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0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条件不断的提高了,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以及人口流动政策的放宽。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农村留守儿童。开始之初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寻求新的发展,被迫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生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规模在逐年的增加,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儿童一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特别需要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定义指的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照顾,导致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童工”现象或“儿童遭性侵的丑闻事件”。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已近2000万人,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2013年5月发布的一份中国官方机构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据估算已超过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儿童的比例约为20%,即平均5个中国儿童中有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和2000年相比,2013年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另一组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D5周岁)、小学学龄(6?D11周岁)、初中学龄(12?D14周岁)和大龄(15?D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部西部南部各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2]

  由此可见: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庞大,农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其地域分布广,性别和年龄分布不均,年龄跨度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对寻找治理策略和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与此同时,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发展带来了隐性危险。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用工的短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受经济的利益的驱使向城市转移。在此大背景下,许多父母为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外出到城市务工以维持家庭生计,在城市漂泊,居无定处,且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每天繁重的工作中,无空暇照顾孩子,只能无奈将孩子留守家中。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首先开放沿海几个经济特区,以此经济特区作试点,对外开放,扩大出口,促进当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由点带面的活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放宽人口流动的限制,支持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大批人口根据市场需求,离开自己的家乡,下海经商或外出务工。

  3、交通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利,人们出行也离不开交通,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打通东西南北经济要道,大力修建铁路和公路,促进劳动力和物资的输出。与水运相比,铁路和公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大批的务工人员涌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交通的便捷,减低了外出的时间和成本,务工人员回家的次数增加。

  4、通讯因素

  通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通讯工具随处可见,不断成本地而且方便。通讯的发达减轻了外出务工人的思家情节和心中顾虑,方便快捷的联系到彼此,迅速的掌握家里的情况,也能安心在外务工。

  5、社会观念改变因素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时间的物资匮乏,整体社会经济落后保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思想传入和市场经济的功力性,人们渴望摆脱长久的贫困,盲目追求物质文明发展,不注重精神文明发展,亲情观念逐渐淡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不断增加。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1、性格孤僻倔强

  在隔代抚养或亲人的照顾下,大人和孩子之间缺乏共通的话题,很难进行沟通,农村留守儿童选择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习惯沉默独处。[3]与此同时,同辈之间,羡慕别的孩子有父母的细心呵护,渴望自己父母的陪伴的心情未能得到满足时,产生强烈的失望感,无助中孤独承受痛苦,慢慢养成孤僻的行为和言语特征。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无助中习惯了自己帮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紧张疏远,甚至产生不信任感,习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表达,即使清楚错了,也会固执倔强的坚持到底,不需要他人关心和帮助。

  2、 人际交往能力差,敏感谨慎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父母的离开,使失去熟悉的保护伞的孩子们不敢尽情撒娇和顽皮,害怕未知的惩罚。与在父母照顾下的同龄孩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会在人际交往中压抑自己的天性,习惯小声谨慎的说话,害怕受到责骂和惩罚,多虑的对待周围一切人和事。由于长时间的压抑,别人很多不经意的言行,他们会把普通的情绪反应和结果泛化,同时,缺乏父母的及时疏导,不自觉的内化到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敏感谨慎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内向行为特征,加剧人际交往的不适感和挫败感。   3、 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父母的外出务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心理打击,有一种莫名的遗弃感萦绕在心底。尤其当他们遇见挫折,受到委屈的时候,即不懂得向外界寻求帮助,又缺乏父母的指导帮助,使他们长时间陷入彷徨而不知所措痛苦中,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在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后,不仅不能提高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反而使抗挫能力越来越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处在沉默孤独,拒绝和其他伙伴玩耍,他们的内心充满焦虑无助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怀疑感,心灵深处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与日俱增,无法释怀。

  4、 自卑胆小,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同辈之间,农村留守儿童发现自己缺少父母的爱护,而别的孩子幸福的被宠爱,心中巨大的失落感,不自觉的表现出自卑,主动与那些幸福的孩子保持距离,把自己封闭起来,保护自己不受刺激伤害。由于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不理解的负面情绪以及缺乏父母的学习指导和督促,孩子们的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和自觉意识,加之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得不到周围的鼓励和帮助,进一步打击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丧失对自己和学习的信心。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出路

  1、政府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开拓致富之路

  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吸引外出务工的人员离开故土,漂泊异地。当地政府在政策上面鼓励发展乡镇经济,创造条件的招商引资,支持民营企业投资,降低门槛,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镇的企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工资水平。与此同时,对当地的务工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致富培训,扩宽务工人员的知识面,开拓思路,提高务工人员的个人素质,引导当地务工人员运用当地的资源致富,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等,加大宣传鼓励在当地就业,使顾家和就业两不误。

  2、 学校提供政策帮助与心理辅导

  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是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经济问题是关键。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予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定的经济帮助。学校不能“一刀切”,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更多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学会学习,这是教书育人基本目标。同时建议开设简单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更好的去认识自己,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找到学习的内在动力,以积极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以合理方式释放心理压力。

  3、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给予外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一颗孤独脆弱敏感的心,在没有爱的支持帮助下,他们时常感到无助和迷茫,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社会应该更多的去关注这群孩子的外在和内在需要,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机构关爱这些“候鸟”,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的俱乐部,基金会或协会等,让孩子放学回家后,在充满爱的社会环境里面感受温暖,获得积极阳光的心态。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管制学校附近网吧等不良场所,宣传积极的思想观念,让农村留守儿童远离成年人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健康快乐的成长。

  4、父母加强责任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承担的责任是最大的,由于父母第一监护人身份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关爱和鼓励,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广大的中国父母持此观点:父母在外辛苦的挣钱养家,提供孩子经济温饱,这就父母应尽的义务。但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所以,父母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更多的应该是精神的支持。物质条件再好,孩子依然会缺乏的心灵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农村留守儿童处在心智不成熟不稳定的重要时期,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期间,父母应耐心的去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多与孩子坦诚的沟通,再忙也要多鼓励赞美他们。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模式是父母严厉的批评和死板的说教,其实,温柔的鼓励胜过一切严厉的批评,这种方式更易于让孩子接受。中国的父母习惯了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愿意孩子吃一点苦。试想父母换位思考,站在小孩子思想水平上和孩子互动沟通,孩子容易理解父母的苦衷。或者尝试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体验吃苦的生活,体验生活的艰辛,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刻的懂得努力的学习和奋斗重要性。生活中父母不仅要用积极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外出务工的苦衷,同时学会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教育水平,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的身心发展才会健康。(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留守 对策 现状 农村 儿童 分析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