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对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论文

对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19

对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变化与动荡是它的突出特征,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异军突起,“这里没有凯撒 ,只有金钱 。”泛经济化主义,只能导致拜金主义、

  道德虚无主义和经济躁动。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是完全无视人们的内心道德、良心,最终形成扭曲的人格和扭曲的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说:“个体利益的无限发展有很大危险性,那就是道德价值和公共观念的沦丧。今日社会的不健全,在于人格的不健全,在于人堕离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明日的人格状况,明日的国人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今日人文教育的状况。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这个素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它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直接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技术技能只是其中一部分,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价值观、责任感、精神素质和进取品格。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中国也有句古话: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人之成为人,靠的不是他的躯体,而是其思想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问题。西方现代教育名著《大学的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应培养的是“人”――社会的人、大写的人;而不是“才”――专业的才、职业的才。因为,健全的人,在工作中往往不难成“才”,而片面的“才”,在社会中却常常难于成为健全的人。

  高职应市场经济之运而生,是新形式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产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它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及时调整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直接体现就是――适应市场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技术知识教育。满足学生在就业当中突显理论与实践兼备优势的渴求,致力于教育向就业率的转化,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因而高职的教育教学状况多是专业教学实,而素质教育虚;技能教学实,而公民教育虚;物质层面实,而精神层面虚。这种情况既是社会历史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反过来又延续甚至加强着社会历史中的负面因素,巩固甚至加剧着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性。“我们现在比较重视教育适应市场,努力使教育直接转换成市场成果,却看不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不仅是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

  而高职的学生和传统高校学生相比,有如下的特点: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自我控制能力与抗挫折能力较差;集体观念较为淡漠等。这些特征本身就是高职教学与管理中面对的棘手问题,而学院追求就业率的片面技术知识教育,反过来又加剧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的一门课程,是高职少有的一门体现人文精神的公修课。在上述的环境和情况下,高职的大学语文教育者更应重视这一课程平台,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抓住语文教育的自身特性,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优势,兼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将培养人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来追求。这既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大学语文教育关怀人性、注重人文,首先应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和谐的、彼此相容的,而不是血腥的、争斗的、彼此仇恨的。这里所指的语文教学内容,不但指大学语文教科书,还应包括广泛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蓝本的大学语文教科书,必须注重知识的准确性、文学内容的导向性,必须求真、求善、求美,注重审美、人文、知识统一。可以说,只要是继承了我国仁人志士的传统意识和民族心态,又注入了新时代新思想的血液的作品大都可在入选考虑之列。教材可以包括了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写作学、艺术学等各门学科在内的一切文化,解放思想、面向世界、面向人类,体现出一种世界的胸襟和开放的气度,一种民族的自信与文化的宽容。在这样条件下,学生们走出自我狭隘的空间,享有广阔自由的精神天地,享受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体会人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

  教材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还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和鉴赏水平,指导他们选择以文学作品为主的阅读内容,给学生开列大学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文学刊物,指导他们鉴赏品级较高的文学作品,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艺术陶冶,材料可以从《人民文学》、《新华文摘》、《读者》等刊物中挑选。这些刊物上的一些文学作品认识意义、审美价值和道德影响三者紧密联成一体,成为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2发幽探微,深层开掘审美、人文内容

  有了真善美的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深入地钻研材料,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审美内容、人文内涵。通过美育,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能扬善去恶、趋美避丑。如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全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形成了赏心的诗意美。在教学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和老师的讲解去领悟品味,文章美在哪里。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尽量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这篇散文呈现出的美是多方面的,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开掘教材中的审美、人文内容,教会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对自由、梦想、尊严和对未来及幸福的追求。   3点拨启发,开启创造之路

  所谓点拨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引发创造力,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抓住问题的不同突破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力的“胜境”,往往是由课堂的“主导者”引入而“入”的,所以,善于点拨启发的教师,总是能循循善诱、让人创新。在学习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次道德”( 赌博是违法的,捐赠又是道德的;抢劫是违法的,而救人却是道德的;公车上偷人皮包是违法的,但还回证件是道德的;两相结合,这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次道德”)现象,在无疑处设疑,提出了次道德究竟是道德还是不道德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刚开始多数学生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次道德现象抱的是一种宽容的心态,一部《天下无贼》可以说为“次道德”赚取了无数时尚而风光的眼泪。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确了“次道德”游离于主流道德之外,又无限接近正统道德基本的原则;它干着违法的事,却又寻求道德保护伞的庇护。如果是把一个比人们公认的社会标准还低的、带有“小恶”性质的道德实践拿来提倡,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社会公德的蔑视、对公众道德评判力的践踏,它的价值导向意义是可怕的。这样在无疑之处发生疑问,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分析从而更好的把握了课文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等所做的反省式审视,引起每一个同学的警醒、反思。这种点拨法的长期运用,可使学生养成一个反复多思的好习惯,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学生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

  4创设人文情境、激活审美情感

  从对高职学生的了解来看,他们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但他们又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很清楚地看透事物的本质,更多的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实也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即是审美直觉。表现主义代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直觉是“从情感得来的”,因此接受者的直觉更多来自于由文字所滋生的情感。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呢?教师就应对每一堂课,每一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使学生产生美的心理律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或在课前设计一段富于激情的导语,或进行声情并重的诵读吟咏,或在讲解中适时穿插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配音乐、看图片、照片、幻灯片……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而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就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并配以缓缓变化多媒体图画)“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赤壁怀古》、《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像这样的导语,既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可以把学生引导到对作者人格魅力的探索中,从而更好地去把握苏轼的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品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

  审美鉴赏是一个动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始终是基础,动情了,才能入理;喻理后,而情更深,对真善美的把握就更深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1347。

对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语文教学 语文 人文 教学 教育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