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论社区图书馆与低幼阅读论文

论社区图书馆与低幼阅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06

论社区图书馆与低幼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8.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78-04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资源基层化倾斜的战略目标,而作为公共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区图书馆,必将成为构建体系中的一员。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我国社区图书馆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雏形,在思想或认识上,地方政府都将社区图书馆纳入社区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城市中心图书馆―城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虽然建设与发展中的社区图书馆事业存在一些诸如馆藏资源、馆舍面积、人员配备等现实问题,但笔者以为它更急于解决的是如何建设、运行,以及在理论上如何明确和阐述它的职能、发展方向、社会定位等宏观问题。

  另一方面,从低幼阅读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低幼儿童的早读服务,在当今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仍为一片空白。有数据表明:美国儿童在4岁后便进入独立、自主性较强的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要到8岁(小学2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美国一年级儿童每年大约阅读30 000字,而中国一年级儿童每年大约读4 900字,尽管中英文的文字信息不同,但也不难看出我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美国,这不能不引起图书馆业内的高度重视与深度思考[1]。

  1 我国早期启蒙阅读现状

  1.1 图书馆学早期阅读理论研究缺失

  早在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就有对包括学前儿童在内的整个儿童群体阅读问题的相关探讨[2],大多论著都对儿童图书馆的进馆年龄进行了限制。如杨昭??先生在他的《图书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儿童的年龄大小和脑髓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年纪太小脑髓未发达,不可使用过度,儿童图书馆对于儿童年龄限制大约在十岁或十二岁,不满以上的年纪不许入馆。”这样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影响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后期的学术发展。乃至今日,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没有为学龄前儿童开设专门阅读区域。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政府各项决策提供了依据,图书馆阅读年龄趋幼化,正是应验了科学阅读这一事实。于是现代西方图书馆越来越开始注重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服务。在发达国家,社区没有儿童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硬性规定儿童图书馆配套是政策上的一个盲点。以美国为例,从布什总统提出的“早期阅读优先”计划[3]到现任总统奥巴马增加用于儿童早期教育财政拨款,美国政府对启蒙阶段的阅读推广意识可见一斑。而在我国,社区图书馆为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服务则是一片空白。从表面上来看,是图书馆存在运作经费、政策扶持问题,但从深层次探究,与我们对社区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论证,以及社区图书馆服务导向有关。

  社区图书馆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是个新兴的事业,没有历史可循,图书馆学理论在面对政府建设社区图书馆的决心和行动时显得理论不足。于是形成了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社区图书馆形单影只,而另一方面则是民众需要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呼声。如何解决社区图书馆无人问津、形单影只及“低幼阅读”无门可进的问题,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

  1.2 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据统计,90%以上的城市家庭,儿童消费总支出比例已超过33%[4]。许多家庭甚至不惜重金,加大低幼儿的智力投资,如学钢琴、绘画、舞蹈等,但对孩子阅读的投入相对较少。有数据表明:70%的家长认为,阅读是上学以后的事情;83%的家长不能正确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意义,片面地将阅读仅仅理解或靠墙等同于识字的过程。相反,在西方发达国家,亲子共读作为儿童早教的重要环节备受重视,在美、英等国的幼儿阅读占到幼教的80%以上。而反观我国,只有2%的家庭,父母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5]。

  1.3 公共图书馆低幼服务空白

  2011年,南京《扬子晚报》曾报道:每天都有几个家长带着小宝宝来金陵图书馆。小宝宝2到5岁不等,最小的只有3个月大,家长们希望提前带娃娃来感受阅读氛围。但是,因年龄不够,都很遗憾地被告知只可远观。图书馆未向低幼儿童开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低龄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差,对图书容易造成毁坏,使得阅读环境大打折扣。报道最后感慨:“图书馆没有低龄儿童的专有阅读区域,更不可能配备相应的阅读服务,这也是为何南京的儿童娱乐场所一个比一个红火,专业阅览室却很难开展的原因。”

  从全球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来看,一直存在着“先成人后儿童”的发展轨迹,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标准来保护儿童在图书馆享受均等服务的权利,图书馆为儿童服务内容所占比重较少,执行的秩序也相对滞后,低幼阅读阵地则更是一个盲点[6]。

  2 推广低幼启蒙阅读的重要性

  据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出生后头几年生长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足月新生儿脑的体积约为350立方厘米,3―6个月时体积增加1倍,为成人脑体积的二分之一;2岁时约为成人脑体积的四分之三,4岁时已近成人的脑体积。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学习和智力发育有一个敏感期,所谓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的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抓住敏感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脑的潜能,达到最佳水平。错过敏感期,发展则比较缓慢[1]。   由此可见,就个体而言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阅读则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将儿童早期阅读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其图书馆更是以此为据,抓住幼儿发育的敏感期,将到馆读者的年龄提前到了0岁,从启蒙阶段的潜意识里,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和对图书馆的热情。如美国,在孩子还未出世时,社区管理员就把母亲请到图书馆,讲故事给未出生的宝宝听,而宝宝从出生那刻开始,就有资格办理图书馆借书证了;在英国,99%的社区图书馆都设立幼龄儿童活动区,摆放适合幼儿的鲜艳装饰品和小书架,孩子可以在地毯上席地而坐或随意爬行,玩具和书籍触手可得[7]。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发展仍处于不断探索、优化的阶段,这也是我们的早期阅读阵地处于空白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0―6岁的婴幼儿约有1.4亿人,是一个相当大的阅读群体。尽管从理论上来看,公共图书馆对于儿童阅读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但由于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其阵地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阅读需求。以武汉市?~口区为例,该辖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72.5万人,虽然公共图书馆位于该区核心地段,但非周边居民到馆阅览,也得花上40分钟的路程到达,这对于需要家长帮助的低幼儿童来说,是触不可及的。要从根本上普及推广幼儿早期阅读工程,最便利的方式就是从社区图书馆服务入手,利用其地理优势,打造出经济、实用的幼儿启蒙阅读阵地。

  3 社区图书馆推广低幼阅读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大批社区图书馆随之兴起。社区图书馆要发展,就必须与发展中的公共图书馆接轨,从体系上真正成为中心馆的重要分支与补充,完善中心馆在运行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服务职能,锁定服务对象,确立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其自身的良性循环。

  3.1 明确服务职能

  社区图书馆一般规模较小,它的主要职能不是收藏与保存文献,而是宣传普及科学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因此在藏书的数量和种类上不应追求“多多益善”,而是应该合理选择能高效利用的读物,这也是社区图书馆“活”起来的重要保障。

  3.2 锁定服务对象

  2014年,笔者针对武汉市?~口区部分社区图书馆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见表1。

  尽管调查的社区图书馆都制定了开放时间,都有兼职人员管理,但从运作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摆脱“可有可无”的境地。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1)图书数量少,可选择性小。2)采购经费不足,更新缓慢。3)“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与居民的作息时间相冲突。

  社区图书馆的开放服务时间,同步于社区其他行政服务部门,相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步入其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但这个时间段社区中最活跃的人群,便是推车中的婴幼儿及其家长。根据上表统计,每个社区5周岁以下的婴幼儿都占相当比例,因此,社区图书馆的服务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群体。

  3.3 确立发展方向

  事实上,随着智能科技在现代图书管理中的运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逐步普及于城区的大街小巷。因为没有时间制约,有自理能力的成年居民,工作之余会更多地选择这样的自助阅读。而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自理阅读能力的群体――0―6岁的低幼儿童,则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无法覆盖的群体。而这一群体最期待的就是近距离“阅读”,社区图书馆较其他图书馆的最大优势就是地理位置近,这无疑会成为低幼阅读群体最易接受的选择地。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最需要社区服务的阅读群体,是社区图书馆必须确立的发展方向。

  依据上述调查,一个社区的低幼儿童约为该社区总人数的6%, 就目前社区图书馆的运作经费而言,如果摒弃馆藏“小而全”模式思维,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低幼阅读阵地建设, 从理论上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能达到一举三得之效果:1)合理补充了城区中心馆低幼阅读服务之缺口,拓展了公共阅读的服务空间。2)有效降低了“亲子阅读”之成本,为家长与幼儿提供了就近阅读的方便。3)打破社区图书馆长期形同虚设的“沉寂”,真正实现社区文化阵地的创建价值。

  

  4 社区图书馆启蒙阅读建设

  4.1 营造适合低幼儿阅读的环境

  根据低幼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及活泼好动的特点,图书馆的布局结构须以温馨、明亮、随意的阅读环境为主调。鲜艳的色彩是吸引孩子第一感官的法宝,柔和明亮的光线为孩子提供安全和健康的保障:低矮的书架上排列着丰富多彩的图书,随意摆放的软垫方便孩子随兴挑选翻阅、席地而坐,轻松的背景音乐让阅览室充满温馨。有条件的社区还可设立一片放置游乐设施的场地,供孩子看书中途小憩时玩乐,场内不单有木马、小滑梯等运动玩具,还可有大块而简单的拼图(包括图案、字母、常用汉字)以及可爱的数数算盘珠等,在阅读和娱乐中,促进孩子脑力及身体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8]。

  4.2 创建幼儿早期分级阅读服务模式

  4.2.1 “0岁”阅读服务方案。每一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将来的宝宝聪明健康、活泼可爱。胎教便成了孕期妇女最为关心的主题。图书馆可根据这一需求,将胎儿教育纳为“0岁”儿童的服务范畴。可以设立一个“0岁”活动室,为孕中妇女提供有关孕期保健以及新生儿喂养、护理等方面的书籍或视听资料。并在活动室中营造一种氛围,选择一些流行轻音乐或古典音乐,如久石让的《天空之城》《风之谷》,理查德的《秋日的私语》《献给爱丽斯》,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贝多芬的《欢乐颂》等,让“0岁”的小读者通过母体,感受到外界文化的熏陶。

  4.2.2 “1―3岁”阅读服务方案。如果将少儿早期阅读按年龄进行分级划分,那么1―3岁便是少儿前阅读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在父母带领下步入图书馆的,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以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主,导读服务应着重向父母推荐“亲子阅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并非是为了让孩子早日学会阅读,而是让孩子对读书产生热爱。   (1)一边读一边玩。用游戏的心态与孩子一起阅读,优秀的童书往往还提供各种游戏的想象空间。在自由活动中,孩子有选择读书的自由,也有选择不读书的自由,只有当读书真正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阅读教育才是成功的。

  (2)让孩子充分参与。亲子共读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让孩子尽情参与其中,如让孩子翻书、跟着念念有词,随着故事的发展欢笑、蹦跳。在阅读活动中,还可引导孩子用表情、动作、体态等表现故事的内容,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4.2.3 “4―6岁”阅读服务方案。

  (1)聊书。4―6岁年龄段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的阶段。图书馆可针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开辟“聊书”空间,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活动,一定能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聊书是帮助孩子理解和拓展兴趣的好方法,是情感体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如讨论在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精彩?”并让孩子模仿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孩子富有个性的表演,就是一个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西方,少儿的早期阅读注重的是综合能力培养,这与阅读辅导及其导读思想是分不开的。图书馆员在向孩子们推荐阅读书目的同时,更应注重后期的“阅读讨论”,帮助他们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从思考中品味阅读的乐趣。

  (2)活动。图书馆可借鉴一些电视台的少儿节目,组织到馆儿童开展拼图、折纸、迷宫、故事、儿歌等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安静的图书“热闹”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识字,在故事中找书读,在儿歌中练语言,在玩乐中激发阅读兴趣。

  5 结 语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国家的未来命运。美国有一项长达三十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上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17.7美元的回报,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6]。据此,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对低幼儿童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社区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社区资源打造低幼阅读阵地,普及、推广早期教育,既是一项提高未来国民素质的重要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不仅是社区图书馆自身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也是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之不足,推动我国启蒙阅读正常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社区图书馆与低幼阅读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低幼 图书馆 图书 社区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