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论《新闻联播》的变化对思政教育的有益启示论文

论《新闻联播》的变化对思政教育的有益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18

论《新闻联播》的变化对思政教育的有益启示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转变工作作风,让思政教育更吸引人、更有成效是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而《新闻联播》最近的变化对改善当前思政教育的状况无疑会有一个有益的启示,通过对央视《新闻联播》变化轨迹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思政课――作为校园版的《新闻联播》

  我们之所以把思政课看成是校园版的《新闻联播》,是因为这两者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通性:首先,在基本宗旨上它们都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央视《新闻联播》代表了中国大地上最具权威性的声音。而思政课虽然面向的是青年学生,但它承载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的根本使命。其次,在基本内容上它们都涵盖了国家大政方针、时势发展趋势等内容。《新闻联播》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它关注的范围之内。而这些内容都能够在思政课上找到相应的对应。最后,两者都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困境。如果说《新闻联播》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那么我们国家的思政课就可以说是全世界学生最多的课堂。但是由于它们浓厚的官方背景,使得电视观众和青年学生都有一种潜在的抗拒情绪。

  二、角色变化――从意识形态宣传者到关心学生成长的教育者

  从央视《新闻联播》近三十年来片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新闻联播》在自身定位上的变化。在80年代初,《新闻联播》的片头是一架电视信号发射塔和几个简单、平面的汉字,此时的《新闻联播》仅仅承担一种电视信号的发射接收功能,因此是一种纯而又纯的意识形态宣传者。而到了90年代,原先的信号发射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所取代,21世纪初又被全球背景所取代。这意味着《新闻联播》逐步改变自身的姿态,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成为信息时代里资讯供应的一个服务者。从宣传者到一个服务者的变化,意味着电视台不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鼓吹者,而是一个有着专业素养、职业操守的信息传播者;观众也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甚至“思想改造”的地位,而是转变为一个权威信息的消费者。而对于思政教育来说,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紧迫、必需的。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工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放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宣传者的位置上,视学生为“改造征服”的对象。于是,一旦碰到学生因为对课程有抵触情绪而不来上课,就采用简单的点名或者扣分的方式来强迫学生到课。殊不知,教育是一项心灵的事业,必须在一个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说,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转变角色定位,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三、内容变化――贴近民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近些年来央视《新闻联播》在内容上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在以前,人们常常以“三板斧”来戏称《新闻联播》的内容:一是领导人很忙,二是中国人民很幸福,三是外国人民很艰苦。可以说,它已经严重脱离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可是,近些年来的《新闻联播》少了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多了平民百姓的面孔。从居民的菜篮子到钱袋子,从大气污染到农民工返乡,以前不可能进入《新闻联播》的“鸡毛蒜皮”之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镜头面前。这是《新闻联播》日益注重民生、贴近民心的表现。而我们的思政课也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民生,因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面临的转型困境正是思政课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思政课必须面对的最大的民生呢?那就是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处境,包括他们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凡是学生困扰或者感兴趣的问题都是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都是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大学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高远的国家命运与切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思政课空洞乏味的消极映像。

  四、讲述方式变化――故事与细节才能动人

  以前的《新闻联播》之所以给人留下不良的映像,是因为它的讲述方式过于宏大、过于抽象,缺乏有血有肉的故事与细节。但是最近的《新闻联播》却做出了极为喜人的调整。短短的30分钟,我们不再能够听到各种官方的术语,不再能够看到各种一晃而过的宏大场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表情丰富的面孔。从乡村医生的无奈与执着,到农民工的悲欢与离合,我们发现,一向正儿八经的《新闻联播》也开始能够打动人心了。而打动人心正是所有新闻节目和教育工作的共同目标,因为只有打动人心,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新闻节目只有打动人心才能产生真实的影响力,课堂教学只有打动人心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内心中生根发芽。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与人相关的故事,真正能够撩人心弦的只有与生活相关的细节。因此可以说,《新闻联播》这种重故事、讲细节的讲述方式无疑是主流新闻媒体拓展生命力的有益尝试。而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努力借鉴这种讲述方式,因为教师应该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但是,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他们的课堂就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恢复一颗敏感的心,练就一双敏锐的眼,在思政理论与故事情节中来回穿梭,在穿梭中实现师生的心灵共鸣。

论《新闻联播》的变化对思政教育的有益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政 新闻联播 联播 有益 启示 变化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