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途径探究论文

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途径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07

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途径探究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改善也意义重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主要可分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历史文化构成了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

  广州是国务院1982年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古南越国、岭南文化、近现代大革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围绕这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广州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广州旅游业改革发展和突破的新方向和突破点。

  科学的理论是成功实践的先导。旅游区位理论(Tourism Location)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视角既包括对某一地区总体旅游发展情况的分析,也包括对发展专项旅游形式的区位条件分析。本文试图运用旅游区位理论,宏观分析广州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方面对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机制与模式创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旅游区位论

  区位论(Location)是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旅游区位论可以说是区位论引入旅游学的跨界衍生理论,它赋予各种旅游要素以区位概念,本文拟套用区位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旅游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解构和分析。

  (一)指导意义

  旅游区位理论是研究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格局、地域组织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旅游场所位置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理论。区位理论的本质就是研究一定的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而一定的经济设施又为什么会建立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空间组织(区位)层次的作用体系的理论。旅游区位论从空间组织格局角度对各种因素之于游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大小进行测量,并依据一定的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并由此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出指导。

  (二)旅游区位因子

  旅游区位论是研究旅游资源的理论,表现于地理空间的旅游作用体系。对旅游业而言,大到资金、市场、政府、交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小到自然资源、经营管理等内在资源以及其他因素,都可以构成区位因子。旅游区位因子的多样性,加上学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认识差异,就形成了各有侧重的不同的区位理论体系。

  (三)旅游中心城市论

  旅游中心城市论是基于旅游区位论对当前的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的针对性策略之一,它主张以特定的城市为旅游中心地,并以此为中心,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项目,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名胜城市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旅游名胜城市只起到旅游目的地的作用,而旅游中心城市除了是旅游的目的地,更要发挥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它要求旅游城市除了自身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外,还必须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相当的服务接待水平,具有辐射带动周围旅游城市的功能。由此可见,广州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打造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中心城市。

  (四)旅游城市布局分类

  按照旅游业布局特点,可以将旅游中心城市划为三种类型:1.资源型,主要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距离客源市场较远,旅游商品的门槛较高,一般处在远离大城市的地区,开发较晚,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保存完好;2.客源型,又被称为市场型,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旅游需求很大,旅游商品的门槛范围较低,但是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短缺更为明显;3.混合型,介于资源型和客源型之间,旅游业的发展兼具资源和客源的优势。

  二、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综合已有的研究结论,笔者将旅游区位划分为资源因子、客源因子、交通因子、政府因子四个主要旅游区位因子,并以此为框架,对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一)资源因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与核心,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构成了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广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它们以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历史传说、风俗、饮食等各种载体存在。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广州有国家、省、市、区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3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1个。按照内容划分,广州最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类:

  1.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基于岭南地区独特的封闭与开放兼具的地理环境,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两大来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独有特点的文化。岭南文化的特征是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自古以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岭南文化的中心。

  2.大革命纪念地

  “敢为天下先”是广东精神的精髓。在近现代史中,广州始终充当着革命策源地的角色,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广州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的大本营,是大革命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共“三大”召开地,爆发了“三大起义”之一的广州起义。可见,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将广州视作一个重要的城市,都在此开展了一系列重要革命活动,并留下了许多活动遗址和纪念资源。   3.国际大都市形象

  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广州正大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随着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广州的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这也成为广州城市的新符号和旅游资源增长点,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游客的到来。相关代表性旅游项目有广州塔、花城广场、会展中心、珠江夜游等。

  由此可见,除了以“云山珠水”(白云山和珠江)为意向符号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之外,广州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先天性条件是广州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们通过分析2014年广州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的统计数据,发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相关数据来源于《广州年鉴(2015)》)

  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14年,广州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点)为33个,接待人数1496.65万人,绝对数量还算可观;但是,通过对比发现,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点)以16.10%的数量,仅仅贡献了2.17%的游客人次。由此可见,历史文化旅游景区(点)在游客旅游选择中的顺位还很低,吸引力亟需提高。

  (二)客源因子

  客源市场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旅游业“蛋糕”的大小,即市场收益的总额。客源因子又称“市场因子”,是从客源地视角来考量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可达性,以及游客对旅游区景物的认同感及观赏心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不同的客源应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策略:针对本地居民,应侧重经济实惠和方便性;针对国内客源,应突出交通便利和观光购物;针对国际客源,应在景物、文化差异性方面下功夫。

  相比较而言,广州名列“北上广”之一,坐拥1300万常住人口,客源优势比资源优势更明显。加上岭南文化的代表、“南风窗”效应、东西文明交融等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应该说,国内、国际的各类游客都能找到各自的兴趣点。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州市旅游业发展势态良好,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都保持了稳步、持续的增长。

  (三)交通因子

  交通因子反映了在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下各个区位因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旅游地与客源地间的地理空间距离是恒定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地球村”里各个点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的交通费用、旅途时间及舒适程度都会获得长足进步, 从而会减轻地理空间距离对旅游地位置的制约。在考察交通因子变量时,必须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是广东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毗邻港澳,是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客观来说,广州地理位置偏于东南边陲,距离中部省市,尤其是大西南的直线距离并不近;但是,随着近年来华南地区交通网线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伴随着京广线高铁的开通,广州在国人的心目中不再是遥远的“东南边陲”。

  据统计,2014年,广州地区交通运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客运量98062万人次(不含公交、地铁),比上年增长9.9%,民航客运量6985万人次,增长9.3%。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珠三角的中心,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建设,打造“珠三角一小时城市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大投入,广州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日显突出,旅游业也从中受益颇丰。

  (四)政府因子

  旅游业的行业特殊性在于,旅游资源基本都属于公共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旅游业发展布局必须及着眼长远的全局, 通过相应的发展战略来调整布局,而具体操作实施又必须依赖于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灵活性的企业公司。因此,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能假手于企业和个人,政府的角色非常突出和重要,与此同时,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也尤为突出和重要。政府则应该以“大旅游”的观念为指导,全力营造适合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的大环境, 致力于交通设施的补给、总体形象建设和宣传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发与整合,在旅游业发展布局中充当开拓者、协调者和规范者。

  2003年11月,广州市启动编制《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名城保护规划》),经过11年的研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于2014年11月11日获广东省政府批准实施。《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确立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提出了“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的整体保护的空间战略。针对古城轮廓、城市传统中轴线、传统街巷、历史水系等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2014年,广州市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复,成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为广州在旅游改革发展过程中先行先试创新机制模式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和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这也是广州政府大力扶植本地旅游业的成果和佐证。

  三、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基于问题视角,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广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从资源、客源、交通以及政府四个区位因子分析来看,总的来说,当前广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态势都很不错,这也构成广州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障;相比较而言,资源因子是相对的短板,根源则在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换而言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提升成为当前广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突破口。

  必须说明的是,之所以将旅游资源作为当前广州旅游业的突破口,并非是出于对当前和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州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否定,而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统计数据。以吹毛求疵的观点来看,相比较于在客源、交通条件以及政府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广州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出色,力度有待提升,前文的统计已经佐证了这个说法。以旅游区位论的话语体系表述,即客源因子、交通因子以及政府因子的数值趋于极限和饱和,只有资源因子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旅游业的行业特征。前文已经提及过,旅游业的行业特殊性在于,旅游资源基本都属于公共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地方和企业。基于此,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客源的多少、交通条件的优劣以及政府扶持行业力度的大小,旅游业的发展受制于此;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来看,对于旅游业来说,影响和决定其发展的客源因子、交通因子和政府因子都属于因变量,只有资源因子才是自变量。旅游业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必须在已有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下,着眼于内部挖潜,在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下大功夫。   (二)广州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尚不充分

  广州旅游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打造广东省内以及华南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到全国和海外。纵观广东全省以及华南地区,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地位;人口和经济当量也遥遥领先(在这方面,深圳市虽然和广州市有得一比,但是因为历史短暂,缺少足够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所以不具备旅游中心城市的备选资格),客源优势明显;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对丰富;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也是不遗余力。因此,历史和地理条件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广州市和华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成为一对没有其他选项的双向必选。对于广州旅游业来说,这既是一种战略思考,也是一种战术选择。

  一般认为,广州是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大城市,旅游业靠市场和人流量驱动的特征比较明显,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客源型旅游中心城市;但是随着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尤其是2010年借第16届亚运会成功举办之机,广州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旅游资源的丰富和完整程度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广州应该抓住机遇,完成由客源型向混合型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即旅游资源和客源资源并举的发展类型。结合数据观测可以发现,虽然近年来经历了迅猛发展,各方面的条件也不断完善进步,但是当前广州市旅游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客源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对当前广州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全面提升广州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行业竞争力的战略

  如今,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旅游理念和方式并日趋形成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文化旅游占全部旅游的37%, 而且其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根据每年6.5亿国际旅行次数来计算,其中有2.4亿次旅行至少可以部分地归于文化旅游。但是,当前旅游业经营者普遍存在着“重收益、轻体验”,“有建筑、无建设”的现象,过分看重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忽视旅游文化的社会效益;过分从旅游经营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缺少对游客的利益保护和人文关怀;过分关注旅游产品的内容设计,对历史文化旅游强调不够。这种现象在广州旅游业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相对于国际上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趋势,广州在旅游业的品牌策划和战略管理方面显得不够, 相对忽视了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古都历史文化的发掘, 从而没有能够突出自身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在充分认识历史文化旅游重要性的同时,广州今后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方案设计方面,要将“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战略核心的关键词,充分凸显历史文化在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等方面的核心地位,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广州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二)打造千年古城的旅游品牌

  2003年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曾指出,“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环境景观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历史文物古迹和近代革命史迹保护、城市近现代优秀建设保护。为此,将妥善处理现代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形成名城、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这个新的总体规划,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充分体现了广州历史文化古城的地位。

  虽然稍逊“六朝古都”南京的风采,但是广州也曾经是南越、南汉、南明三个政权的都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不同于其他古都的是,广州在约10平方公里的古城区范围内,密布着数以百计的文物、古建筑、园林、购物、娱乐旅游景点,而且2000多年来,城市的地址基本没有发生移动,整合开发比较便利。应该在积极保护这些古都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充分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千年古都――广州”等类似的主题旅游,使之成为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历久弥新的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岭南民俗文化旅游

  历史上,岭南地区因为靠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加上特定的历史进程和机缘,形成了传统与开放并存、古老的中华文明和遥远的西洋文化兼容并蓄、水乳交融的独特景象,在中华文化圈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意向,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观光客;作为一种民俗风情,给予了他们独特而丰满的体验。具体来说,岭南民俗文化旅游有以下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1.海洋文化

  传统中国是大陆农耕文明的代表地区,作为中华大地上唯一的以海洋文化特色见长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对内陆地区的人民一直有一种神秘感和吸引力;同时,丰富的侨乡资源也辐射到东南亚以及欧美诸国。这些都是丰富的客源资源,是潜在的游客群体,但前提是把岭南文化原汁原味的东西保存好,并完整地呈现出来。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相关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等。广州地区的“重商”传统和冒险精神就很好地诠释了岭南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质,此外,遍及市区、年代横跨古今的富含异域风情的西式建筑,也是其有力的注脚。

  2.广府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它同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分支,广府文化既有古南越国的遗传,又受到中原汉文化哺育,兼有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也凸显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广府文化以“粤语”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等文化现象,构成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3.饮食特色文化

  作为一种服务业,旅游业的核心价值在于顾客的体验,通俗地说,就是让游客吃好、住好、玩好。俗话说,“食在广州”,广州著名的饮食文化为“吃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

  2004 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 ―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见。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广州的红色旅游大有可为,而且广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1.红色元素多样化,品种丰富,时间跨度长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国共两党都在这里开展过大规模、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相比许多以单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红色旅游点来说,广州的红色旅游相关历史题材可谓是包罗万象、举不胜举。

  2.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谈及红色旅游资源,大家一般都会首先想到井冈山、延安等经济水平与交通条件都不甚发达的革命老区。以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拥有如此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实为不多见,可以充分将客源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广州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名城

  结合实际,设计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专线,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名城。开展“跨界”合作,努力提升服务,擦亮品牌,争取在全国打出名头,形成规模效应。

  (2)为特定人群定制红色旅游服务

  例如,红色旅游是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十分稳定。旅游公司可以与中小学和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为他们定制对口的红色旅游服务,一定可以充分凸显竞争优势。

  (五)做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历史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它必须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感知、被认识,从而对游客的意识产生影响。只有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令人愉悦的,才会让游客产生“不虚此行”的感叹。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立足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除了保护好古建筑、旧址等历史文化的物质形态,还必须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1.在城市规划中为旅游业发展“留足空位”

  不同于工业、农业有固定的生产场地,也区别于其他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广泛的产业链,场所涉及景点、酒店、餐饮以及道路交通等各个地方。可以说,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值的高低。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旅游业也会从中受益;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发展的特殊性,为其做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持续提升,但市内交通阻塞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包括珠江、湖泊、河涌等在内的水污染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些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民生工程,旅游业仅仅只是牵扯其中;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不无裨益。

  2.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不仅在于络绎不绝的游客,更有赖于训练有素的导游,因此应该走“人才强旅、科教兴旅”的道路。历史文化旅游,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归根结底,是存在于人的大脑意识中的存在,只有通过“认识―讲授―再认识”的途径才能体现出来。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广州旅游业的发展才有保障。

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途径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旅游资源 广州 历史文化 途径 开发 文化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