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09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

  一、国内外接受理论研究

  接受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的问题。它发源于接受美学传播学,追随其根源,西方学术界认为古希腊的解释学是接受的本源。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把接受看作是两个心灵的交流归一的过程,属于理解和解释,通常情况下消除了释者的主体因素才能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作为对解释学的发展有重要建树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解释者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理解的“前结构”制约着被理解者的思想,治理提到的“前有”、前见”和“前悟”或 “前结构分辨是指早先就有的文化习惯、早先具备的理念思想、事前的假设以及“前有”、前见”和“前悟”构成了“前结构”。

  接受问题的最突出阶段是20世纪下半叶,例如接受美学和大众传播美学都对接受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接受美学中的文学作品审美和受众理论都是典型的接受问题研究。受众理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主体性模式即“交易”和“商谈”。以受众和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的传播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

  二、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 “受教育者”即“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按照“主―客”模式,把教育对象作为单纯的被动客体来研究,而不是按照“主―主”模式,把接受者作为主体来研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必然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在表面,只是停留在道德说教、命令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为学生所接受,不能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学生在培养学习模式上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教育缺乏多样性,表现单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以及教育的个性化体现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于“工厂化生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担任主角,而学生担任配角,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扮演着权威者、独奏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缺少探讨和质疑精神,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人的主动性的培养是教育的灵性所在,是人自我实现的根本,失去主动性只能导致人和教育的异化;在师生关系上,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师生间的关系定位在长幼关系上,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敢同教师亲近、沟通,师生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以惩代管,把学生单纯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能被调动起来,而且因沟通不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易于产生矛盾,受教育者易于产生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运用接受理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一个突出性问题就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和德育工作者相互配合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过程,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是关键。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性和根本性,要想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接受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要按学生的思想需求进行教育。

  (二)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是客体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不是客体的被动接受和消极反应,也不是客体接受过程的简单理性跨越。在对认知过程进行描述和界定时皮亚杰将其划分为四个基本范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处在一种“期待视野”状态,并不是简单的白纸。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信息有可能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冲突,学生会摒弃其冲突信息。所以,接受者原有的知识体系有些偏差或者错误的前提下,怎么才能使其快乐、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道德内容,树立正确的新思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传授的信息相融合,分析接受者的身心水平,发展其能动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差异性

  目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不能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课程,只是采用传统的集体灌输式使学生被动接受,所以,普遍看来,很多大学都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为,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他们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既要注重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差异,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和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应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不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从而抹杀其个性和创造性,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

  接受理论的启示作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改进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性格、态度的差异,结合实践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发挥的更好。还要具备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接受问题,跟上时代的步伐,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高职 院校 思想 政治 研究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