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论文

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29

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提出的“三个倡导”。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

  技校生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中坚力量,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然而,在实践中,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师普遍认为“上课容易,上好课难,真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观认同和内化则难上加难”。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一、无法在德育课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笔者通过听课对比、学生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发现了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学生的抗拒心理和传统说教方式的矛盾

  新生代学生,特别是技工院校的中技生,在说教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状态犹如惰性气体,他们往往在初中阶段已被定义为不认真学习的差生。可是,他们又是对外界社会充满好奇的学生,种类繁多的媒体传播途径给他们带来了巨大信息量。当他们看到德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负能量之间的矛盾时,他们既懒得去观察分析,也不相信权威,价值观摇摆不定,且易受外界影响。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老师的言辞并不是唯一可靠的指挥棒,传统说教式的硬性知识灌输,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对知识、思想的接受程度也较低。在这样的矛盾下,课堂上,教师说教,学生睡下一大片,整个课堂濒临崩溃的景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2.应试教育无法解决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论上是难不住学生的,但这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吗?这恐怕还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一方面,学生虽然暂时记住了,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不理解、不认同,稍隔时日就会忘掉。就算还记得一些,由于尚未固化为自身价值观,他们并不会用这些要义去指导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本来对应试的知识内容仅仅是出于考试的功利才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自由散漫惯的学生,不把教师的要求放在眼里,他们打心底里抵触,考试不及格又如何?他们认为自己是差生已是常态。

  二、提高德育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实现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强攻,只能智取。以经济政治常识课程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1.拉近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经营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从而主动接受教师,并接受德育课程的学习。这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的有效渗透打下良好基础。具体做法主要是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给学生提供实用性帮助,共拟学习计划,保持优良师德师风。

  首先,第一次课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机遇,切忌急匆匆的进入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应该针对技校学生渴望被尊重、渴望信任、渴望自由的特点,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获得学生尊重和信任,建立师生朋友关系上做文章。

  例如,先做个风趣幽默或深情款款的自我介绍;做个基本学情调查;提问并解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分析本专业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成长目标,让他们从升学考试的阴影中走出来;说说自己可以为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上提供哪些帮助等等。总之,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态度,舍弃权威形象,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学生心中赢得一席之地。

  其次,师生共拟学习计划及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历或外界信息入手,在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上,把他们在价值观上存在的疑惑、矛盾、无奈摆出来,再分析德育课的学习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后在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甚至在职业发展和个人魅力上的好处。随后,师生共同拟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必要的课堂管理规范。既然是师生共同拟定,在拟定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既适当尊重学生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必要的约束措施。

  此外,在随后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教学得法、管理有度等良好师德教风,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如此才有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合理安排教学,避免学生消化不良

  理论基础差、活泼好动是技校生一大特点,但在实践中,不少人的做法是采用专题式的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集中在几个课时专题讲解。结果是学生既接受不了体系性的理论教育,也消化不了这些内涵深刻、外延甚广的知识。笔者认为这是不切合技校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实已经很好地融合到了德育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中,且看适用于技工教育的《经济政治常识》,其内容就包括了学会理财和消费、走进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大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其中均有迹可循。   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合理安排为相关章节的教学重点,并在整门课程教学中合理分配教学进度计划,用心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日常循序渐进的教学,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合理渗透到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消化。

  3.赋予选择权利,提升学生价值认同

  心理学上关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个体自主选择是消除“抗拒”心理,保持主动的关键要求。即当一个请求伴随着选择权的确认,抗拒心理就不会出现,它将人们从认为一种行为是“不得不”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我要做”。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切忌一味向学生强硬灌输自己的观点,切忌打压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要做的是拿出恰当、新鲜的时政案例,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行为或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利弊影响或后果,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对比,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相信学生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只有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才能让他们获得最深刻的价值认同。

  例如,在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第四课“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养”时,可以先摆一些事例,稍做分析后,让学生尝试选择:抵制日货,是否应该参与,是否可以用激烈的方式参与?然后再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怎样提升自身经济、政治素养,才不至于在社会活动中帮倒忙,最后再挑明,富强、文明是我们应有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追求。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既然技校生难以适应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寻找新鲜热辣的时事案例,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安排体验活动等,把学生请到课堂活动中来,实现“做中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三点,好让学生能“捧你的场”。

  (1)课程内容要被学生有效感知。这要求教师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采用最具吸引力的、贴近生活的时事案例对课程知识进行“包装”,以便学生可以开展构建式学习。

  例如,在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第三课“发展中的我国经济”中有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时,为了把学生引到富强、和谐、法治、爱国等价值观的认知中来,基于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很多来自于广州周边城镇,特别是增城区的学生,笔者采用了拍摄自增城区新塘镇牛仔城的有关牛仔裤生产过程的视频作为课堂引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知了当地的重度污染以及环境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并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利用SWTO分析方法思考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活动要被学生充分体验。教学活动能被学生充分体验的标准在于活动是否方便参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方便参与的活动可降低活动运作成本,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必过多地铺垫、引导甚至强硬要求;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往往比较有趣或者学生能明确预知活动本身和自身联系紧密,有可能会有所收获。

  例如,让每人抽一张扑克牌,并以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最大的一副牌,体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感受市场“自由”的价值;每人抽一张报纸寻找正能量和负能量新闻,测试一下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力;开展班级民主生活会,为班级、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体验法治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性等。

  (3)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思考和期待。在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认同,并通过课堂活动体验有所感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思考和期待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在学习“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章内容后,让学生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梳理其中的发展要求,并思考自身的责任,最后在这三方面分别写下自己的“中国梦”;或者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召开师兄(师姐)访谈会,通过聆听师兄(师姐)的成长故事,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师兄(师姐)带来的影响,从而获取正能量,引发学生对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思考。

  5.创设实践活动,固化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感悟、体验,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充分体验,有助于学生内在的思辨、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体系并不断固化。

  考虑到技工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实践资源相对不足等特殊情况,建议根据学校自身环境和条件主要创设校园内的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校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活动。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并在校园内面向其他学生随机展开调查,收集调查数据并拟写调查报告。各小组在课堂上彼此分享,在校园内进行公示调查报告。又如,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广告语设计比赛与投票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名优企业等等。

  在操作层面,调查数据和投票数据统计都可以采用“易企秀”等H5工具(2015年新兴的适用于网站和微信端的移动多媒体展示与数据收集的互联网工具),扩大活动参与范围,并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和统计

  三、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实践检验,在以上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普遍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

  四、小结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空洞的理论说教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自然就无法打动学生,无法让他们获得共鸣,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持续探索有效策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在学生内心深处落地生根,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技校德育课程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技校 德育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主义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