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研究论文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6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33-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人才培养的理念、组织体系的完善、制度和经费的保障等方方面面。作为民办高校,如何在“双创”背景下探索适用于民办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生态系统,成为亟待探索和解决的实践性问题。

  一、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发展现状

  当前社会教育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愈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在思维认知、体系建构、体制完善、资源配套、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学生层面:认知有误区,缺经验、缺指导。民办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本身起点较低,在创新创业方面往往思维上有误区,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一家企业,实则不然。绝大多数学生虽有想法,但碍于创业经验与能力、创业胆识与心理品质的不足,最终无法实现创业梦想。调查显示,有89.8%的同学在刚进大学时萌生过创业想法,其中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但因缺乏社会经验和创业经历,缺乏面临创业困难的胆识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缺少系统性的创业指导,最终放弃创业。

  2.人才层面:机制不完善,缺师资、缺课程。师资人才队伍的薄弱与体制的不完善,是制约目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缺乏专业的、实战型的师资队伍,缺乏完善的人才梯队成长机制,是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困境。(1)专业型教师数量不足;(2)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大多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集中于团委、就业办等相关岗位,缺乏专家型、企业家型等师资;(3)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单一,民办高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大多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实战型知识和对企业真实运营的管理经验。目前多数民办高校所采用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类高校并无二致。民办高校及其学生,有其独特的特性与特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定,需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要突显出民办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3.学校层面:体制不健全,缺资金、缺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而非局限于创新创业活动、竞赛与讲座等第二课堂,需要清晰和长远的战略定位,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验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体制创新的特区,需要校内外资源的有力整合、?w制机制的大胆创新。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体制的局限、平台的缺乏、资金的紧张、人才的短缺以及就业的压力等,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严重障碍。如何突破原有体制机制,整合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相关资源,构建产教融合、产教互动的创新创业小生态,是民办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性选择。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新模式构建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实质是“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政府和市场是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两大基本力量”[1]。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主导力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置于学校重要的发展战略位置,推进惠及全体学生,融专业、课程、师资、实践体系、制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课程体系是基础:基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探索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和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应用型民办高校,尤为需要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专业教学、创新创业培训与创新创业实战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群。开发网络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以慕课、创业视频公开课等为重点的云课堂创业课程库,满足学生碎片化的学习特点。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上,不仅需要构建创业技能型课程,还需要加强创新技术型、思维方法型、文化传承型等层次和类型的课程内容,不断改善民办高校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与专业结合度低、市场竞争力低等现实性问题。并基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基础,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弹性学制、弹性学分管理体系,以及“3+1”、“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2.师资培养是关键:“四层网络”师资体系构建,深化师资创新激励与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运行和保持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兼具理论教学与实战指导能力的师资。民办高校可通过“四层网络”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师资体系。构建“四层网络”师资体系。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专家构成的“战略专家网络”[2]、互联网企业一线精英人士和优秀职业经理人构成的“教练网络”、已具一定规模的初创型企业在校生和校友所构成的“同行网络”以及校内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个人与研究团队构成的“教师网络”共同形成的“四层网络”师资体系,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创业需求的师资匹配,力图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际情景相平衡的创新创业教学,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导师遴选机制。创新师资激励与培养模式。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策略,让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机衔接,完善兼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以及专业技术晋升支撑体系,强调创新创业教学激励,从教改研究、课程改革、导师奖项及奖励、创新创业导师职称评定等多领域激励教师。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鼓励师生共创,鼓励青年教师走进市场,改革应用型师资聘任制度,吸引有实战与理论基础的企业界精英人士担任学校教学任务,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3.实践平台是抓手:产教融合、产教互动,深化“创业+产业”模式。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实践平台的打造是产教融合、产教互动的重要体现。民办高校应鼓励企业、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创孵空间的建设,探索在校内建设集“空间+教研+活动+孵化+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型众创空间实践平台,作为项目实践、团队学习、创业活动、创业竞赛、创业孵化、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源整合的平台,实现智力资产、创业人才与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锻炼岗位,推进企业、产业与教学的融入,以及产学研的合作。探索项目导向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创新创业实战教育模式,深化“创业+专业、创业+产业”的培养模式与合作模式。

  4.服务生态是保障:高校为体、企业和政府为翼的“一体两翼”服务生态系统。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生态系统的构建,需注重“高校―企业(产业)―政府”三者间的关系,应坚持应用、有效、整合的原则,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成果推介平台、创业活动服务平台,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坚持与当地政府、产业和企业等资源联合共建,坚持“以高校为体、企业和政府为翼”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包括场地申请、公司注册、经费支持、财务和法务支持、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咨询、风险预测、融资对接、创业调研和创业专项资金申领等方面的创业服务。定期举行创业与科研成果展示会或推介会;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创新创业类社团,举办校级创业大赛,参加省级和全国各类创业及竞赛活动;定期举办创业讲座;针对创业团队的专利成果举办项目对接会,通过专利申报、专利项目对接会等,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民办高校 融合 基于 背景 实践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