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中国配偶年龄差的社会学分析论文

中国配偶年龄差的社会学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14

中国配偶年龄差的社会学分析

  一、引言

  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基础。社会学的婚姻研究主要着眼于婚姻形成背后的社会因素,及其与更广泛地社会结构的联系,韦伯就曾说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从“和谁吃饭,同谁睡觉”中粗略看出。夫妇年龄差即夫妻双方的年龄差值,是婚姻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定时期和地区的夫妇年龄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与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联。

  另一方面,年龄差的变化特点决定了婚姻市场上潜在婚配对象的规模、结构和受挤压人群,进而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其他方面。此外,年龄也是婚配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人口要素,适婚男女首先会以自己的年龄为参照来要求对方的年龄,因此夫妇年龄差也是对特定社会背景下择偶规范的一种反映。最后,年龄差距因素或将与夫妇的家庭生活、个人特质等因素发生互动,造成一系列影响,或被其他因素所解释。这种机制的重点并不完全在于婚姻的缔结,而是在既成的家庭之中。

  二、样本筛选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12年的一个全国性调查――“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调查”,该调查采用全国地区抽样方式,共计5745个样本。基于本文的研究取向,需要对样本进行筛选。

  对样本筛选主要考虑下面几个条件:

  (一) 婚姻状况

  该问卷中包含“您目前的婚姻状况是:1.未婚 2.同居 3.初婚有配偶 4.再婚有配偶 5.分居未离婚 6.离婚 7.丧偶”这个问题,首先排除1与2。由于该问卷中选择离婚和丧偶将不再询问配偶的情况,因此排除6、7。最终只选择保留“初婚有配偶”的样本,理由有二:第一,初婚对于年龄差的考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量,出于控制变量的考虑,这里排除再婚;第二,分居与同居情况在剩下的样本中所占比例太小,不具有统计价值,同时出于控制变量的考虑予以排除。

  (二)年龄差

  根据本文的视角,年龄差距被当做是一个既成的婚姻事实,因此有必要排除年龄差距过小的样本。根据年龄差的频次分布,这里选择3岁作为边界,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足够的样本数,另一方面3年是人生阶段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周期,比如教育。年龄差距相差三岁或三岁以上,意味着夫妻双方很有可能是在考虑过年龄差距再缔结婚姻的,可以增强该变量的意义,在进行相关分析时也将得到更显著的结果。

  另外,对于年龄差,本文采用将被访者的年龄减去配偶年龄加上绝对值的做法,因而显示出的仅仅是年龄的差距而无法说明方向,即是老夫少妻还是老妻少夫。这样做是因为,在筛选了样本中的性别之后发现,原本几乎呈正态分布的年龄差变成了右偏的分布,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受访者的性别因素对年龄差有着显著影响:

  我们可以推测,很多男性并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比妻子年纪小。在筛选后的800多个样本中,仅有84个是妻子年龄大于丈夫的情况,因此这里将这些情况排除,仅仅包含丈夫比妻子年长的情况。

  (三)性别

  囿于问卷的结构,受访者配偶的信息与受访者是不对称的。为了统计的方便与样本的一致性,这里只保留了男性受访者。这一做法将带来很多弊端,最明显的就是保留男性这一点上似乎已经带上了“梯度择偶”的理论预设。其次,由于受访者是男性,其在回答配偶信息的时候或许会有所隐瞒或改动。最后,本文的某些分析或许使用女性样本更加具有说服力。

  经过以上筛选,剩余样本799个。

  三、研究假设与操作化

  本文主要探究年龄差距与家庭成员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及其主观满意度的关系。从功能的角度来讲,家庭的组成意味着夫妻双方的资源整合,将增强双方的发展能力,或者至少是迎合双方提升这种能力的期望。夫妻双方的年龄差距,尤其是男性较为年长的情况,往往被视为是女性通过年轻的生理资本与男性所积累的可以实现稳定和发展的资本的联合。需要指出的是,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发展的前提,也有可能是发展的后果。同时,客观与主观情况其实是含糊不清的。

  根据资源互补理论,首先假设年龄差距与夫妻双方的收入状况有关。年龄差距随着丈夫收入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妻子收入的增加而减小。另外,年龄差随着收入差的增加而增大。

  其次假设年龄差距与教育程度有关。年龄差距随着丈夫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妻子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另外,年龄差随着教育程度差距的增加而增加。

  最后假设年龄差距将对丈夫在教育程度、生活水平、家庭关系、家庭收入四个方面的满意度产生影响。

  四、经验分析

  (一)年龄差距与夫妻双方的收入

  将年龄差距与夫妻双方的收入以及收入差的绝对值进行皮尔逊系数相关分析,发现其显著性都很低,这说明年龄差距与夫妻双方目前的收入情况并无太大关系。

  收入是衡量经济资本的重要指标,可以发现在目前的中国,在一个存在着较大年龄差距的婚姻缔结过程中,收入不是一个被着重考量的因素。在这方面并不显著存在所谓资源互补的情况。

  (二)年龄差距与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年龄差距与丈夫的教育程度并无明显的相关,但是和妻子的教育程度与双方教育程度的差距呈显著相关:

  年龄差距与配偶的教育程度在0.05水平上呈负相关。这与过去研究中“年龄差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而缩小”结论是一致的。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导致其婚配价值观的转变,更加看重婚姻中的关系和浪漫,而非经济的考量。同时,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其主观上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减轻,不再着重于通过婚姻向男性寻求经济上的庇护。这里的另外一点发现是,即使在年龄差距已经存在时,这种相关依然显著,这意味着年龄差距的原因很可能不是经济因素,而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上面的发现是一致的。   另外,年龄差距与夫妻双方的教育差距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即夫妻的教育差距越大,其年龄差距越大。这一点提示我们,资源互补理论在文化资本方面依然具有解释效力。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拥有较少的文化资本的一方往往是更加年轻的一方,对于女性来说,“年轻的资本”即是更加青春的容貌与吸引力,或许还有交往与相处方式的独特魅力,这在婚姻的资源分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年龄差距对丈夫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生活满意度采取“教育程度、家庭关系、生活水平、家庭收入”四个方面的主观回答作为指标,每一项有“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回答。这里将年龄差分为三组:3岁、3到5岁、6岁以上。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交互分类表分析,在卡方检验中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

  对教育程度的满意程度是对家庭文化资本的主观期望,对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是对家庭经济资本的主观期望。年龄的差距并没有使婚后的丈夫在这两个方面的期待发生什么改变,这意味着对于家庭的主观发展性而言,年龄差并没有起到什么影响。对家庭关系的满意程度也没有因为年龄差距而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在具体的婚后生活中,年龄差距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小的。

  五、结论

  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从个体到“婚姻共同体”,婚姻既可以被理解成是为了以后家庭生活的联合,也可以被看做是个人进行资源扩张和再分配的手段。而选择配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主观选择,但是这种主观选择无疑受到境况、认知、文化潮流、社会状况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双方的经济水平及其差距与男性的文化水平并没有对年龄差距造成影响,而与女性的文化水平却有很大关联。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认知,这意味着在与比自己大的男性缔结婚姻时,比起经济因素,女性更加注重交往方面的要素。同时,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越愿意考虑与自己年龄差距并不那么大的对象,这更加有利于相处。参考其他研究择偶标准的文献,现在的女性更加注重对方的外貌、身材、谈吐,经济水平往往被置于其后。但同时,如果双方教育差距越大,那么年龄差距也有可能越大,这提示我们资源互补理论仍然在婚姻中发挥着效力,资源的再分配依然是婚姻中最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

  年龄差距对于男性婚后生活的满意度及期待并未造成具体的影响。年龄差距很可能对具体生活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这样一个现象更多的意义或许是文化上的和人口学意义上的。在筛选样本的过程中还发现,对于很多人而言婚姻中的差距是一个文化上的刻板印象,很多人在回答的时候有刻意缩小二人年龄差距的倾向,特别是当女性大于男性时。这涉及一个“面子”的问题。老夫少妻往往意味着丈夫有着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资本,来换取妻子的年轻,这个逻辑反过来,或许会让很多年纪比妻子小的丈夫觉得很丢脸,这种认知依然广泛地存在,但上面已经说过,实际生活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什么具体的变化。

  年龄差距还意味着双方结婚时所处的境况。比如当丈夫比妻子大三岁时,很可能丈夫已经工作了三年,而妻子刚刚大学毕业,同事关系的可能要大于同学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年龄差距意味着双方的人生轨迹并不是同步的,而增加了主观选择的分量。这也印证了女性教育程度会在其中发生重要影响的情况。

  本研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样本的筛选中出现的问题,这在之前已有提及。这份数据被证明并不太适合做研究。另外,本文没有考虑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实际上在农村和城市年龄差距的意义或许是并不相同的。最后,本文所选择的变量间具有显著相关的较少,影响了结论的解释力。

中国配偶年龄差的社会学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配偶 社会学 中国 年龄 社会 分析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