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论文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04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留守儿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2015年秋季,兴仁县17个乡镇(街道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初中、小学学生总数为70796人,其中,留守儿童12917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8.25%。2016年春季留守儿童在校生统计,小学女生4427人,小学男生4033人,初中女生1559人,初中男生1176人,男女生总合计11195人,与本学年秋季相比下降到15.81%。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远离家乡外出经商和打工,孩子留给家里的长辈或其他人。由于失去父母的关爱和亲子教育,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面临着失教、失管和失衡的状态,他们的教育、安全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引导代理家长教育孩子就显得更加重要。为让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环境,不断探索和创新关爱行劝的新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使农村的家长和儿童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必须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宣传及科学的家庭教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能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

  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四)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的限制,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忽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占有大量先进的教育资源,而部分农村学校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的境况。

  (三)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一,社会分层使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第二,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研究 留守 品德 农村 儿童 研究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