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2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提升了国民素质,在人口特别多的现实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推迟了就业年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繁荣了教育产业,拉动了内需,对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但大学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也暴露出培养模式单一、创新教育不足、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国际化进程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公开数据,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765万,就业任务艰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供给侧角度提高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扩大人才有效供给,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一是考评体系待完善。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奉行“严进宽出”的考核评价模式,虽然近年来对博士研究生开始推广“申请审核制”的入学制度,同时对博士毕业要求也进一步严格,博士研究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得到逐步完善。但对于作为就业主力军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考核评价依然是“严进宽出”,严进表现在入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应试教育形式,宽出表现在只要基础课程考试都合格,基本都可以毕业。据统计,美国四年制本科毕业率只有57.3%,而我国本科生毕业率达到95%以上[2]。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抹杀人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学生们通过应试形式千军万马挤进来,面对相对容易的毕业制度,很多学生往往身心过度放松,学习积极性下降,实践能力更是难以提高,虚度光阴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全面发展,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创新意识不足。钱学森曾说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3]。一方面,在以往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追求分数和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缺少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使广大教师容易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上,往往忽视了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缺乏自主性、探究性,致使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4]。

  三是协同创新不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协同创新不足的??题,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往往都很难实现协同共享,与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之间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合作就更为困难。这就使得人才培养普遍以专业教育为主,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理论教育、应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理论教育多、应用教育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致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徒有文凭而缺少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迫于就业压力,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重点大学毕业生“回炉”读高职的案例。

  2.办学定位不够清晰、特色突出不足

  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普遍把大而全的综合型大学作为追求的目标,高校合并扩张、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等现象屡见不鲜。例如:2015年泸州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短短一年两易其名,就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办学急功近利、办学定位模糊,忽视自身办学特色,为了追求综合型大学设置大而全的学科专业布局,而不考虑自身办学优势和培养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误区,甚至有些国家重点大学在学科设置上都走过类似弯路,2016年3月教育部就曾发文称因评估不合格,取消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法学博士点。很多特色大学,忽视自身办学特色,学科设置臃肿,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追求大而全无疑就是以牺牲特色优势学科质量为代价,这就导致学校培养特色专业人才能力下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弱。

  3.专业结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不足

  当前,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5]。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少、传统学科多,很多高校在招生时未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研,争相扩招“热门专业”,导致培养的学生趋同。相似或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相关行业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实践中很多专科生能胜任的工作,招聘要求本科生。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招聘要求为硕士、博士,造成对人才资源的“过度消费”。而很多特色专业岗位能胜任的毕业生却很少,相关行业往往很难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如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化和房屋商品化,物业管理已成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对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但是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开展物业管理本科教育的只有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专业设置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未能实现有效对接,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剧,造成人力资源乃至教育资源的浪费。

  4.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我国高校目前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有待明确、国际化环境建设不足、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教学国际化程度不够等[6]。目前,许多高校虽然提出了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育人理念,但是实践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在对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师资力量、人才国际交流方面依然存在短板。课程设置上,采用双语教学且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较少,学生很难在学校内体验国际化氛围。外籍教师与留学生方面,虽然具有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比例不断提高,但外籍教师以及留学生数量比例偏小。研究发现:我国重点高校的外籍教师比例仅为2.3%,留学生比例仅为3.7%,而发达国家高校外籍教师比例一般超过5%,留学生比例一般超过10%,因此同发达国家的高校仍有很大差距[7]。高校国际化建设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础,国际化程度偏低,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瓶颈之一。   5.创业教育基础薄弱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工作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刚刚走过十多年的历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近年来创业教育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科支撑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学科支撑方面,创业教育缺少独立的学科支撑,目前创业教育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开设相关课程,难以支撑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8]。课程体系方面,以基础学科为主,而且多数创业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缺少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重视理论学习,实践教育不足[9]。教学模式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不足,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往往学习同样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针对不同学科创业特点开设的、与之相适应的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方面,有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少、对教学师资的培训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策

  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尊重教育规律、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布局、提升教育内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未来我国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1.创新驱动、深化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高校人才培养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调动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激发万众创新的活力。

  一是大力推进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机制。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使传统应试教育机制逐步向全面素质教育过渡。改革“出入”考核制度体系,创新招生考核模式、优化毕业评价制度。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的入学考核体系,避免过度强调分数,而错失人才。优化毕业评价制度,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为导向,对毕业生能力进行社会化评价,在实践中发现优势与不足,弥补纯理论培养与应试评价的先天缺陷,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促进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从供给侧不断提高毕业生对经济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改革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使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与人才培养质量挂钩。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使传统知识型教学向现代智慧型教学转变。

  二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主体的优质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各主体间创新要素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10]。高校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汇聚多方资源提升自身人才培?B能力。高校应该主动争取社会优势创新资源,注重产、学、研结合,建立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人才。

  2.协调发展、优化结构

  一是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之一。高校负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站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找准办学定位,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积极开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二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市场需求相协调。建设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建立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增量,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3.开放共享、拓展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骄人成绩足以证明,开放共享才能强大,教育事业对外开放是国家各项事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在跨文化背景下工作的人才,就成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高校应该在管理理念、师资引进、学科设置、科学研究、合作办学等方面积极研究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转变管理理念、大力引进优秀外籍教授、科学设置国际化课程、争取国际科研项目、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资源。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合作创建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积极利用了法国优质教育资源,学院80%以上课程为外语教学,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拔尖人才。国内高校应该积极拓展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合作空间,互利互惠、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学校自身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力,逐步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

  4.强化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高校创业教育承担着从供给侧源头提供创业人才的新型历史使命,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可以让毕业生从就业岗位需求者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强化创业教育,应该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内设立创业学学科的可行性,建立完整的创业学学科体系,以支撑高校创业教育长远发展;其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建立实践平台,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逐步提高创业能力;再次,要逐步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最后,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重视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广泛引进具有创业经验的优秀教师,组建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此外,还应逐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扶持毕业生创业,如通过成立创业基金的形式对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竞争;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归根结底还是人才驱动。为推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以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为基础、以开放共享培养资源为支撑、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补充、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的角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业就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才培养 供给 视角 机制 改革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