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

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04

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10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3例。两组均给予相对统一的常规治疗和护理, 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组采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心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指示性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分别于入院时1周和干预后4周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1周时SAS、SD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时研究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分别为(34.9±1.5)、(38.6±0.5)分, 对照组分别为(39.8±4.6)、(44.8±2.5)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减轻患者早期的焦虑、抑郁症状, 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护理措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79

  腔隙性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透动脉, 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 血管壁发生病变, 导致管腔闭塞, 形成小的梗死灶[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 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较轻, 但其突发被诊断为中风患者, 因其对疾病的病因、防治以及预后不了解甚至误解, 故容易受到疾病的打击产生重大的心理压力, 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作者采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心理干预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0年1~6月住院的首次发作的106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根据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3例。研究组年龄47~83岁, 平均年龄(64.5±7.7)岁;男41例, 女12例。对照组年龄46~84岁, 平均年龄( 64.3±7.9)岁;男38例, 女15例。两组患者均神志清醒, 病情相对稳定, 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愿意并能完成调查, 除腔隙性脑梗死外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MRI检查符合第四界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

  1. 3 方法

  1. 3. 1 研究组实施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 根据入院前调查了解到的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个体化、强化性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不应该做什么, 让其了解原有的生活习惯中哪些是负向的, 存哪些需要纠正的不良心理状态, 同时告知患者如果坚持自己固有的不良情绪, 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 给予强调和警示。

  1. 3. 2 对照组实施指示性的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传统健康教育进行改革, 根据患者“需要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怎样做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健康指导。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对统一的临床治疗及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使用SAS 评分及SDS 评分对患者给予不良情绪的判断, 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3]。心理干预时间:首次心理干预时间为第一量表测评后;第2次心理干预时间为第一次心理干预后的第3天;第3次心理干预时间为第二次干预后的第7天;最后一次心理干预时间为第二次量表测评后。心理干预的内容:包括:①主动调查分析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原因, 说明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对疾病康复的危害,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以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注意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 以和蔼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 在交谈中应充分尊重、同情、理解、信任和关心患者, 注意用语规范、严谨, 语言通俗易懂, 尽可能减轻患者不适感, 耐心与患者主动进行有效沟通, 使患者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消除其对疾病的误解,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和患者的家属、同事及朋友进行有效沟通, 指导并鼓励其理解、关心、体贴和适度陪伴患者, 通过聊天、回顾以往生活、工作中的趣事, 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 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缓解其精神压力。④通过幻灯片讲解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从发病明确诊断到出院全过程;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病友讲解自己的感受和治疗方, 增强其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⑤客观评价治疗护理的效果, 忌夸大其词, 导致患者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及时指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使其乐于接受治疗及护理干预。

  1. 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入选后于入院第1、4周时采用SDS和SAS测评以了解其原有心理状态。积分用标准分, 测评时被测评的患者在统一标准指导语的指导下一次性完成。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1周时SAS、SD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时两组患者SAS、SDS 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腔隙性梗死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所引起的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透动脉病变及闭塞, 其可以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的现象, 且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会由吞噬细胞转移出去, 形成腔隙。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 一般无头痛和意识水平的变化, 预后较好[4]。而对腔隙性脑梗死给予心理干预, 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护理措施, 可以减少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病理改变。且心理护理通过护士的语言及行为等护理, 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情绪, 并提高其对疾病的有效认识, 增强了患者的信心及能力, 使其可以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延缓病情, 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心理干预给予及时地排解, 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方式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心理干预, 可使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并克服了不良心理,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护理措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健康教育 患者 状态 效果 心理 研究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