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26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59-03

  1概述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们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抓好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对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中不断强调突出实践的教学观,注重培养计算思维,锻炼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将计算机技术和方法用于自身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各高校有关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要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学校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一定过程。

  2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学校性质不同,专业不同,其计算机实践教学均呈现出各自的问题,然而,也存在较多共性的问题,如下面几个方面。

  2.1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多实践教学主要以随堂实验练习和测试为主,对课程间连贯性、持续性的实践教学,以及面向岗位需求的任职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力度还不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指导。

  2.2教学内容多而教学学时少

  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模块类别多,各模块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系,知识点繁杂分散,对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2.3专业及分班情况不利于实践教学

  计算机公共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一方面,学生专业背景各异,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大班授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难以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指导,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2.4缺乏科学的实验环境和考核机制

  拥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对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对实验场地大小、机位数量、软硬件环境等都有一定要求。诸多高校的实验室环境还不能够满足需要,无法准确考查学生过程性操作和应用的掌握情况,既不科学又不高效,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和考核。

  3 研究依据和理念

  以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坚持“紧贴需求,注重应用,突出实践”的理念。

  3.1内容的系统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体系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单元性设计,又要考虑到整体性设计,既有分解又有整合,要全面、系统、科学,体现系统性的理念。

  3.2对象的主体性

  对于各专业,要适应其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学生特色,充分体现对象的主体性理念。

  3.3实施的开放性

  实践教学不是一个封闭和一成不变的过程,内容、对象、技术、方法等都在不断更新演变,因此,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调整,体现开放性的理念。

  4 构建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环境,进行系统规划,逐项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4.1理论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需要以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理论方法为指导。如系统论、混合式学习、建构主义、体验教学、翻转课堂等。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不是简单、机械的堆积或偶然、随意的组合,它是由各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而且事物的这种整体性只存在于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1]。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它充分发挥面授和网络各自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率[2]。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3]。体验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已有经验-体验-感悟-新经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积累正面积极的体验,进而对知识内化并达到实际应用的能力[4]。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微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索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5]。

  4.2目标体系

  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就业需求,以及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定位,对计算机公共课各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参考《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点分级的情况,进行系统性整合,采用分层和分类的思想。分层中包含三个层次的目标,即基本目标、一般目标、较高目标,如表1。

  4.3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也是重点。《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达到的4项“能力结构”要求,即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能力。将涉及的课程模块进行归类有:基本知识和使用、程序设计基础、应用基础(网络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校性质、专业类别,确定各自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之后,再对应制定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制定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体系时,按课程性质对应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按授课模式对应有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要求,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也进行分层,分层体系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分层后的内容体系为基本实践内容、综合实践内容和应用实践内容三层。对于分层实践内容,要科学设计各层中的实践练习题目,对练习题目按知识单元进行划分。在设计实践练习题目时,参考杨金山指出的“从能力层次来看,可以将实践项目分成 4 类:专业基础实验(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专业技能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研究创新性实验等类型。”[6]的思想,分为演示型、验证型、综合型和研究型。在设计知识单元时,依据实践教学内容应用于学科专业和就业需求的高级目标,按照系统论思想,以及计算机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和整合,知识单元分为四级,即知识点、模块、课程和学科。最终形成既包含简单实践操作又具备综合应用实践的实践内容体系。   4.4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标准和手段。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体系的制定从考核内容、考核比例、考核形式、考核手段等几个方面考虑。

  考核层次要系统,分几个层面,包括:单门课程实践知识点的考核;单门课程综合性考核;学生整个人才培养中整体性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应全面科学,包括:将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设计能力的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等。考核比例要明确,包括:单门课程中理论和实践和比例;单门课程内部多个实践内容之间的比例;整个人才培养中多个课程及其他拓展性实践内容之间的比例。单门课程的实践考核形式又是多样的,包括:阶段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综合性考核,具体形式有随堂实验考核、课下实践作业考核、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等。考核手段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科学高效,例如,利用机考系统平台,及时更新题库,合理组织试卷库。

  4.5师资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应用技能,了解岗位任职实践技能需求,这就需要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走出去”,即通过实训、进修等,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发挥优势,在各实践课程组中重点培养实践应用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加强与校外的合作,以讲座、交流等形式,引进或聘用外来实践应用人才。

  5 措施与建议

  依据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内容、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三个“三合一”的策略,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

  5.1“教学资”三维合一

  三维即教师、学生和资源。将实践教学中这三个维度的要素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建设体系。根据计算机公共课大多分多个平行班授课的特点,授课班次一般以院系和专业为对象分班,一门课程一般既有主讲教师,又有辅导教师,各类教师要切实起到主导作用。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是整个实践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之一,教师通过合理构建各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

  具体的措施有: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成立各课程组,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设研究。其中,资源建设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手段,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以保障学生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如项目式教学的实验指导教材,微课程建设中的微视频,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库等。

  5.2“教练考”三位合一

  三位即教学、练习、考核。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中,使教与练相结合、教与考相促进、练与考相一致。

  具体的措施有:调整实践课时,强化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基本达到教育部要求的1:1;针对教学环境,大班采用“一主多辅”,小班采用“一主一辅”的师资配备,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练习环节根据学生培养进度,合理设置基本、综合和任职实践内容,并按照考核机制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进行系统性的考核。

  5.3“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三课合一

  第一课堂即实际到堂课;第二课堂即拓展型的课下第二课堂活动,如院内外各级各类比赛、讲座等;网络课堂即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开展的网络课程平台。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混合式学习的方法,使得课上与课下、传统与网络、通识与专业有机结合。三课合一的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内学时有限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具体的措施有:第一课堂以重难点知识和实践为主,包含教师讲授和随堂练习;第二课堂灵活创新,院内可开展开放性、设计性的竞赛活动,主题不限,学生以2~3小组的形式组队参赛,最后集中展示评比。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Office设计比赛”,学生综合应用Office中Word、Excel、PPT三大常用工具设计同一主题的作品。《程序设计基础》中开展“程序设计比赛”,学生利用已学以及自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的应用程序。《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中开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比赛”,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日常实际应用,设计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课堂中,以网络课程为主要模式,研究哪些课程适合开设为网络课程,逐步展开网络课程建设,采用微视频、微课、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形式,提供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平台,进行预习、巩固练习、讨论交流、拓展知识等。

  6结论

  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战略和学生专业特点,吸取和学习国内外已有的教学改革经验,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优化设置、加大投入、深化研究,科学推进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践教学 公共课 实践 体系 公共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