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电影《燃情岁月》中的和谐关系解读论文

电影《燃情岁月》中的和谐关系解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7

电影《燃情岁月》中的和谐关系解读

  根据吉姆?哈里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燃情岁月》获得第6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该片虽已上映二十载,但其波澜壮阔的西部画面、凄婉唯美的故事情节仍能拨动观众的心弦。电影讲述了厌倦战争和不满政府杀戮印第安土著行为的威廉上校举家来到西部荒原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回到了东部,上校在这片荒原独自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长子艾尔弗莱德成熟世故;次子崔斯坦狂放不羁;而幼子塞缪尔单纯天真,是位理想主义者。当大学毕业的塞缪尔将未婚妻苏珊娜带回老家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引发了父子间、兄弟间的各种矛盾。透过这些矛盾,观众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理解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谛。

  一、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在笔者看来,这不妨理解为一种和谐;马克思也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电影《燃情岁月》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各种矛盾,如上校与妻子对生活环境的分歧,三个儿子对苏珊娜的感情纠葛以及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态度等,但观众透过这些矛盾冲突能够体会到人与人的和谐之美。

  (一)白人与白人

  影片中的父亲威廉上校在西部荒原生活,他的妻子伊莎贝尔无法忍受生活环境的艰辛,只身回到东部。表面上看夫妻之间的关系存在矛盾,生活理念和目标完全不同。上校渴望过自由的田园生活,远离尘嚣;但伊莎贝尔无法适应西部荒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熊的出没更让她心生惧怕。她虽然离开了牧场,还是经常与丈夫通信,了解三个儿子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当二儿子崔斯坦和小伊莎贝尔结婚的时候,她千里迢迢回到牧场,带给新娘美丽的婚纱,并和上校一起参加儿子的婚礼,上校在婚礼上如此绅士,伊莎贝尔尽显优雅,夫妻相敬如宾,完全看不出是人生理念大相径庭的两个人,倒像是一对经历了多年风雨的夫妻携手见证儿子的幸福时刻。

  片中的父亲与三个儿子的情感也是一大亮点。大儿子艾尔弗莱德成熟世故,父亲与他的关系经历了融洽到冲突再回到融洽的过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一直非常放心,参战前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保重”,说明父亲对大儿子非常信任,父子关系也很和睦。但是在战后他来到东部寻求政治发展,与国会政客做朋友,父亲与他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当他带着国会成员来到牧场要求父亲同意他参加议员选举并就屠杀印第安人进行讨论时,父亲态度非常鲜明,反对他参选。特别是当父亲看到他爱上苏珊娜时,更加反感他的行为,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但在片末,当政客要来逮捕崔斯坦,并准备向父亲开枪时,艾尔弗莱德挺身而出,危急时刻挽救了父亲的性命,特别是与父亲四目相对,然后拥抱在一起的场面让人不禁为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所有的矛盾都化为相互理解与信任,父子关系回到最初的和谐融洽。

  在三个儿子中,上校最疼爱二儿子崔斯坦,他狂放不羁,桀骜不驯,最像年轻时的上校。片中无论是少年时的崔斯坦,还是战后回到家乡,再到放逐他乡,最后回到牧场,上校对他无疑都是最理解、最纵容的,父子关系十分和谐。年少时,崔斯坦以身涉险,追寻熊的足迹,却被熊抓伤,父亲虽然责怪他是个笨小子,但眼神和语气无不流露出对勇敢儿子的佩服和疼爱。当三个儿子要上战场前,父亲只对崔斯坦说照顾好塞缪尔。而当他因为没有在战场照顾好塞缪尔而自责回到牧场时,父亲一句简单的“欢迎回家”却体现出对他归来的无比期待。崔斯坦再次放逐的时候,父亲也选择了理解与支持。可是当崔斯坦给苏珊娜的信中说就当他已死时,父亲无比伤心,一夜之间白了头,为这个儿子着急担忧。整部电影中父亲与崔斯坦的关系达到和谐的高潮是在他第二次放逐归来后的那几年,崔斯坦看到中风的父亲心生愧疚,上校看到最疼爱的儿子心灵又回归平静,父亲对他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重振牧场,在牧场开始全新的生活。崔斯坦也没让父亲失望,在平静的几年里,他结婚生子,牧场兴旺,运酒生意也绝处逢生。片末,当崔斯坦为自己受到了诅咒而选择再次离家时,父亲坚定地说“你没有,我不容许你这样”;当政府的人来抓捕崔斯坦时,父亲举枪拼命挽救自己的儿子,而当政客把枪口对准父亲时,崔斯坦也毫不犹豫地挡在父亲身前,再次体现了父亲与儿子关系的和谐,父子之间会为了对方的生命不顾一切。

  片中的小儿子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宠爱,父亲与小儿子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只是在他决定参加一战时,父亲是反对的,父亲反对的是塞缪尔对战争的无知,对政府的无知,但父亲也没有阻止他参战,特别是参战前父亲对塞缪尔说“只要你安然回来我就高兴”,体现出对小儿子的无限怜爱。

  影片除了展现父子间的和谐关系,兄弟间的情感也经历了从和谐到冲突再回归和谐的过程。在塞缪尔大学毕业带回女朋友之前,三兄弟相处得一直很融洽,两个哥哥对弟弟塞缪尔也是疼爱有加,视为珍宝。当塞缪尔带苏珊娜回家以后,大哥默默地爱上了她,可她却被崔斯坦的血气方刚所吸引,当这一切被大哥无意中撞见以后,大哥和崔斯坦的情感裂痕也随之产生。这种裂痕延续到战场上,大哥认为崔斯坦是出于私心而故意没有及时挽救塞缪尔的生命,崔斯坦回到家乡以后大哥毅然离开家去东部发展,然后看到崔斯坦给苏珊娜的绝情信后娶了苏珊娜,一直到苏珊娜的遗体被送回牧场,兄弟两人的矛盾一直延续。在苏珊娜的墓前,大哥对崔斯坦说:“我遵守所有的规则,神的和人的,可你并没守规矩,他们却爱你甚于爱我,父亲、塞缪尔,甚至包括我的妻子。”言语中透出他对崔斯坦的不满,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但影片最后,当警察来抓捕崔斯坦并向他开枪时,艾尔弗莱德背后的一枪解救了崔斯坦和全家。他看似轻松地说:“即使不是天才也知道他们会来找你。”当崔斯坦最后请求大哥替他照顾孩子们时,大哥欣然接受,并真诚地说:“那是我的荣幸!”这种危急关头的相救和托付无不体现出兄弟两人的手足情深,再大的矛盾在此刻烟消云散,兄弟俩的关系回到最初的和谐。   影片中除了亲情关系,苏珊娜与三兄弟的爱情也贯穿整个故事的始末。苏珊娜最初以塞缪尔的未婚妻身份来到牧场,她父母双亡,情感脆弱,这个大家庭给了她温暖与安全感。但在三兄弟参战前夜,艾尔弗莱德认为苏珊娜背叛塞缪尔与崔斯坦相好而对她产生怀疑,战后艾尔弗莱德在塞缪尔墓前向苏珊娜表白却遭到拒绝,直到苏珊娜在绝望中接受艾尔弗莱德的爱,嫁给他过上平静的生活。苏珊娜虽然做不到像爱塞缪尔那样爱艾尔弗莱德,但对方给了她平静的生活,她为艾尔弗莱德的竞选演讲助阵,两人相敬如宾。即便最后她无法忍受在崔斯坦和自己的丈夫之间徘徊而选择自杀,也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夫妻两人的关系也算和谐。而她与崔斯坦的爱情是本片的主线,两人可谓是一见钟情,眼神第一次交会,就注定了会发生一场逃不掉的爱恋。苏珊娜被金发飘逸、狂野不羁的崔斯坦吸引,虽然战后两人曾经短暂和睦地相处在一起,但她却无法平复崔斯坦内心的伤痛,崔斯坦再次放逐远航,他的离去也带走了苏珊娜的心。她最终无法忍受遥遥无期的等待,跟随艾尔弗莱德离开牧场,但她对崔斯坦的爱从未停止。当她在自家花园突然见到崔斯坦归来时,泪如泉涌;当她得知崔斯坦和小伊莎贝尔订婚的消息时,表情凝滞;当她见到崔斯坦一家幸福团圆的时刻,强忍悲伤。直到最后,她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情感纠葛而选择自杀,遗体被送回牧场,永远守护着崔斯坦,两人再也不会分开,再次体现了影片的和谐主题。

  (二)白人与印第安人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印第安族长一刀坐在火堆旁口述故事,印第安人形象在本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片中的威廉上校痛恨政府屠杀印第安人的政策,与印第安人一直保持着和睦友好的关系,彼此照顾。特别是崔斯坦跟着一刀学会了很多印第安人的本领,一刀也是唯一看到崔斯坦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全过程的人,他是崔斯坦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之一。他与崔斯坦心心相印,甚至能够听到崔斯坦内心的声音,为了让一刀拥有平等喝酒的权利,崔斯坦不惜与人刀枪相向,两人关系已经达到精神上的和谐。除此以外,威廉上校教小伊莎贝尔学习文化,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让她的人生充实美满,从来没有把她和她一家当作另一个族群来看待。而且崔斯坦和她的关系也一直是和谐的,小伊莎贝尔小时候就认定了长大要嫁给崔斯坦,最后如愿以偿,与崔斯坦生儿育女,过上了美满的生活。在小伊莎贝尔被流弹击中身亡后,崔斯坦奋力为她报仇,这些都无不体现了白人威廉一家与印第安人的和谐共处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马克思把人作为人化的自然来把握,指出了人的自然的本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1]片中,巍峨的山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涓涓的河流,无不体现出生活在这片草原的人们心底那份渴望与自然融合的企盼,他们尊重自然、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最终融入自然。

  在印第安文化中,人与自然也存在着神秘的和谐关系。印第安人认为人与动物是一种休戚相关的和谐相处的关系,强调对自然充满敬畏,崇拜大地,崇尚动物,热爱土地。生态思想家克里考特曾经说过:“传统的美洲土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应当成为当代欧美社会的理想。”[2]影片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崔斯坦与印第安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他刚出生时,被一刀包在熊皮里抱着;少年时代在与灰熊的搏斗中被抓伤,他的血与熊的血融在一起;成年以后面对当年的那只灰熊,崔斯坦却无法下手杀了它,也许真如印第安长老所言,当人和野兽互相使对方流血,他们便合为一体了。所以他的心底住着一只熊,当熊在他内心咆哮之时,他选择独自离开,回归自然,直到生命尽头。他在和熊的搏斗中被熊抱入怀中,与他刚出生时被包在熊皮里遥相呼应,他就是熊的化身,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与熊的生活惺惺相惜,实现了印第安文化中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体现了人类始于自然、终于自然的生命状态,也再现了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然的本质。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说,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3]影片虽然描述的是一百年前的故事,但其显露出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

  威廉上校一家来到西部草原,算是移民家庭,他们与印第安家庭小伊莎贝尔一家和一刀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互相照顾。在草原这个小社会里来自不同种族家庭的人们一起打猎,一起经营牧场,一起对付野兽的袭击,一起分享食物和劳动的成果。

  人们通常认为战争与和平永远是对立、不可调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公平的社会或社会生活腐败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冲突或战争,而正义的战争会带来和平。片中的三兄弟为捍卫正义的权利,为了阻止侵略而加入英法联军对德作战。在某种程度上,战争与和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通过战争能够达到和平的目的,两者的关系也存在着深层的和谐因素。

  另外,在崔斯坦打伤了误杀小伊莎贝尔的警员以后,他还是遵循法律制度,承认自己有罪,服刑30天,对社会、对法律表现出起码的尊重,他面对文明社会的规则并没有抗拒,而是服从。在他身上,荒野与文明并不是永远对立的,人与社会的相处最终还是和谐的。

  四、结 语

  人与人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荒野与文明也并非永远对立的,人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走向更深层的和谐。影片《燃情岁月》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刻画向观众呈现了一幕幕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发人深省的,影片透过矛盾揭示深层的和谐关系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影片虽然经历了二十载仍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电影《燃情岁月》中的和谐关系解读

论文搜索
关键字:燃情岁月 和谐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