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议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仰教育论文

浅议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28

浅议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主题,而大学生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口,年龄结构为10到19岁的占25.4%,20到29岁的占30.2%。这说明网络的使用人群主要是青少年,以大学生居多。同时,由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非的判断力不强,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缺乏抵抗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都深受网络环境的冲击与影响,他们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

  1信仰的含义及其功能

  1.1信仰的含义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信仰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

  信仰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信仰就是一种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真理概念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信仰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信仰,信仰就是人们认为正确的信念或者真理,并把它作为行动的依据,是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行为准则。简单来说,信仰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

  1.2信仰的功能

  1.2.1价值定位功能

  信仰是人们的行为依据,是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行为准则。信仰为人们提供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标准,人们在信仰的指导下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建构起自己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在构建起的这种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进行是非的判断,并且在信仰的指导下去行动,从而不断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统一性。

  1.2.2凝聚功能

  信仰凝聚功能主要运用在群体中。任何群体的存在,不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阶层或者一个阶级甚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都需要强大的凝聚力才能把人们团结起来。这种凝聚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地域、共用的文化、共同的威胁等都可以起到凝聚的作用。信仰是最强大的凝聚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凝聚力把有共同信仰的人连在一起。共同信仰的凝聚功能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因为无论是无产阶级事业、社会主义事业、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集体的事业、群众的事业,都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能够独立完成的,而必须唤起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而要团结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是要有共同的信仰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

  1.2.3激励功能

  信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人类行为的激励和鼓舞。因为有共同的信仰,人们对信仰的热情就会因为发生汇聚作用而不断增强。信仰只有通过行为才可以表现,但是信仰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信仰不仅帮助人们明确奋斗的方向和成就事业的目标。在个体朝着奋斗目标努力的同时,信仰还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前行提供动力,不断激励和鼓舞人们前进。同时,人们的意志会在信仰团体中得到强化。当众多的人共同从事同一种事业,就会由于行动的共同性而使他们之中产生强大的力量和勇气。有共同信仰的人们会因为有自己的同盟者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在坚定信仰的激励下,去追求自己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激励人们不断前行,为人们提供前进的力量。

  1.2.4指导功能

  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在信仰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信仰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是人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依据和准则。无论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和认知活动,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信仰的指导下完成的。革命前辈为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革命必然会胜利。在现代社会,为了改革和建设勇于奉献的人们,也是因为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为人们确立了奋斗的目标,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从而引导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2网络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的信仰危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世界步入了信息社会,尤其是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出现,网络时代应运而生。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而出现的信息全球化等这些新的情况的出现,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和信息没有了以往的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尤其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潮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宣传,这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借鉴;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以及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特别对大学生青年一代的影响尤其明显。

  2.1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挑战。从当前的互联网的信息来源看,英语内容约占90%以上,全球80%以上的网络信息都是由美国提供的,我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量不足1%,西方国家将标榜西方价值观的信息充斥互联网,倾销他们的价值观,而大学生容易受到这种文化的渗透,造成价值观的内在冲突。

  信息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国际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文化、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谁是谁非一时间很难让人有个清醒的判断。而且,互联网的大多数软件系统和信息是由西方国家发布或助推的。这些国家凭借网络技术和信息的优势,极力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妄图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渗透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对我国的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造成暗潮涌动的侵蚀。大学生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留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2.2怀疑理想信仰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一定的物质、经济利益是我们的需要,但部分人过分强调经济的利益和竞争的意识,在网络上大势渲染赚钱的秘诀,过分宣传追求经济的效率意识,为了追求效率而不择手段,强调现实的经济利润,对理想信念问题热情不高、关注不够,认为理想是虚的,是思想上的事情,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认为没有追求的必要;同时由于网络法规制定滞后,网络技术不成熟,上网人员网络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等行为大量存在,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不容忽视的误导;某些人为了逃避不满的现实生活,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虚拟的爱情、虚拟的生活之中,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暂时的心理安慰,认为理想太遥远、不能实现自己现有的满足,故不再追求理想信念。

  2.3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淡化

  互联网的网络结构特性,决定了没有人可以统治它,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世界的一部分,都是自己的主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只要你自己肯定的,什么都是可以的。这样一来,造成个人至上,绝对自己等错误思想充斥着网络社会。而且大学生可以完全隐藏真实的社会身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任何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因为在网上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网络的高度自由很容易使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掉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化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丧失对信仰的追求。

  2.4情感的淡化

  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希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伙伴,进行情感交流,而网络环境中个体之间的交流缺乏直接性,彼此都很难轻易走进对方的内心深处,表面上每个个体都在虚拟的信息平台中展示了自我,但实质上赢得的可能仅仅只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精神怜悯。久而久之,相伴产生情感淡化、情感冲突、情感创伤也日益增多,进而影响健康道德信仰的形成。如一些大学生一味地看到网络中批判社会不公的种种现象而产生自我意志衰退,对生活和未来丧失信心,整天生活在空虚、孤独和寂寞中。更有部分大学生他们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中,最终导致了学业上压力重重,生活上脱离群体,情感上抑郁消沉,人际关系不佳等“网络孤独症”现象。这些大学生的情感冲突,淡化与冷漠,势必影响着他们对某一终极道德价值倾入强烈而又持久的关注,而丧失强烈情感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信仰。

  2.5违背信仰的网络失范行为增加

  网络环境不但对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意识功能等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在逐步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上。如因为迷恋网络,导致有的学生不惜占用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去上网聊天、游戏等,甚至有的学生因为网络成瘾而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另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混杂在一起依托现代技术包装诱惑着大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如网上传播违法信息、发表过激的言语评论、浏览黄色网站、恶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有的甚至发展到网络犯罪等。

  3加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当今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国家的历史使命,然而,他们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网络及其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对他们极具诱惑力。他们很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但又缺乏一定的判断力。面对着网络时代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多种信仰并存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他们的信仰选择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和命运。大学阶段是人格、信仰形成的非常重要时期,因此,要充分重视高校的信仰教育

  3.1主动融进网络,抢占网络阵地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人们所面对的主要客体,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掌握,人们才能更为有效地把握客观的物质世界;只有不断地提高对信息的研判能力,才能对信息有意识和有目的地加以应用和归类,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识。因此,教育者绝不能置身于网络之外。一方面,我们应当与青年大学生一起进入网络之中,在共同的经历与体验中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思其所想、解其所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出击,加强中文界面网络信息输出,挺进网络阵地,积极开发信息资源,用健康的、有用的、科学的文化资源去抢占一块与中国的历史、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相适应的世界网络文化重地,让学生能有途径,自觉自主地了解先进文化,提高信息判断能力,培养信息世界的主体意识。

  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一方面,在宏观上,国家要积极组织中华优秀文化上网,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开发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的网络,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有使用价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鼓励,支持和帮助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建立自己的网页,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高尚网络品德。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针对网络违规、失范现象,开展网上大讨论,设立专家热线,进行专题点评等,使大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分清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及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3.2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年龄阶段和社会阅历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要重点依托校园网、校广播台和校报等平台,及时更新时政热点、校园文化和思想动态等板块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选取一些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健康和道德信仰等方面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和主题,通过网络聊天、网络主题班会、班级微博等形式有针对性开展热点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文化沟通和情感交流平台,使他们愿意参与,积极参与。总之,应把校园内教育网络体系办成师生进行学习、娱乐、工作和服务的主要阵地和平台,让主旋律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专职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人人网、飞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与交流,确保实现相关主题模块上形成热烈的讨论,最终使得信仰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和确立。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讲究“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除了理论灌输外,应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文化熏陶的效果。

  3.3加强网络监管,强化规范约束

  网络道德虽然诉之于自律与自主,但也不排斥各种网络规范和法律的规定,以及各种监管与控制手段的使用。相反,加强网络的监管与控制,对于保护正在成长的、缺乏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当然,加强网络的监管与控制,并不是要求脱离或隔离网络去强化道德教育,而是要通过正确引导、堵住漏洞、加强预防、培养队伍等途径,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发掘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作为至善的能力,通过人――机――人的互动模式而逐步孕育出网络社会的新型人格和道德品质。要在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上,加强对校园网站的依法管理行政管理,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上网技能,消除数字鸿沟。总之,在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就是要利用网络对自律道德的吁求与发展自律道德的可能,因势利导,促进这种自律道德的发展,促进道德主体的养成。

  3.4加强对网民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

  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对此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本质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及其特点、规律进行有效的信仰教育,从而达到培养我们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的各类大学生。

浅议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网络时代 信仰 大学生 时代 大学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