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与管理的思考论文

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与管理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09

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与管理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83―03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就业情况,各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以科研导师制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无疑给教育改革开创了新的思路。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在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实践为纽带,促进教学相长,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因此,科研导师制是让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下走出来的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但是,由于各高校及学院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以及受所在学科发展的影响,有些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对科研导师制的意义和付诸行动方面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学校管理机制、教育理念的影响,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也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对科研导师制的理解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分析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发展机遇、运行和管理,并对搞好此项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供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发展机遇

  2012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要求,各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高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开展了专家评审。与此同时,各省教育厅也下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且各高校也相继纷纷开展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要求,2013年各高校都完善和修订了新版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最大特点就是显著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国家的这一举措为各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而也促进了大学生管理体制与育人机制改革方面的工作,最终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而服务。

  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运行

  (一)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除了当前出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支持,还需要师生之间的认定和相关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师生之间的认定一方面需要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任职教师的考核,如教师承担的课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本人的意愿;另一方面,学院要积极地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各指导教师科研实践中,采取自愿、主动申报的方式。如此,建立师生互选的培养制度,使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较好的互动交流关系。管理制度的形成也是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和教师发展而制定的,如很多研究认为应该实施导师资格认定、评价和激励制度,认为在导师的选择上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为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议来约束和监督导师工作;对导师的工作成绩设立一定的奖励和津贴,甚至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针对学生也需要这样的制度,学生的选择最好以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主,这个时期的学生基本上完成大学基础课程,并对自己所学的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科研工作也应该设立一定的学分或奖励机制,以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以项目为依托,促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

  项目包括导师承担的各类研究项目和由学生申请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或计划项目。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既为导师和学生指引了一定的研究方向,也具有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由于面临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结题和验收,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力,进而促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督促、相互进取的良好互动关系。如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的通知后,很多高校的学生积极组建成立课题组、项目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申报校级项目,最终有的项目被推荐为省级甚至国家级相关项目,其中大部分都顺利开展,并取得一些显著效果。这种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来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做法,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将会推动和促进各高校科研导师制的形成。同时,各教师本人也承担着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也需要学生的协助,这同样为高校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科研导师制,但从各类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国家部委直属或省级重点高校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与此类以研究型为主的高校科研学术气氛浓厚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然而,对于其他一些省属或地方教学型院校,由于科研条件和资源有限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以科研项目带动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总体依然不佳或有些高校还未真正实施。

  三、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

  (一)制定导师职责及配备原则

  目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多数高校虽然已初步形成了部分导师和学生的配备,但还没有具体的有关制度来约束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由于职责的不明确,学生自身因考研、考公务员或社团活动等工作重心的转移,往往造成学生对科研项目半路休工或停止,造成科研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完全由导师自己完成。同时,导师与学生的配备,也会出现某个学生同时参与几个教师的项目。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各高校相应制定导师和学生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如导师要对学生的科研选题、研究设计、学术规范、学习兴趣等负责,为其提供咨询、帮助和指导;导师要对学生的文献查找、阅读、资料收集等给予相应的帮助;导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对学生的各个研究阶段要进行检查,听取学生报告。导师的选拔以聘请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高职称的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为主;师生配备一般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主,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指导模式,即一位学生只能有一位导师,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和科研兴趣。   (二)建立相关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正如宁波大学郑礼平提出科研导师制要与教师业绩相挂钩,对于成绩优异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要与教师工作量相挂钩,要给予其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学校对于本科生在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需要对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加以改革,重点增加学生科研活动的经历和业绩比重,拓展评价的新思路。学校还要建立本科学生科研基金、校长创新创业基金和营造学生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各高校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级别(国家级、省部级或厅局级)、学生评价、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专利、获奖等)对导师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量化并纳入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评定的范畴。同时,各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导师一定的工作津贴进行年度科研奖励。完善各项考评监督机制,加强对导师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质量的评价与认证。充分发挥导师内在驱动力,营造导师间良性竞争氛围,调动导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管理

  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因此,需要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申请有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金支持。在项目获得资助后,一般由指导教师负责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管理。立项后,再对工作进行认真统筹安排和规划。组织协调好项目研究小组学生成员,保证本科生实际参与项目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或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减少出现错误或研究方向走偏,以保证研究质量。按照项目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指导教师可以做好全程跟踪,并进行项目执行过程的阶段性检查。事实上,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多数指导教师关心的重点是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而对于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由于管理上的缺陷,往往造成项目申请和完成基本由导师一人完成,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例如,科研项目的申请或结题需要学生进行答辩,以保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去。

  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相关建议

  (一)鼓励导师

  1.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金。高校要为每位导师或大学生创新小组设置一定的科研启动金项目,并作为导师个人所负责的在校立项项目,以此保证科研导师制在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导师或科研创新小组以基金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启动金,既保证了科研活动的使用经费,也增强了导师和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动力。这些举措的实施也会进一步促使广大师生争取申请到校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2.对科研取得的成果和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众所周知,在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受到表彰的同时。他们的导师也同样受到表彰,这样的奖励办法可以用到本科生导师的奖励中,如某位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获优秀或取得创新成果,其导师也应该获得奖励与表彰。

  3.导师指导工作作为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要与教学成果相挂钩。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其不仅要给予相应的科研工作量,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科研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健全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导师的职称评定,不仅仅是从论文的数量和教师自身取得的科研成就,而更应该提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所带来的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优选。

  (二)激励学生

  1.激发本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大学生受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培养,往往是对理论知识的被动与灌输式学习,而难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缺乏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这就需要从本科生入学开始,让其对所学专业及其领域有初步的认识,调动学习和学术思考的兴趣。由此,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进行科研活动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及以后从事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业余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自愿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2.加强学术交流,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有关大学生科研创新体会与心得方面的经验交流报告会,使学生了解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如何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同时,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带和互动作用,如让已经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素质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及理论知识,然后再得到导师进一步的指导,如此使科研活动能够不断地延续和深入。除了为学生营造较好的科研环境氛围,高校也应该根据大学生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水平,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奖励。

  (三)搭建平台

  1.导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团队内的科研气氛。导师科研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科研团队的水平,目前在一些一流大学,导师的科研素质均可达到较高的水平(一般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都承担着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一些省属或地方科研院所导师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很有限。因此,对导师的进修和访问学习,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良好的科研气氛,需要由导师科研团队经常组织Semminar学术研讨并邀请学生参加,有利于学生的科研思维的形成。

  2.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除了具备常规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还应该要有一些与本学科或专业相关的先进设备,有利于师生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科研基地的建设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重要保障,尤其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和相关的企业共同建设科研基地,不仅发挥了不同单位之间的优势,而且充分利用高校的师生资源,为企业解决现实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在基地的科研实践中获得更多科研的乐趣和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与管理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导师制 本科生 导师 本科 科研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