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辅导员实现职业素质提升之浅探论文

高校辅导员实现职业素质提升之浅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6

高校辅导员实现职业素质提升之浅探

  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下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可以理解为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建设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和高校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的重要举措。笔者拟以所在高校为例,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谈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与职业素质概述

  职业就其概念来说,是社会分工出现的结果,是劳动者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就高校辅导员职业来说,“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行政管理两种职业角色,从管理体制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既受教师身份的约束,又受行政管理的约束。虽然这样可能会出现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的身份混淆,但从提高辅导员地位来说,这种界定无疑是积极的和必要的。从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的产生,是党和国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产物,同时这个过程是社会逐渐认同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过程,是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认同的过程。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一般说来,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入职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并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定性条件。劳动者职业素质越高,那么获取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职业素质一般包括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素质,先天素质是由遗传所获得的,而后天素质则是个体接受教化和自身努力的结果;就内容来说,职业素质一般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能否适应辅导员岗位,顺利完成岗位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的重要条件。可以这么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越高,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胜任力及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就越大。由此,高校辅导员的价值感就越强,职业认同度就越高。

  自教育部2004年16号文下发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正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向。201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又下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目的是为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为辅导员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出将会对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及我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基本情况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界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1]。由此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内含了三个维度,即价值维度、知识维度和工作目标维度[2]。

  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如要爱国守法、敬爱师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等;专业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结合相关调查和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的三个方面的素质都非常重要,但就工作的绩效和影响力来说,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再次是专业知识素质。但对这三种职业素质进行排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时一定要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培训和提升,具体如何进行培训和提升,后文将会进行论述。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提供的统计数据,我校目前共有专职辅导员29人(不含新进教师兼职,按照笔者所在高校有关要求,新进教师需先做一届辅导员),其中硕士及以上21人,中级以上职称4人,教育学相关专业6人。通过以上简单分析,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高校辅导员三个方面的素质,结合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管理情况,可以看出,我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最需要提高的是专业知识素质,其次是管理能力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理路

  职业化与专业化是相互关联的,职业化是对劳动者的外在素质的要求,专业化是对劳动者内在知识的要求。因此,结合笔者所在高校辅导员情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构建协调配合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职业认同感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的强弱,同时也是个体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对该辅导员职业正向评价的作用,又有辅导员自身兴趣、爱好、志向追求的作用;辅导员职业认同中的归属感,是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克服了辅导员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从而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2004年教育部16号文下发以来,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部门有宣传部,负责理论课教学的有思政理论课教研部,系部有专职副书记,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专职辅导员。另外,按照相关要求,各部门和各科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可以说管理体制是健全的。但从实际工作运行上来说,我们尚未建立思政教育队伍协调机制,主要表现是,第一,队伍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如负责教学的思政教研部如何与辅导员建立协调机制,从而防止出现教师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二,整体性德育模式没有建立,如有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未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甚至背离,于是就出现“辅导员卖生姜,个别老师说不辣”的现象;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职责范围不明确,如经常出现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任何部门都可以也都会找到辅导员落实,这些工作有些是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有些却未必是,这样就出现辅导员疲于应付的问题。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辅导员职业的归属感,从而必将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因此,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协调机制,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作为高校要做到:第一要建立队伍协调机制,如定期召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论坛;二是成立辅导员协会,目前我国很多省份已经成立辅导员协会,主要目的是让辅导员找到归属感,同时大家经常交流和研讨也能促进工作的开展;三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二)健全辅导员准入和培训机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

  前文指出,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但一般来说,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稳定,专业知识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或自学提升,而管理能力素质则需要进行培训或锻炼。

  因此,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就辅导员素质提升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一是新进辅导员的考核主要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与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应具备的一般人际沟通等能力素质,考虑到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专业限制;二是对在职辅导员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通过各种方式为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提供机会和条件;三是在上级部门下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施细则后,要积极鼓励并支持我校辅导员进行职业能力等级申请,并及时聘用,特别是在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职称、没有级别的情况下,这方面更显得迫在眉睫。

  (三)辅导员自身要做好职业规划,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如果说2004年教育部16号文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基础,那么,“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则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提供契机。因此,高校辅导员自己要做好职业规划,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首先,要认真研读“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一旦实施细则出台,就积极进行申请,特别是非思政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更需如此。其次,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又要逐渐降低管理者角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用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增强职业认同感。最后,辅导员在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设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领域的专家,如心理咨询专家、大学生党建专家、大学生事务处理专家、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等等。

高校辅导员实现职业素质提升之浅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辅导员 辅导 素质 高校 职业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