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宏观谨慎政策框架下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性论文

宏观谨慎政策框架下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6-11

宏观谨慎政策框架下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性

  一、引言

  21世纪初叶,当世界经济欣欣向荣,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时候,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美国的资本市场素来以透明和公平性著称,何以大厦会在一夜之间将倾?计算机统计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运用更新的技术灵敏地运用各种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来监控本系统可能暴露的风险,甚至可以精确地计算出风险敞口。没出问题的永远都是好的,就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摩根士丹利公司的VAR风险测量广泛运用于各种金融机构当中,好评不断。那么当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的那一刻,何以美国的资本市场会掀起滔天巨浪,自恃精准的风险控制又作何解释?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宏观审慎政策是运用审慎工具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避免重要金融服务终端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抑制金融失衡的累积并建立适当的防御,以降低随后经济下行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对经济的影响;二是识别和应对共同风险敞口、风险集中和相互关联,从而降低风险传染和溢出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破坏。出于对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监管,《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出台,使美国的宏观政策重归于谨慎。新出台的法案有多项创新,围绕监管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几大核心,新法案对于金融机构的许多风险的管理工具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二、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性

  流动性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保持正常足够的头寸才有可能应对挤兑以及其他的市场风险。《巴塞尔协议III》是2011年巴塞尔委员会在金融危机后这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最新改革方案,提高了流动性风险的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它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引入了两个量化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同时也引入了流动性风险监督的四个测量工具: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和与市场有关的检测工具。《巴塞尔协议III》协议的强制性可以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一个大的等级,不仅能够提高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更通过指标强化,从新的层次来严格要求,杜绝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隐患,增强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和社会信用体系稳定的支撑。

  资本充足率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的自我监控更是监管机构的重点监测内容。资本充足率的健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能抑制商业银行过度涉及于风险资产的投资,保障大众存款人利益。《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7%,是现行标准2%的三倍多。商业银行是代表股东而不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因此其自身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本质出发点是为了股东的最大利益,即在法律的规定下尽可能为自身赚取更大的利益,这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自由竞争市场的精神。但从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往往受到最大利益损害的是公众而不是早已赚的盆满钵满的银行家们,他们不但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反而能够逃离法律的追求。因此,在宏观谨慎政策背景下监管机构严格监督商业银行对自身资本充足率的管理以及对其实施严格的标准有助于保护公众的利益,减少商业银行高杠杆从事高风险资产的投资

  作为系统风险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增长直接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急剧累积,金融危机就为这一影响提供了最好的佐证。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属于表外业务,故在传统意义上可以逃避很多来自金融机构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总量达到了表内业务的三倍左右,其高杠杆率以及高分散性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分散风险的同时通过多向对冲为自己赚取最大收益。新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特别加强了对场外交易(OTC)的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的监督,重要内容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银行可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对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由此可见,新法案提出了更为严厉的要求和措施,将原本由金融机构自行监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实行多方监管,强迫其提高透明度,这对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的促进和提高有着非常大的提高作用。表外业务现如今作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点,却一直处于监管之外这是十分危险的,新法案的提出符合了当前宏观谨慎性政策的要求,也提升了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能力。

  压力测试是指一些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在微观领域,一方面压力测试具有能评估某些小概率事件对银行经营或其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优势,可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另一方面压力测试能帮助金融监管者更好的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规范建议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运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而宏观压力测试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引起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广泛的研究兴趣,并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推广。

  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定期的压力测试对于健康地运营,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所涉及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内部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以及内部控制来很好的抵御。信用风险则强调宏观层面产生剧烈变化对银行流动性产生的影响,与宏观经济形势结合较为密切。市场风险则更为关注来自微观层面的变化,例如利率以及汇率的巨幅波动等产生的对银行产生的风险。因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是银行需要特别重视,以及定期用压力测试的风险。中国银监会在2010出台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中明确了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的要求。它要求压力测试应具有定量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应明确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的压力情况,并能够涵盖不同的严重程度;定性标准应强调压力测试目标是评估本行资本吸纳潜在大额亏损的能力以及寻求本行可以采取的减低风险及保存资本的措施。从宏观层面来看,谨慎性的宏观政策下,加强了对压力测试的要求,不仅要求定性更要求具有定量的标准,使得不管是出于自身还是出于监管压力测试这一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功效得到进一步强化。

  压力测试在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用于评估银行体系整体风险,了解银行系统的脆弱性。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体系风险评估一般综合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结构和市场特征及监管框架、标准与准则等信息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金融稳健性指标、宏观和行业资产负债表分析、早期预警系统、压力测试等。定量分析中,早期预警系统及金融稳健性指标提供现状和历史的对比情况,而压力测试提供未来极端事件冲击的不良后果,测试负面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与商业银行日常采用的压力测试不同,监管当局一般采用宏观压力测试作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分析工具,宏观压力测试偏重于宏观压力背景,在行业层面评估宏观压力情景对一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便于监管机构了解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三、总结

  从对一些普遍性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在宏观审慎性的政策框架下,监管当局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标准,从新的层次上对它们防范风险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学者认为,过分的宏观审慎性政策会阻碍金融的创新,但是一个和谐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于各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宏观审慎性的政策框架不代表监管当局扼杀创新,而是表明监管当局对于个体风险防范的重视以及从新的层面上更加注重于金融体系中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与防范。相比于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系统性风险才是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普遍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例如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会提高要求,但是一些风险管理工具例如压力测试,由于其良好的宏、微观层次的风险管理能力,会放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利用,以最大程度增强其有效性。

宏观谨慎政策框架下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微观 管理工具 宏观 框架 谨慎 有效性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