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6-17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85-03

  一、引言

  1.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大数据时代,教育形态悄然革新。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训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之良机。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2.现状分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已系统设计、全面推行。在重点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还有待于不断改革与创新、优化与完善。

  二、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及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要求,将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贯穿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对机遇与挑战;立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行业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岗位变化、服务模式新要求,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办学目标,积极探索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三、主要举措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育人”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复合育人”三育人机制。

  1.文化育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四进”机制,不断强化“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文化“三进”理念,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团队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为主体的全覆盖校园文化体系,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新常态下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地方职业教育平台,不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设力度,进一步理顺机制,健全功能,充分发挥行业职教集团的作用,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拓展订单培养,发挥行业优势,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争取有效的制度支持与政策保障,校企双方形成比较稳定的、运行良好的长效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

  3.复合育人。构建“专业+拓展岗位”(主岗+辅岗)复合育人机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及时调整专业体系,紧密对接区域产业

  1.各专业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构建新常态下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复合育人机制。根据人才需求,及时有效论证适应山西产业需求、服务山西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特色专业体系,合理设置学校优势专业群及其拓展岗位群(专业+岗位群),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学生求职意向,充分利用并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软硬件教学资源环境,为本专业学生开设拓展岗位(每个专业开设不少于2个拓展岗位)及其核心课程(每个拓展岗位不少于3门岗位核心课程);各专业认真做好学生的专业导航宣讲工作,并组织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末自主进行岗位选择(每生至少选择1个跨专业拓展岗位),并对选取拓展岗位的学生进行独立编班,实施分班教学。

  (三)优化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

  1.总体设计思路。开设课程以专业实用够用为原则,学时学分设计以理实为主线,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比例分配适当。建议学分不超过120学分。

  课程设置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原则,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认真分析金融行业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剖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依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结构体系设计建议。课程体系设计可根据职业岗位及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各模块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融合;以“岗位→任务→能力”为主线,构建“课岗一体”、“理实一体”、“课证一体”、“课赛一体”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对接和重构,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前后联系、相互交叉、循环递进”,在职业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创新教学模式,对接生产过程

  互联网+时代,学习条件日渐改善,学习终端日渐多样化,在线学习服务日渐丰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在线学习动机日渐提高。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及时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混合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将数字化教学(E-Learning-Online)与传统教学(T-Learning-Classroom)相结合;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不同教学策略、方式与技术的综合运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阶段的“以赛带练”实践教学模式及课程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形成课堂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的常态化管理与考核机制;试行“O2O”(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T2E”(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数字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良好教学局面,实现学生教学过程全参与,“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研究与探索教学改革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与评价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熟练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翻转式”教学模式。

  3.积极探索并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网上助学等教学方法,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与生产性实训项目,试行分组、分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五)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能力

  1.依据教师专业优势,针对专业课程体系,配齐课程组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建成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新老教师“传帮带”的优质教学梯队。

  2.加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打造校级金牌教师、省级、国家级“双师型”教学名师、优师及各级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行企校外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术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教师;根据专业需要,设立校内特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4.组建教学项目建设团队,提升教师教学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建设能力,有效推进学校各项教学改革项目的推广与应用

  5.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并逐步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的考核与聘用。

  (六)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突出人才强校战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形态悄然革新,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将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强有力保障。

  学校管理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成为人才强校战略之主要抓手,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理实一体化云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建设项目,应全面展开,有序推进。

  1.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能,强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组织与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与工作能力,为学校教育信息的建设、管理、应用及培训等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加强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教学督导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集教学、考核与评价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3.加强学校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现有精品课程平台,搭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课程、信息化教学课程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推进“T2E(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课堂)”、“O2O(线上与线下)”等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管理。

  4.加快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优化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环境,以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及微课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由学校、系(部)、教研室、课程组、任课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联运机制,有效推进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系统化网络教学资源,便于师生自主学习获取,为有效推进“T2E”、”“O2O”、“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保障。

  5.搭建学校“理实一体化”云教学平台,进一步优化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构建“教管”一体化管理模式

  强化学生全过程自主管理,构建教学与学生一体化管理模式。

  教学过程组织可采取分组形式,通过教学与学生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自主管理。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分组教学,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懂得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变得爱学习;学生可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学习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获取任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比学赶帮,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局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八)强化教学观察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1.健全学校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强化教学组织过程动态化管理。教学督导人员深入教学各个环节,采取检查或随机抽查教学资料、听课、组织学生座谈等形式,通过数字化监控平台,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化管理及有效评价。通过《教学观察》或《督导信息》校内周刊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反馈教学组织过程及教学质量状况。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组织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并完善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学校、系部、学生三级评价模式及“三导一评价”教学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指导、引导、督导及考核评价运行机制。

  3.构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数字化平台。通过教学场所、教学文件、教学纪律、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形成学校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工作量化考核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与常态化管理运行机制。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何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整体设计,系统整改,有序推进。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是基础,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关键。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学校各专业(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会与企业发展同步,按企业岗位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富有弹性,以适应企业需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还需围绕教学效果及时改进,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化工程,要顺应以国家职业教育精神为指引,按照“五对接”原则,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教育教学 院校 改革 互联网 互联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