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论文

高职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学鉴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3

高职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学鉴赏

  引言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历史悠久、教学传统优良,有利于培养汉语专业人才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国近代教育伊始,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也开始有了雏形。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课堂更是被众多的着力于培养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老师看重。汉语言文学教育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语言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同时注重学生个人素质修养的培养,因此,课题教学主要以文学鉴赏为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那么在高职汉语言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学鉴赏,以使之能体现并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笔者以下就文学鉴赏教学方法来具体分析:

  一、文学鉴赏中的“知诗人,解诗题”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这句话清楚地表明文学作品对于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所以,如果要想理解一篇诗词,首先要清楚作者身处的时代、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作者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我们准备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词,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内涵精神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在具体的操作中,它可分成以下两个小步骤:

  第一,课前要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多了解作者创作的大背景,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多种学习资源并尽可能地运用这些资源来为诗词鉴赏服务,通过多种资源渠道等探寻作者的见闻,例如,众所周知的诗仙李白就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生性豪爽而且极为喜酒,这些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利用图书、网络、媒体等资源进行查找、探询诗人的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有趣的趣闻轶事,来了解诗人。

  第二,通过诗词的背景了解诗词的涵义。诗词的创作必然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作者往往是由于其身处的环境或所经历的事情而有所感慨。因此,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了解和资料收集,锻炼其多方面能力。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理解诗词涵义和意境,正确把握诗词的感情线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己来收集、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先弄清楚此诗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引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很好地理解诗词涵义。诗词的背景是:隐居在安徽径县桃花潭畔的汪伦非常敬佩李白,尤其喜欢他的诗。有一天,李白来到了安徽,汪伦立即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而李白也早知豪爽的汪伦,因此便欣然赴约。不过二人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这里并没有“十里桃花”,也没有“万家酒店”,有的只是桃花潭。但李白并不为恼,反而笑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两人还因此义结金兰。临别之时,李白深感汪伦的情谊,即兴创了千古绝句《赠汪伦》。

  二、文学鉴赏中的“抓字眼,明文意”

  汉语言文学具有特殊的特征,比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但是这些都不易教学,造成了教学当中巨大的障碍。所以在教授汉语言文学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会运用灵活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解析。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调、扩等。“留”指的是在进行文学教学当中要刻意的保留古文当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物名等。比如《赠汪伦》中的“李白”“汪伦”“桃花潭”等名词,要在解释的语义当中保留。“补”指的是将古文当中舍去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特别注意古文当中常会出现的留白或省略成分。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就要补充省略的主语以及宾语。“换”指的是古语当中与现代词汇意义不同、用法不一致的词语需要进行更换。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等,都要与现代用法进行互换。“调”指的是对古诗当中所运用的众多词汇的顺序进行调换。比如“林暗草惊风”中“林暗”在现代用语当中应当调换为“暗林”。这样就能使得古诗通俗易懂。“扩”指的是将承载意义较多的词汇进行展开。比如“孤舟蓑笠翁”应当展开为在孤单的一条小船上,有一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如今运用的语文教材都精简了众多优美而华丽的诗词,构思新颖,语言用法有代表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住古诗当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剖析古诗的真正含义。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当中,应当把握住古诗当中诗人对家人、兄弟的思念之情,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诗人的抒情手法与表达方式。在“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中就出现了两个“异”字,更能表达诗人感受到自己目前举目无亲的处境,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的“倍”字,是一个量词,能够衡量诗人想念家乡的程度。而整个故事后面出现了“遍”“少”等关键字眼,抒发了诗人兄弟无法及时相见的痛恨与思念。所以这些词汇都是教师能够利用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引导式的教学可以在这首诗词当中顺利进行。不要囫囵吞枣式地进行翻译,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与鉴赏力。

  三、文学鉴赏中的“想意境,悟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对于诗词的理解,贵乎于“悟”,汉语言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如何使学生很好的想象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进而深刻地领悟诗词中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到其中,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感染力是相当强烈的,因为作品本身包含了无与伦比的意境美、语言美、情境美等。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诗词一旦没有了感情也就不会成为佳作,作者的感情就是赋予诗歌的灵魂,有了灵魂才有活力。汉语言文学中的古诗词虽然字数较少,但是短短的几行诗词对情感的表达却是淋漓尽致的。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短短几行诗句表达了鲜明而又朦胧的意境,称得上是韵外之致的经典作品。毋庸置疑,古诗歌的意境美是经由简短精炼的诗句表达的。古诗词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看其语言是否精炼、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意境。我们看到的古诗词大多遵循了“对仗”“押韵”“平仄”等要求,这给古诗词凭添了优美的意境,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带来优美的享受。评判古诗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语言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艺术境界。古典诗词的韵律大大增加了汉语言的表现力。诗词的对仗表现出诗句形式的建筑美,而押韵和平仄,则在听觉上造成诗的音乐美。节奏鲜明的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韵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沁人心脾,豁人耳目。

  高职汉语言的教学特别需要看重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境美,通过这些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使之文学修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不仅是新课改对于汉语言教学的要求,更是汉语言文学的文学属性能够在新课改之下发挥出最有利的优势,更好地突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利用诗歌教学提升个人精神意境,让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一方面,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文学鉴赏教学的“文学性”这一属性,使得它能够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发挥自身优势,使得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更加突出。

  四、汉语言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能够自由的运用相关能力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表达和相关能力的运用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非常明确,汉语言文学这一门课程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与汉语言文学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大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离不开汉语言文学教学。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汉语言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确保汉语言文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使之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简单的课题学习,而是要将其从理论知识层面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层面。发挥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符合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言文字,而语言本身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介质,工具性非常强。汉语言本身又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素质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入地鉴赏汉语言文学、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人生观。由于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兴趣取向,所以往往会出现课堂效果不佳等现象。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文学中孕育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吸引学生,并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高职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学鉴赏

论文搜索
关键字:汉语 高职 鉴赏 教学 文学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