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推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必要性”探究论文

推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必要性”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11

推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必要性”探究

  一、国内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涌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绿色建筑设计简单来说,即回归到绿色设计的“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

  在景观设计行业中,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的俞孔坚,他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其代表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秦皇岛市汤河公园位于中国著名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市区西部,坐落于汤河东岸,长约1公里,总面积约20公顷,它有一个优美的名字:“绿荫里的红飘带”。这也给这个公园做了最好的注解:即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一幅幅和谐社会的真实画面,生动地在生态场景中展开。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只引入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长达500米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步道、座椅、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展示、灯光等多种功能和设施。2007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评奖委员会称它“创造性地将艺术溶于自然景观之中,非常令人激动,同时不乏很强的功能性,有效地改变并提升了环境[1]。”

  但是俞孔坚的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景观,与国内人们固化的思想大相径庭。国内的甲方始终是把商业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绿色和生态的理念更多时候只是噱头,是商业利益的幌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如此生态的设计对于维护来说更加困难,而管理层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愿意花费资金去管理维护这样的景观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这种生态型景观设计的市场非常狭小。而且中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处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起步阶段,基础理论及思想准备不足,认识水平低下。

  例证之一就是俗称“鸟巢”的国家体育场。该建筑称之为“超级绿色机器”,因为该建筑的一系列特色功能,比如雨水收集系统、能为运动场草地过滤阳光的半透明屋顶、自然通风系统以及体育场屋顶防水垫层等。但也有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其造价高达45亿美元,建造和装饰浪费了巨量的钢材,但是现在却空置使用率极低,这简直是非常极端的浪费。某建筑评论家在给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提议中认为该建筑永远也无缘成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因为其“建筑成本如此之高,消耗的钢材和能源如此之多,几乎是建造类似场馆或体育设施所需造价的10倍甚至是20倍”。

  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绿色建筑效果是否达到要求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有所欠缺、绿色建筑的外观设计不成熟、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等等,使“绿色”成为标签,变成招摇撞骗的手段。那么在这样的国内社会环境之下,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应该推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呢?

  二、“以自然为中心”还是“以人为本”

  人类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在一个“以人为本”的模式下进行的,包括一切商业利益、科技研发都是为了服从于人本身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其实是西方工业文明在近代对世界占主导地位而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意识形态。我们知道西方工业化文明的发展始终是以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中心,比如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蒸汽机之类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包括从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以及古典园林也可以看出来,强调的是人工的痕迹,削弱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2]。

  那么在这种模式发展下的地球环境我们也是非常清楚了,中世纪欧洲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英国被称为“雾都”,遍地臭水和垃圾。现代中国又出现的雾霾、水污染、沙尘暴,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问题。

  比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即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放在首位,而不是两者对立。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体系中,向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寻求的最终理念[3]。

  那么对比一下前面说到的西方的工业化模式的话,中国古代则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一种农业和手工业的生存方式,物质资源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到自然中。又比如说中国的建筑中徽派建筑风格追求布局和自然的和谐,西南部的建筑则根据当地山地的地形依山而建,材料也是木材、草、夯土之类的自然材料,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甚至可以称之为“绿色”。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中国古代科技更是在当时领先西方很多年。所以在古代中国文明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也正是因为这种生存的方式。

  上文对比西方和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主张要回到古代中国的发展模式,而是论证了在这两种发展模式下,前者固然带领人类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人类自己的未来埋下了隐患。而后者比前者对待自然更加和谐、更“绿色”、更加适合人类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一切发展都是为人类自身服务,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必然要生存发展,那么“以人为本”这个提法本身没有错,但是把“以人为本”从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孤立出来,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就会走进人类发展的误区。试想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向自然索取,破坏自然环境,那么地震、沙尘暴、雾霾、洪水等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必然会带给人类报应,并且当下人类的环境正在面临着这些严峻考验。所以习近平上台后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正是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才提出了“绿色”和“生态”等观念来努力达到以及维持这种平衡的关系。这也涉及到一个生态学上的说法,即“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可能并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更加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提出?“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这是一种更适合人类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是否是人类“自我逃避”的手段

  有的人说现代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愿景,绿色建筑只是一个幌子。也有的人说绿色建筑根本只是人们在自我欺骗,全面实现绿色建筑在当今的社会中面临太多困难,想要借鉴中国古代的发展模式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人都无法预知未来又涌现出什么科学技术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像五百年前刚研发出蒸汽机的人们又怎么会想到21世纪的今天会有iphone手机一样。而对于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是人类在欺骗自己这个观点,更是显得极端,人类文明不断地向前走,而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进步的标杆来见证人类迈出的每一步,比如建筑界有普利兹克奖、学术界有诺贝尔奖、体育界有劳伦斯奖。正是有了这些标杆,人类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创新和打破常规,所以我们也需要有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这样一个鲜明的标杆来见证人们从“以人为本”的意识形态进步到“以自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中。

  自从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概念出现以后,不断受到各个设计行业奖项的青睐,比如俞孔坚的中山岐江公园2002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2010 主持设计的秦皇岛海滨景观带,再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再加上国家这几年推行的“海绵城市”这一对于大型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政策,使得生态型的城市景观成为了当今国内景观规划设计行业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大跨步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型与资源节约型国家的政策,主张人们回到农村中,体验淳朴的乡下生活。而且国内大量的建筑设计公司旅游行业现在也在大打生态牌,推出了很多不仅在商业上运作得很好,而且在生态保护方面也落实得非常好的项目,比如说杭州的安缦法云酒店、大理的悦榕庄酒店都受到了业内外的认可。

  四、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发展对于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热带国家,新加坡的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非常匮乏,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绿化发展。但是经过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后,新加坡现在绿化覆盖率几乎已经到达了50%,转身一变屹然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绿化成绩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全面和长远的调控。新加坡政府于2005年提出绿色建筑政策,并且将节能、节水、环保、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征与创新纳入绿色建筑的考核标准,并且制定了最低标准,强制要求在新建建筑送审时,必须要达到百分之十五的节能要求。除了政策之外,新加坡政府也重视对绿色建筑的经费投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用于企业研发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和奖励措施,组织建筑行业进行技能培训,在国际上大力推广宣传新加坡绿色建筑的形象理念。这一切的政策措施让新加坡成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实验温床,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设计公司在新加坡开展设计业务,从而也促进了新加坡建筑设计业的繁荣。

  新加坡的绿化建筑发展给我们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笔者不否认国内在落实绿色建筑上存在少许问题,但是如果在意识形态上坚持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这一理念,相信其前景还是乐观的。

推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必要性”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必要性 必要 生态 当前 我国 环境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