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28

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作者简介:韩超,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杨涓海,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242-02

  一、碎片化时代的背景

  碎片化(英译Fragmentation),原指把整体分为很多部分或片段,后用于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开始出现碎片化趋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各阶层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带来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审美趣味的改变。

  而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碎片化发展,由传统大众传媒的市场份额、话语权和传播能效降低到小众传媒,再到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增多。社会中的个体从信息的接收者到信息创造的参与者、传播者,带来多种文化、多重价值观的融入,所以碎片化时代也指价值观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一)碎片化时代高职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活跃数达到8.99亿,其中90后占28%,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也是认知能力强的新兴代。人均单日手机启动次数为78次(有效触屏、点亮手机的时间),人均单日使用手机平均时长为2.36小时 。

  在互联网+时代,便捷的移动终端已经让我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浏览各种信息,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展的90后们,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刷微信朋友圈,等车、乘车甚至是走路的时候刷网页或看个短视频、购物前用移动终端查找相关商品信息、随时随地发微博或朋友圈共享自己的状态……网络语言、标题党、网红等吸引并占据了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精力。

  (二)碎片化时代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信息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已超出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认知超负荷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当我们尽情陶醉在这种快捷的速食主义文化中时,面对这种技术垄断对文化积淀的侵蚀时,学生很难就某一问题、某一本书、某门学科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学习、研究和追问。此外,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该使知识的习得必须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技巧内化为认知结构。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和必备的信息素养,所以难以将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系统的体系。

  二、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碎片化时代,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信息泛滥,且表达意见的多元,导致个体时间、知识、空间、注意力、心智都被碎片化了。赫伯特?西蒙曾提到:“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即时通讯工具切割了时间和空间、搜索引擎切割了知识、社会化网站切割了社会关系。于是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注意力集中比较困难,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欠缺,更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或思想所魅惑,让感性认识取代理性认识,价值观、世界观在无意间发生改变或受人牵制。如果不加辨识和思考的一味吸收不仅会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的弱化,且会带来价值观的颠覆。在这种状态下,怎样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且在汹涌磅礴的信息中去伪存真保有正确的价值观,显得更为迫切。

  三、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弱化

  由于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发展,同样也会带来价值观、价值选择的碎片化发展,这使原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受到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等遭到冲击。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使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再封闭,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价值选择开始功利化,道德评判出现多种标准,这使原有的以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降低。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需更新

  在各种新名词、新思潮主宰着话语空间里,怎样赋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活力,有针对性的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解决价值观冲突和各种思想问题,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且现阶段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仍然以注重以教师为主体,单一课堂讲授,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忽视学生个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社会教育、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和辅助教育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信息素养教育

  学生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认知、质疑、评估,以及制作、传播、抑制等信息处理的能力。虽然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尚未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教育体系中。在信息量爆炸的多元语境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储量有限,且对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缺乏对别有用心的、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的信息的抵制,对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遏制,且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匿名化又降低了社会的监控作用,使得学生的社会价值、公共理性等都极易被感染异化,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思想政治专业课专职老师,优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过硬,但只注重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改革做的不够;另一支队伍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优点是年轻有活力能够深入学生,但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导致辅导员素质良莠不齐,还有很多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学生事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被分散。两支队伍在人员配备上普遍紧缺的状况下不仅要面对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新特点,还要面对网络舆论监管新挑战,工作任务艰巨。   四、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碎片化实际是由科技发展,导致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思考方式。碎片化时代虽然可以便捷的接收和学习到很多片段化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果失去了对真理的探究和对现实的追问精神,不能赋予其意义,也只能是细沙堆积,当价值观面对考验或冲突的时候,依旧是迷茫和节节溃败,不能转化为思想武器。而这也是在这个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思政工作研究,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加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全盘否定、抑制碎片化发展,而是顺应碎片化,减少碎片化导致的消极作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应用新载体、新平台,精心组织、设计有内容、有深度、影响性较长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真伪。比如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贴吧管理、建设微信公众平台等,营造健康舆论环境,力争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思政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上起到实效。

  (二)改革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上,首先应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兴趣、有吸引力为前提,才能真正起到受教育于心。例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改变高职学院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设计。使思政理论与社会、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有预测性。比如:利用AAP,针对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推送相适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对传统教学的补充。注重教学方法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优化运用。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形成合力。

  (三)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各种信息充斥眼帘的时代,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生获得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传递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主动获取、理解信息,利用信息解答问题的信息意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信息知识;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的信息能力和对信息进行辨别后,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信息道德。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辨别真伪、有态度有立场的人。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党政方针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各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进行合理的选聘和人员配备,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工作。其实提高思政队伍整体水平,以满足既要更新教学内容,又要改革教学方法;既要联系社会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又要兼顾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面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的舆论观点、思想困惑甚至是质疑,做出解释,进行舆论引导。

  注释: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新浪科技.2016年1月8日.

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 高职 碎片 院校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