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练摊”失败后的反思论文

高校学生“练摊”失败后的反思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5-29

高校学生“练摊”失败后的反思

  Abstract: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with Vending on Campus as one of paradigm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agmatically skilled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a real cas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key questions occurred in "campus vending" operated by students, and then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to the following similar programs.

  Key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vending

  1. 前言

  为了能把专业实践与理论联系得更好,让学生充分得到第一手的商业感性认知,积累商业经验,开一个班级小店的想法随之孕育而生。2014年3月底 “E屋精品店”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奔波,在前任校长的支持下(房租每月一百元,免水电费)开业了。因为校内无场地单独开店,经过商谈,精品店与一家快递点共用一个店面,约占用了四分之一(约5平方米)的面积(精品店主要是利用墙壁作为商品陈列点),为了节约开支,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装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资金方面,经商量,班级每人出资人民币一百元,共计五千九百元作为全部投资(这样的投资额开店是不可思议的);人员方面,班级决定以小组形式轮流体验经营中各环节。在大家的努力与期待下,一个全程由学生们管理和运营的E屋精品店开业了。

  原以为精品店能比较顺利经营下去并很快有利润,但却因种种原因在开业后八个月(还包括暑假两个月)精品店就关门了,亏损约投资的1/3(即两千元)。金额不大,但这次产学结合的尝试结果是让人遗憾的。

  反观这次产学尝试,学生们在实践方面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这个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值得探析的。

  2. 产学结合中“练摊”出现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获得与积累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实践经验,让学生们体验相关专业的环节与过程,提高专业性,更好地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获得实践经验的途径通常有校外的各类企业、团体的兼职和校内政策性支持的产学结合实验点等,同时校内的产学结合实验点还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和场所,减少创业风险。

  学生们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作用也有一定认识,并且由于实践环节强调动手动脑,强调尝试,更加直观、感性,减少了几分书本理论的枯燥、呆板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但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本文着重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产学结合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

  2.1仅有热情不够,更需要执着

  班级“练摊”项目事先成立了一个前期创业小团队,负责可行性报告的撰写及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事宜,这个项目在构建时就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及热情,创业组同学一遍遍地修改着可行性报告,一次次地碰了钉子又接着去找相关部门,希望得以支持。项目终于被批准,大家怀着狂喜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开始了我们的营业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到当地的建材市场去采购装修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店铺的装修,从墙体粉刷、线路布局、照明灯、布帘、货架到店铺的名字等都出自于学生们自己的设计与组装,晚上自发加班加点完成店铺的装修,到当地的批发市场进货,创业组成员商量着在成千上万种商品中挑着货品,把它们一件件精心地陈列起来……

  就像期待一个孩子的诞生一样,我们班的E屋精品店在全班的热情期待中开业了!

  开业前几天,营业额是让人兴奋的,每晚可以卖到一百五十元左右,大家憧憬着,算着帐。因为要顾及上课,我们的营业时间只能晚上六点半开始,十点半结束。

  然而营业额很快滑落到几十,有时甚至一个晚上只有十几元,天气不好的时候只有几元……

  大家的热情与激情随着营业额的快速下降也在以同样的速度下降,到了后期,守店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原本大家商量好是安排三个人一个班次的,到后期只有一二个人守店,甚至会出现了不开门营业的状况!

  这正好应验了一句话“开店容易,守店难”。

  2.2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在营业额快速下降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并尝试的精神,没有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或去寻求相关人士的建议或帮助,寻找应对办法,尝试解决,是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是陈列问题?是价格定得不合理?是在接待顾客过程中的言语应对不合适?如何提升商品的连带率?没有人去钻研,去尝试。而班级小店正是一种如果有新的想法或新的做法就可以立刻去尝试着实施,其效果很快会体现在营业额变化的一种载体,但同学们在店里做的事就是坐在店里等顾客上门自己挑选商品,自己决策是否购买,这种局面非常被动,这已经成为精品店的常态。

  错失一些明显的商机,如围绕毕业季组织各类相关商品做主题售卖等。建议提出,却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做,或以时间、考试、各类活动等为托词,错失良机,学生们的主动意识非常弱。

  2.3核心人物没物色好,管理失效

  班级是分小组轮班守店,虽然有“练摊”负责人(“拣摊”负责人是指定的,由于当时也是出于权衡考虑,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比较严重后果的,因为指定的负责人没有得到认同,管理工作比较难开展),也排好了班次以及开店时间及制订出一些制度,但形同虚设。“练摊”负责人自律性不强,大家认可度不高,“练摊”人员涣散。由于同学间相互熟识,既使开店晚了也不会有人指出,有时还会出现店面短时间无人看守的情况,凭感觉、凭情绪做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就连大家约好的上下班时间也不能很好地履行。每晚打烊后对帐,有时会出现帐实不符的现象,但也都没有进行及时地追查与处理,造成后期帐实不符的商品越来越多。   进货基本凭感觉,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没有做实地调查,地处校园内,却不从实际出发满足目标顾客需求,后期从网上进货,更是选择质次价低的商品,造成大量商品的积压,却没有相应的责任制。

  2.4没有建立合理投资与分配机制

  由于开店的目的是为了能把专业实践与理论联系得更好,让学生充分得到第一手的商业感性认知,积累商业经验,能够亲身经历由货品的预测选购到最后的销售的所有基本商业环节,班级商量的结果是平均出资,每人人民币一百元,共计人民币五千九百元。但这样的出资额及平均制会让很多人抱以无关痛痒的态度,因为亏到底就是一百元钱,就出现当热情和激情过后,大家就漠不关心的局面。并且班级一致约定在精品店经营期间无报酬(当时考虑到店铺太小,我们的报酬主要是经营经验的获得),但这种无分配的机制在实践中证明会打击人的积极性,使做得多的、做得好的与做得差的、做得少的或是不做的没有区别。

  3.几点建议

  针对在实际的“练摊”过程中出现的以上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3.1加强人文教育,培养敬业精神

  人文教育注重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塑造,目的是树立一个人的信念、责任心、使命感及敬业精神,在逆境或困难前我们就容易把一件事坚持下去,为了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会尽力去钻研,去尝试。即使面对枯燥、单调的事情,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自得其乐。

  虽说是术业有专攻,迫于社会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技能、专业的培养,但同时学生们也需要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提出就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层面,并能以自己的价值坚守来影响社会。

  而现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功利性教育的倾向性比较明显,这种功利性会延伸到其他方面,希望能立竿见影地看到既得利益,讲究投入产出快,缺乏信念、迷芒、缺少责任感、诚信意识淡泊、心理承受力差、遇不顺就放弃等,浮躁的心态比较明显。

  正如马小平老师说的,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缺乏是非判断力[1]。

  为什么要强调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世界既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大学一方面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另一方面要提升个人修养,增加其精神力量[2]。

  虽说在大学阶段提出加强人文教育似乎晚了些(应该从小开始),但比缺失强,而且对学生们今后的职业观、价值观等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3.2找准核心人物进行管理

  很多企业界管理人士有一种共识:小企业人治,大企业法治。班级“练摊”这种模式,几个平方米的小店,两三个人守店,熟人熟面,管理几乎是依赖同学关系,感情关系,所以找对管理店铺的核心人物是关键,需要一个大家认同的人来管理店铺。管理上的问题,如分工、排班次等事务比较容易得到大家支持,意见分歧也相对容易处理,配合度会更高。核心人物很多时候类似于一个精神领袖,在各方面引领着大家,所以这个核心人物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论是小店还是大型企业,它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找对领头人,就像飞行中的大雁一样,要有胆识、有魄力、协调好内外部境,带领大家勇往直前,塑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整体绩效,加强集体凝聚力,实现预定目标。

  除了管理上的人治为主,再小的店铺也需要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同时需要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为工具,因为制度的存在可以减少人为的随意性,建立一定的秩序、规范。人治为主,法治为辅是“练摊”模式的管理主线。

  3.3要有合理的报酬制度,调动积极性

  尽管一些设定的目标与经济无直接关系,但却不能忽略合理的报酬制度。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身的价值、对自身工作的认同,甚至还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尤其是在学生们的经济并不宽裕,甚至还有些捉襟见肘的阶段,报酬的实施不可忽视,学生们每天都要吃、穿、用、住、行,每天都有消费,有无报酬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已经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正在为面包而努力的时候,与他谈理想、谈奉献,是很难得到他的认同的。(当班级的E屋精品店关门大吉后,学生们在回顾及反思的时候,谈到的最多的原因就是这一点)。

  虽然同学们一致认为经营经验的获得就是报酬,但面对实际生活时,这种无形资产、精神食粮是难以为支撑的。

  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制定出合理的报酬制度,学生们能在更多的安全感之下积极做好工作。

  总之,班级“练摊”是一种校园产学结合探索的模式,从理论上说有政策扶持,投资少,人员充足……这种模式是容易成功的。但实践之路确实面临不少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产学结合,为学生们的高校学习生活添姿加彩,缩短与社会的距离,或是为有创业打算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过程有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希望本文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高校学生“练摊”失败后的反思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校 学生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