号)中指出,要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特别提到要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以来,数量增加明显,如图1所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共有村镇银行930家,四大区域村镇银行数量占比如图2所示,其中由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占40.2%,由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占30.1%,由此可见发展较完善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不高。

  图1 我国村镇银行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 2013年我国村镇银行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近年我国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入股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为45.1%,与银监会规定的15%的下限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说明我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还不够丰富。

  我国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为461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单位存款为2616亿元,占比57%,个人存款为1991亿元,占比43%;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634亿元,同比增长56%。虽然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长明显,但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很小,仅占3%-4%。另外,我国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为78.8%,村镇银行真实的存贷比可能比这个数值更高,这说明我国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图3 我国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

  由于我国村镇银行的整体规模还很小,相关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善,本文仅描述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大体情况,难以对我国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等状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村镇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例如结构简洁,审批迅速;灵活多变,能够迅速把握市场需求等。但村镇银行更多的是自身存在问题较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名度低,资金来源匮乏,存贷比偏高

  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村镇银行存在的历史较短,网点相对较少,很多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十分匮乏,也存在一些偏见和不信任,因此导致村镇银行的客户基础比较薄弱。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往往需要以更丰厚的回报来吸引客户,使得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另外,虽然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下降到了15%,但村镇银行的资本仍是主要来源于主发起行,其他投资者或民间资本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造成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够多样,数额也迫切需要提高。另外,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吸储难、放贷易的问题,存贷比偏高,因而存在着较高经营风险。

  (二)业务范围狭窄,运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自身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当匮乏,加之政策对村镇银行业务的限制,使得村镇银行能从事的业务范围非常狭窄,例如有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无法发行银联借记卡、不能使用网上银行、无法实现异地存取款、没有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等等,导致村镇银行能够施展的余地并不大。由于各方面配套不足,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进行弥补,例如委托他行代理金库或提供支付结算系统端口、购置系统或设备、进行产品研发或组织员工培训等,因此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加之税收等方面给予的政策优惠并不够充分,村镇银行的持续运营还是面临着较大考验。

  (三)产品研发不足,盈利能力差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同于城市,存在很多特殊和不完善的情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就需要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能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但我国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往往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研发的投入和实力均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需求。在产品不够丰富、特色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加上业务范围狭窄、运营成本高,村镇银行的获利空间非常小。

  (四)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市场竞争力弱

  我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三农”,为农户的生产生活以及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而村镇银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服务“三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农村金融市场,制定更适合农村的服务方法和产品,并且周期长见效慢,前期投入较大而盈利十分有限。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无法避免利益的驱使,会倾向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向城镇扩展,从而可以获得较好回报。但同已有的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技术和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很难同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竞争力较弱,村镇银行的自身优势并不能得到体现。

  (五)人才缺乏,内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中,除高管是按照监管要求由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外,大部分职员都是来源于当地并且基本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人员,这就导致村镇银行对人才的缺口较大。村镇银行自主对职员进行培训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效果不佳。如果依靠引进,大部分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未必愿意到基层工作,并且引进人才费用较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还不具备高薪聘请人才的条件。由于人才的缺乏,村镇银行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缺陷,同时对风险也缺乏有效的识别和管控,使得村镇银行自身内部累积了较多隐患。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下,本文认为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战略制定上必须注重深入挖掘农村金融市场,努力培育利润增长点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研究通常会提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巴西BRADESCO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以及印度尼西亚BRI村银行模式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借鉴意义。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方法之一,并且在我国也有过试验和推广,但其资金来源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各种补贴和捐赠,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对我们研究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借鉴意义有限。巴西BRADESCO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其为混业经营的模式,同时其对电子设备的利用程度很高,与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相差较大。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BRI)采取的村银行(BRI-unit desa)模式是真正实现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并且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与我国村镇银行有很多相近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另外,国内有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通过重点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和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城市商业银行在城镇获得成功的路径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开拓村镇银行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在此本文特别分析广西桂林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以期能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调整战略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一)印度尼西亚BRI村银行模式的经验借鉴

  作为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BRI主要负责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在印尼1984年金融体系改革之前,BRI的主要职责是向农民提供政府补贴贷款。虽然该业务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贷款回收率低、运营成本高、受政府和政策限制较多等原因,致使BRI难以为继。1984年,BRI对村银行体系进行了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此次改革使BRI逐渐扭亏为盈,依靠小额信贷业务实现了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特别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BRI村银行体系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并且保持了较好盈利。印尼BRI村银行模式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清晰的目标定位以及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BRI目前的主要业务为小额信贷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各信贷业务均有较低的单笔贷款限额,使得其目标客户瞄准了中低收入人群或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上,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3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需要抵押、有多种还款方式可供选择等,设计出的产品能够适应农村客户需求广泛、额度多样、担保有限等特点,获得了较好收益。

  另外,在印尼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条件下,BRI的存贷利差较高,从而可以覆盖成本并实现较高收益。尽管贷款利率较高,贷款需求却依旧十分旺盛,这种现象可以说明由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稀缺,能否获得资金要比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更重要。并且很多国家的实际经验表明,政府补贴的低利率贷款并不成功,还会导致寻租、贪污受贿等现象,这说明我国村镇银行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是合理的,在没有政策扶持优势的情况下,我国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以较高的利率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的方式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经营。

  2.精简的机构设置并充分融入当地环境。为节约成本,BRI村银行的设置都非常精简,标准为4名员工:一名经理,负责管理所有业务;一名会计,负责贷款事项;一名出纳,负责柜面业务;一名文书,负责记录、保管文件等。根据业务的多少,可以适当增加各种员工的数量,但不超过12人,如果规模过大将会通过拆分为两个网点而维持村银行较小的规模。同时,每名员工每天都应该达到一定的业务量,并且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员工主要从当地选择,可以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熟悉当地语言,信贷调查也更容易进行,不仅降低了相关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源。员工有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调查情况、了解信息,最大限度提高经营效率。这对我国重点经营“关系型”贷款的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3.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管理体制。在对客户的激励方面,存款数额越大,利率越高,并基于印尼农村对赌博的爱好,提供抽奖活动,促进居民的储蓄;贷款客户如果在6个月内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村银行会每月返回本金的0.5%作为奖励,如果客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贷款利率将提高,这会激励贷款客户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贷款的风险。

  在对员工的激励方面,职员的工资主要由村银行的获得的利润决定,工资和奖金水平均高于当地标准,每年将经营利润的10%分配给员工作为奖励,大约为2.5倍月薪。并且每年还会对村银行的业绩进行评选。

  除此之外,由于村银行吸收储蓄的资金成本约为13%,通过银行拆借的资金成本约为17%,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村银行主动吸收储蓄的积极性;将资金存入基层银行可获得17%的利息收益,而自主发放贷款可以获得32%的利息收益,从而村银行发放和管理贷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管理方面,BRI有简明的信息上报和监督体制、完善的内外部监管框架以及不断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了BRI村银行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桂林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桂林银行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上,以“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市民银行”为市场定位,突出“先进的小额信贷银行、优秀的社区银行、旅游金融服务银行和‘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四大业务特色,打造“服务领先的银行、最具创新力的银行、最具竞争力的银行”,实现了规模、质量、速度、效益的综合协调发展。截至2014年末,该行及其控股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1163.1亿元,同比增长11.78%;存款余额749.22亿元,同比增长10.22%,其中最能代表公众认同度的储蓄存款余额310.79亿元,同比增长20.97%,人民币储蓄存款市场份额位居桂林市区第一;贷款余额312.87亿元,同比增长29.89%;实现经营利润19.89亿元,同比增长10.32%;上缴各类税金6.76亿元,同比增长17.36%;各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可以说,桂林银行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其发展对村镇银行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社区银行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是社区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核心。为此,桂林银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实惠好用的金融产品――漓江卡“十项费用全免”,让客户一卡在手、费用无忧。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桂百联名卡、惠工卡、漓江便捷卡、八桂旅游卡、宁铁旅游卡、生鲜食品卡、邕城骑行卡、贺州公交卡等联名卡不仅具有桂林银行借记IC卡的金融功能,持卡人还可享受合作商家给予的消费优惠。

  桂林银行社区支行以“您的烦恼,我帮解决”为服务理念,推出“您下班,我营业”的错时、延时服务,打造“500米服务圈”、“家门口的银行”,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和小微企业门口。社区支行温馨便利,客户在这里可以通过自助机具办理业务;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金融业务;可以免费使用休息沙发、卫生间、血压计、物品保管箱、手机加油站等设施和物品。同时,客户还可以享受到桂林银行提供的多元增值服务,如,通过搭建积分兑换商城,与优质商家合作,为客户配送绿色蔬菜、生态土鸡、天然矿泉水等积分兑换商品;举办养生沙龙、急救沙龙,将健康知识送给客户;赞助桂林广场舞蹈比赛,以赛事为契机推动营销,取得了良好成效。顺应电子化趋势,桂林银行加强了电子渠道建设,通过该行网银和自助终端,客户可购买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福利彩票,缴纳水电费、广电收视费,进行手机话费充值、燃气IC卡充值,大大便利了居民生活。电子渠道业务在桂林银行业务中占比约75%,达到先进城商行水平。   2.特色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桂林银行始终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载体。2013年,该行创新推出了“接易贷”、“景区贷”等多款中小企业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体系。

  为有效解决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金额小、需求急、频度高”的特点,该行在成立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的充分授权,落实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效率,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同时,加强利率管理,通过制定人民币贷款定价指导意见、微小企业贷款优惠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等,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小微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小微贷款实行差别化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利率优惠,以实际行动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由于小微企业业务单笔数额较小,只能通过批量化的方式实现盈利。桂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从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拓宽融资渠道出发,运用创新的小微企业合作发展基金贷款模式,制定了集群开发营销模式,围绕集群市场、商圈等目标客户,采取先审批集群营销方案,后审批集群项下授信客户的流程,批量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

  3.因地制宜,与区域特色共发展。作为发端于山水名城的一家银行,桂林银行着力打造旅游金融服务特色,为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支持广西建设旅游强省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2006年,桂林银行就推出了“ATM全球取款免费”的漓江卡,为客户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宁铁旅游卡、漓江便捷卡、八桂旅游卡等一系列以商旅客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联名卡。这些联名卡不仅具有桂林银行借记IC卡的金融功能,持卡人还可在出行、游览、住宿、租车等方面享有合作商家给予的优惠。目前,桂林银行正联合广西旅发委,加大与广东等各省市旅游部门及旅游商户的沟通合作,搭建营销平台,扩大八桂旅游卡的使用范围,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

  在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方面,桂林银行也不遗余力,开发了“游船贷”、“景区贷”等多款针对旅游业的金融产品;主动参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跟踪旅游胜地建设重大项目,大力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客户融资需求,如,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旅股份与港中旅的合作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等。

  五、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

  上文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和现状、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国内外银行的经验借鉴,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本节重点分析村镇银行应从哪些方面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可能消失政策扶持优势的局面。

  (一)村镇银行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支持三农,支持县域经济而产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其功能属性在开始设立即已定下。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定位在服务“三农”,深耕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市场,为新型农村经济、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为新生代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三农”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总体水平。通过立足县域地区,本土化经营,研发适应于县域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深耕和精耕,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形成良好信誉和口碑,最终形成品牌效应,保持持续发展。

  立足县域及以下地区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营业机构立足县域及以下地区。村镇银行应该将营业网点设立在县城、乡、镇和村这些区域。近年来,有一些村镇银行将营业网点设置在地级市区,发展路线发生了偏移。第二,业务范围立足于县域及以下地区。村镇银行的客户应该着眼于乡镇企业、乡镇作坊、个体经营户、农村种植大户、农村养殖大户、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居民日常金融需求等,根据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二)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能力有限的情况,我们在制定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时,应考虑到村镇银行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减轻负担,而不是像大、中型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时统筹兼顾。因此,村镇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市场定位。村镇银行必须扎根农村,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错位竞争。与其他商业银行一同争夺大中型客户、争夺城镇资源只能是死路一条。

  2.突出核心业务。村镇银行的核心业务应当围绕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小微企业展开,充分了解当地需求,推出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3.寻求发展捷径。在村镇银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用事情上,即对核心业务的开发。对于发展核心业务需要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应当尽可能地寻求捷径,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可以更多地依托发起行、与其他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等。

  (三)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下,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主要有:

  1.深耕农村金融市场,打造特色化的利润增长点。首先,村镇银行应下沉业务重心,更好地融入当地,既扩大宣传赢取大家信任,也更了解当地需求。有些村镇银行将放开业务员,深入社区开展“扫街”式的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可以选择建立社区银行或与便利店、快递等合作建立服务站的方式,即提供金融服务也提供优质的便民增值服务,培育客户、扩大业务来源;其次,村镇银行应针对当地需求开发更适宜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区发展状况、风土习俗不同,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尽相同,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能动性,灵活设计产品并开展业务,同时也要注意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创造更多利润。也可以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为完善和扶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最后,村镇银行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持较高的信誉,为成为“农民身边的好银行”不断努力。   2.完善内控管理体制,加强激励机制。为了适应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额度小、频率高、速度快的特点,村镇银行应在体制上尽量扁平化,管理上尽量灵活,以应对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尽量缩短业务办理的周期。并且应将大部分员工配置在业务前线,尽可能增加业务利润、减少管理费用。在风险控制方面,除了尽可能满足监管要求外,还应当提升自身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实现。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关系型”业务较多,可以聘请当地有威信的人员参与审批,在客户和业务人员间形成多方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在激励机制方面,为鼓励小微业务,在业绩考核中应体现出对相关业务的倾斜。同时,可以将更多的营业利润作为奖励发放给员工,或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3.充分依托主发起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由于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符合监管条件、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作为发起银行并且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5%,主发起行的资质、理念和实力是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村镇银行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依托主发起行提供系统的支持和指导,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资金方面,由于村镇银行难以参与银行同业拆借,可以通过主发起行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作为主发起行提供资金支持的报酬。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村镇银行不应该也不可能独立地完成所有产品开发,可以通过与发起行的合作,迅速获得相关产品和技术,例如可以请发起行提供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端口、代理银行卡和网上银行业务、代理异地存取款业务等,同时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和维护,从而使村镇银行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善产品和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在人员方面,由于主发起行资质较高,各方面能力较好,可以请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职员进行培训,并定期派有经验的业务员给予指导,以弥补村镇银行人才的不足。

  六、总结与评价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除了不断进行完善之外,很多研究均指出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本文对此并不否认。更多的政策扶持优势诚然可以使村镇银行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也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本文创新点在于在当前政策扶持的环境下,前瞻性地审视在政策扶持消失条件下村镇银行的发展战略。政策扶持的消失是必然的,政策扶持的消失预期下村镇银行如何调整战略布局尤为紧迫和重要,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深入研究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问题,为我国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

论文搜索
关键字:村镇 发展战略 优势 调整 战略 政策
最新银行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探讨
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分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试论远程开立单位银行账户业务管理思路研究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热门银行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
银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
来州市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