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论文

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19

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73-05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由2003年的21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人,2016年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当前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迫切。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较低。职业素质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对毕业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探究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体现

  大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职业素质是指工作者在身心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自我实践等方式养成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有相对稳定内在表现化和起决定性作用等特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从大学生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方法技巧等职业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新知识,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等非技术职业素质。大学生职业素质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育质量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涵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内专业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于课程内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过程,其实质是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课堂教学为社会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进行实际验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应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有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探索形成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组织吸引了大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渠道,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职业观念,调适自己的职业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强化个人的职业技能。在学校期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毕业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一)调查的组织方式及调查内容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探究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笔者编制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调查问卷》进行调研。调查方式:主要是调查问卷和专访被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用人单位。调查组主要在广东选择12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和30所高校的老师,选择41间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调查时间:2015年4-10月,共七个月。由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组成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工作。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924份;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向企事业招聘单位发放调查问卷90份,有效回收83份。此次调查范围比较广,数据比较准确,可靠性比较强。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生的调查中,关于提到“你清楚自己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如何?”问题时,数据显示,选择“不太确定”和“没有考虑”有84.3%的学生,选择“很清楚”和“比较清楚”有15.7%的学生。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太明确,认知程度比较低。关于“你怎样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有很大作用”的占71.6%,选择“有作用较大”的占25.3%,还有3.1%的大学生选择“没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好处很多,更有助于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调查中问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对你的职业定位有帮助吗?”的问题时,选择“非常有帮助”的有56.1%,选择“帮助较大”的有30.3%的学生,而选择“帮助没明显”和“基本没帮助”的有13.6%的学生。调查说明,有少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依然处于迷茫状态,不知所然。这部分大学生出现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定位是否有帮助回答不明朗,可能是目前就业压力太大,感觉不好定位。但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职业定位有很大帮助,通过社会实践更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3.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对学生调查时我们提到“当你在求职过程中心理上遇到重大挫折和困扰时,你会如何面对?”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3.4%的学生选择“逃避”,30.3%的学生选择“无所适从”,18.3%的学生选择“面对现实”,8.0%学生选择“无所谓”。说明学生对碰到困难问题时没有心理准备,心理素质比较差。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从事职业过程中的自信?”时,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31.2%的大学生选择“帮助较大”,只有13.2%的学生选择基本没帮助。结果表明,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还有一些学生面对重大挫折和困扰时的自我效能感较差,他们都希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以对应目前就业复杂情况。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在问及学生关于“你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非常有帮助”有68.3%,选择“效果较大”的有20.2%,选择“效果不明显”的占9.6%,选择“没有效果”的也1.9%。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所的专业技能,距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说明学生所学得书本知识运用到岗位操作,这一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关于提到“你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对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问题时,62.3%的学生选择“有决定性作用”,有21.7%的学生选择“很有益处的”,10.9%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有作用”,只有5.1%的学生选择“无关紧要”。调查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极少数学生仍然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培育不够重视。问及“你是否参加过有关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训”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有45.8%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训”,有32.1%的学生选择“有机会一定会参加”,有59.1%的学生选择“参加过,但未重视,只是为了拿学分”。结果表明,高校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资源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提供相应的条件,而大学生个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和改善自身的职业素质。

  5.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职业素质存在的不足,职业能力比较低。在问及学生“你觉得自己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有83.3%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78.2%的学生“社交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有76.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有32.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还比较差”,有4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协作意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有19.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基本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对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有较好较全面的认识。

  6.招聘单位认为学生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不足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在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关于提到“用人单位从单位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的缺陷是什么”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学生工作经验不足”占82.6%,选择“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占69.3%,选择“专业技能不足”占85.6%,选择“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占54.6%,选择“不善于社会交际”占68.9%。说明招聘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比较重视。在提到“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最看重那方面”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有82.2%选择“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有73.9%选择“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有40.1%选择“专业技能证书”,有12.2%选择“在校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等荣誉”。说明他们对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这一职业素质内容的重视,而对专业技能证书、在校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等荣誉并不看重。

  7.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问题时,数据统计显示,有82.3%选择“沟通协调能力”,有74.1%选择“职业技能”,有69.6%选择“工作经验”,有57.9%选择“克服困难的能力”,有57.1%选择“解决问题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很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业激情、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社交能力与应变能力、工作经验等。

  8.用人单位认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关于问及“用人单位认为哪些措施可促使高校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多项选择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79.9%选择“优化专业设置增强教学的实用性”,78.0%选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76.5%选择“建立校企教学科研基地”,86.3%选择“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79.4%选择“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79.9%选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更新,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的措施也比较实际,具有一定实效性。

  9.高校大学生求职中职业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就业。为进一步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组对学校就业指导老师进行问卷和咨询了解。关于对“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问题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很有必要,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占84.6%。认为“有一定意义,但作用不大”的事13.2%,认为“没必要”的占2.2%。结果表明学校老师已经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关于提到“您认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缺少的因素是什么”的多项选择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社会实践经验”的占86.1%,选择“获取职业信息量少”的占55.3%,觉得是“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43.2%,还有52.1%选择“专业知识不足”。说明老师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认为社会实践比较重要,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范围不广,效果不明显,对就业有很大影响。   10.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不健全影响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在问及老师关于“您认为当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哪些问题”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统计显示,86.1%选择“学校重视不够,缺少制度支持”,76.9%老师选择“实践时间短,效果不明显”,77.0%老师选择“师资队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不高”,66.3%老师选择“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脱节”,89.2%老师选择“社会实践基地缺失”,76.4%老师选择“缺少社会实践培训”,76.0%老师选择“选择学校安排活动经费少”。结果表明,高校老师已经意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实践基地、活动经费、激励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对高校在提升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已经有一定的看法和认识,应该在这几方面进行整改提高。

  三、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运作都取得较好成效,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单位、社会以及学生对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方面: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独立的课程。因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单位方面:主要是社会有关单位及实践基地单位,他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这种短期活动行为未能给单位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效果也不明显,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的就算愿意接受开展活动,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实践效果不是很好。社会方面: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担心子女受苦受累,不是很支持学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山区艰苦的地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方面: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以学习为主,实践活动意义不大,而且没有时间和没有经费参与各种活动。

  组织管理上不够科学。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不灵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的高校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基本上由学校团委一家组织实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多,其他部门参与比较少,在管理工作中缺乏部门协同。社会活动内容主要是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学生自由组织的小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运作上,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不明确,在参与实践之前只是注重于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作用、形式等,对实践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时间的意义和目标认识也不是很清晰。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运作上不规范,规划上缺失,工作上应付。

  参与实践活动上未能普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少,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主要是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学时间内安排,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学院为单位,一般组织少数学生参加。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项目数量有限,参与学生不多,学生受益面过窄。

  (二)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实践经费投入极少。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体现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的特点,就是参加人员相当多、涉及部门比较广、活动内容不统一、活动地点偏基层、持续时间不固定等。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有大量活动经费,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学校年度预算安排中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太少。实践活动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资金仅靠高校自身来筹措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支持也不明显,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有一定困难。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缺乏保障,这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带来困难,影响到大学生社会活动的效果。

  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大,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只对资金作出安排,分配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忽视学生对资金使用和后期监管,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对项目资金的使用,造成有限的资金得不到的效使用,使用效率低,影响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够稳定

  实践基地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数量少,质量差,在目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科专业设置更细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增多,对基地多样化要求提高,而目前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社会实践需求。

  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一些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获益的贡献情况,总是以学校单方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组织建设,未能考虑对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对一些已经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稳定性较差。此外,高校和单位双方对于各自定位、责任和义务的认识也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双方没有实现共赢的目的。因此,在管理很多方面都得不到协调,发挥不出应有的社会实践效果。

  (四)社会实践内容方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都集中于社会调查、农村支教、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参观访问和实地参观等形式方面,没有深入进行真正的实践工作,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脱离问题也严重存在,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不得到验证,造成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社会实践效果不显著。

  此外,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不能契合社会需求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社会实践活动规划不够科学   高校实践规划不够科学。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是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期基础条件。有些学校缺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科学规划,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社会实践在高校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往往未能体现出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学生实践的实习期、实习单位、能否掌握技能、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等都没有充分论证和准备工作。困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主要还是在校团委组织下,安排二级学院行政领导或者辅导员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很少有专业教师带队参与,导致专业教师在培训中常常会出现过于简单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专业性较强问题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不能及时就地解决学生困难问题。

  实践工作缺乏经验交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及学校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和开展经验交流,对实践中存在问题没有提出整改方案,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对优秀的团队没有加以宣传,示范作用,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六)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标准不统一

  没有形成统一考评标准。目前,高校都实行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工作,参照本校原先制定的社会实践方案进行检查、验收等工作,但每个高校的考评标准都不同,对实践成果的要求标准也不同,各自制定考评标准,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不同层次高校的科学考评标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标准不统一,产生应付了事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考评社会实践激励措施不明显。有些高校没有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定材料和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优秀学生未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得到表彰,激励先进。有些高校指导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也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物质鼓励和职务职称评聘方面得不到优先。激励机制不完善,很难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积极性,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路径。高校要构建以机制保障、基地建设、职业指导和科学考评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强化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完善学生实践保障机制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级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为组长,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科研处及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为成员,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安排下,全方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学生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学生的权益保护,加强学生的自身安全与经济保护管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权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估制度。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环节进行评估。严格执行检查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实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合理整改,排除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制度。学校所有的学生全部学生都要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并规定参与活动时间,规范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做到全民参与,发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大限度,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受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及专业情况实行定额规定,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满足活动的需要,在学校财务预算中安排专款,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使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发挥最大效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在活动经费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社会组织及单位积极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费的捐助,提供便利,减轻高校及学生的经济负担,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1.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增加实践基地数量,加强实践基地的类型建设,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不同类型的需求。在扩展过程中,要充分摸清地方企业及部门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基地,达到基地功能的互补,实现双赢效果,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协作。高校要注重与实践单位的合作,应本着合作共建合作共赢的宗旨,一方面要安排专门负责的教师进行与单位长期联系,跟踪了解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保障实践基地规范化运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才智优势,多出学术专家,多些提供技术,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发挥实践单位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主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条件,促进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科学设计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社会实践内容方向方式关系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程度。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与方式,更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内容设计上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贴近专业、满足学生,做到侧重点不同,开展组织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要突出如下几方面:

  深入开展社会调查。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让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采取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探讨问题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查研究成果。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开设社会调查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明确调研思路,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高校要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新载体,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层、为社会服务;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等项目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实践与专业对接,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办法。高校要组织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尽量与大学生专业对口,锻炼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大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缩小与校外现实社会的差距,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的职业精神,强化职业能力。

  扎实开展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高校要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高校要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进一步拓展校外勤工助学两个市场,学校和社会要广开渠道,努力帮助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开拓创新思维能力。高校要多些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运用项目化管理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实践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都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运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开展就业创业实践。高校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适宜的软环境,在全校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高校要打造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建成集招聘、培训、面试训练室、就业指导、职业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为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要建设创新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提供农业科技创业平台;开展创业比赛、组织丰富活动、培育创业类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锻炼搭建了平台。

  (三)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提高指导教师职业能力

  1.提高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体系中比例。高校要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目标为导向,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规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保证社会实践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规定学时和学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划,明确学生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2.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教师指导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高校要积极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长期合作关系,在政府、部门、企业以及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人员,作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活动的兼职指导老师。此外,要加强学校和实践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员工、传授知识、指导企业技术改造等。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介绍企业单位转型升级情况、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等。

  3.提高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水平。高校要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去企业挂职或顶岗,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指导老师开展社会实践专题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指导水平;加强学校指导老师的经验交流工作,发挥老师的专长,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构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标准。高校要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来制定社会实践的相关事项,如社会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总结和考评等,在社会实践的考评阶段,要细化考评指标,重点考虑把学生的需求和受益,考虑学生的专业和需要,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和目的。

  2.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考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直接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毕业生等评选结合起来。表现突出的优秀生,给予表彰,宣传事迹,示范作用,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3.鼓励学校教师参与实践。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应有带领与指导作用,高校除了安排辅导员和行政干部领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外,要更多地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贴近专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参与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要给予计算教学工作量,在物质上奖励和补偿。对在活动表现突出和成果明显的指导老师,在晋升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评奖评优上给予表彰。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指导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指导老师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度课题: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YK061)的科研成果。]

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实践 素质 实践 体系 大学生 职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