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探析论文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06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49-02

  我们党历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由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的根本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执政党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守好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有被弱化的危险。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特定的阶级总要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作为维护这种利益的思想工具必然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从资本主义意识到自身特定的阶级利益以来,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辩护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消解。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格局虽遭受重大挫折,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世界社会主义暂时低落而放弃或淡化意识形态的斗争,反而以新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强势渗透且呈现新特点,为我们回应这些渗透提出挑战。

  1.渗透方式的日常化与青年人“抵抗力”的弱化。新时代条件下,某些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控制的方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在潜移默化和长期熏陶下达到其目的。比如以文化交流、学术沟通、文化消费的形式,把其价值观念包装成人类“普世”价值,以融入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商品的形式出现,引人注目,赢得关注,获取影响力。利用大众传媒工具搞攻心战,利用人权旗号干涉内政,利用人员往来培植“内应力量”,特别注意利用突发事件、特殊时机、特殊人物等渠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渗透方式的日常化和隐蔽性,很容易让青年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失去“免疫力”,受其影响还浑然不知。

  2.渗透手段的综合化与青年学生抵抗方式的分散化。某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渗透时,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手段,交叉并用。比如凭借雄厚经济实力,培植亲西方代理人并提供强大经济资助,做大文化产业,传播金钱至上,以消费、消遣、娱乐为主的“消费主义”,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推行“新干涉主义”;凭借政治强势,推行“人权”双重标准,搞所谓“人权外交”,向发展中国家施压,渗透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观念,为其他手段开辟道路;文化手段则是其他手段实施的载体,主要在于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反观渗透对象,一是抵抗主体的分散化使得抵抗方式极其分散。被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个体分散,他们很难以综合方式进行自觉抵抗。二是渗透对象很难判断他所接触的东西就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从而加以拒绝,即使能够拒绝,也难以消除日常化的影响。

  3.渗透技术的先进性与有效抵制的滞后性。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使用,它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媒介。西方发达国家占有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在控制和输出意识形态方面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被渗透者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有效及时抵制,抵制也总是滞后和带有补救性质的。网络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及时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4.渗透主体的一致性与渗透对象的失调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决定了他们意识形态渗透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比如某些电台对华广播主要负责进行意识形态攻击,他们经常商讨协调对华攻击的方式和过程,他们之间相互配合、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主体。这一攻势下,渗透对象往往处于无组织状态,分散各地,地域间隔,联合起来方式有限,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

  二、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适逢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网络化浪潮的时期,市场化、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三股力量结合,导致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多元、多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度。

  1.思想文化多元并存局面客观上消解和动摇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急剧变化,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阶层变化和利益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各利益主体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一些人在价值判断和取向上表现出困惑和迷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减弱。有的沉迷网络和虚拟世界,其兴趣远远超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一些人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向往西方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政治制度模式,贬低马克思主义及其一元指导,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等。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

  2.政治转型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巨大,依法治国方略已经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基本实现,民主法治实践稳步推进。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仍然存在复杂矛盾,与人民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职能不清、利益表达不畅、公民参与不足,社会不公,特别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也要看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甚至出现少数利益集团,某些弱势群体得到的实惠不多,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完善,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等。一些人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前途悲观失望,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否定。有学者概括为“政治信仰危机”、“政治认同危机”、“政治信任危机”。   3.经济转型中市场经济导向的生活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主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倡导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勤奋进取,倡导扶老携幼、助人为乐。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遵循的。然而,市场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一些商家奉行这样的经济行为和商业原则,客观上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生活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盛行。可以这样说,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为这些世俗价值观念滋长、蔓延提供了土壤,使青年学生深受其害。

  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网络化是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降低,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互联互动、即时传播、共享共用的特征,使互联网媒体功能日益明显。网络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也带来了新挑战。

  1.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难控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同于报纸、书籍、课堂等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途径,互联网新媒体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传播有边界”变为“传播无国界”,海量信息中各种思想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严重冲击。互联网已成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相比之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认识不清,端着“主渠道”架子,空洞说教,单向灌输,久而久之使得受众敬而远之。以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权威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均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2.互联网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复杂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政治敏感度、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提出新挑战。互联网发展所造成的新兴经济的兴起,虚拟政治的广泛发展及新的社会分层现象的出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挑战;互联网的全球性、虚拟性、隐秘性等特点将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方式的功效降低;互联网的全球性及其对国家观念的消解、互联网对个人的张扬以及网络空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造成强烈冲击。对这些问题,如果不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前瞻性研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会淡化、削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说服力、感召力;提高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空洞说教和脱离学生实际,真正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作用。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面 思想政治 形势 思想 政治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