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论文

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15

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3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11-05

  A New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Absolute to Relative Shift

  ――An Analysis Based 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Background

  LIU Huan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Putting the precision identification as a guide, from absolute poverty 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ve poverty of Chinas rural poverty to carry out a new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Lorenz curve method, calculated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social wealth index, which foun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or rural area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he absolute poverty line can not completely cover the poor, establish the relative poverty line is advantageou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poverty for poor households accurately identify bottlenecks; resource al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lite capture established by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curb; neglect the poorest of precise helping,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protection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to ensure its ability against the risk of poverty.

  Key words:precision poverty;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改革?_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0年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近2.6亿下降到2800万,近两亿多人次脱离贫困生活。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人口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相对贫困现象日益严重。当前,收入不平等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已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在经济疲软期,对贫困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显得尤为重要[1]。现阶段,经济新常态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精准扶贫是进入新时期中国扶贫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2,3]。

  1 文献综述

  关于贫困的定义有很多,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贫困进行了解释。基于收入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以收入不足为主要致贫原因的研究,如童星、林闽钢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4]。万广华等通过加总家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总贫困,将其分解为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5],通过实证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家庭成员数量、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及金融资本对各类型贫困的影响程度不同,特别是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并不能降低暂时性贫困成分;对于农耕地多的农户来说暂时性贫困会相对增加。从贫困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来看,贫困可以分为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和制度性贫困等。叶普万认为贫困是由制度因素或非制度因素造成的、个人或家庭不能获得维持正常物质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6,7]。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经济差距拉大带来的相对排斥和相对剥夺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差距拉大的影响下更加明显。学者开始意识到贫困问题不仅是绝对的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那些在物质和生活条件上相对于他人表现匮乏的人也是相对贫困者[8]。叶普万提出相对贫困的特点主要有:动态性、非平等性、相对性和主观性,相对贫困下扶贫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其比较对象是处于相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其他成员,且其设定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6]。相对贫困需要解决的是收入分配问题,较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而政府有责任在财富再次分配中调整全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以改变初次分配中形成的不利格局[9]。调整对新时期贫困现象的认知、构建相对贫困监测体系[10,11]、经济增长和基本服务均等化是减缓贫困的有效途径[12~15]。   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社会发展视角下救济式农村扶贫政策(1978~1985年);开发式农村扶贫政策(1986~1993年);攻坚式农村扶贫政策(1994~2000年)以及2001年开始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阶段[16,17]。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扶贫政策伴随着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效果,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分布也由普遍分布转变为相对集中,以及分散在各地的“插花贫困”和社区里的个别贫困。反观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无论是依赖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还是“靶向性”的对贫困人员的直接扶持,都是对既有扶贫政策实践中暴露出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改进,以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工作机制,而精准识别则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难点。识别农村地区绝对贫困户很容易,而识别相对贫困户就较困难,而且伴随城镇化发展和农民流动等原因,?困户识别的难度正日益加大。

  2 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和相对变动

  2.1 我国农村贫困线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官方贫困线变动情况可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线和贫困线的相对值来表示。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开始测算较高的贫困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其原理是根据贫困人口的食物支出测算其占贫困人口总支出的60%比例为前提假设,得到低收入标准,即恩格尔系数高于60%时生活水平表现为贫困[18]。图1是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官方公布的贫困线变化情况计算出的实际贫困线,与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和贫困线的相对值进行比较,其中实际贫困线和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是以1978年为基础年,以不变价格平滑得到的实际值。目前,我国将贫困线相对值0.4作为“警戒线”,这也是国际上以相对收入确定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最低尺度。图1可以看出1978~2012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提高较大,贫困线的提高幅度却相对较小,贫困线相对值呈下降趋势,二者差距不断加大,虽然在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线标准(2300元),但是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其成效依旧不大。收入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贫困群体的扶贫难度,以往的开发式扶贫方式不能适应新阶段农村贫困相对集中又分散的特点,而贫困人口的特点是制定扶贫政策的主要根据。因此,实施精准扶贫,进一步将扶贫区域缩小到村到户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形势和贫困成因的必然选择。

  2.2 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绝对和相对变动及不平等分析

  本文在我国农村地区2002~2012年居民总收入变化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究绝对收入变化和相对收入变化的趋势,该变化的直接表现便是不平等程度的增加。比较收入不平等的方法主要采用洛伦茨曲线、广义洛伦茨曲线及不平等指数和社会福利指数来表示。洛伦茨曲线反映的是人口百分比对应收入百分比的点连成的曲线,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广义洛伦茨曲线有助于识别平等程度较低但社会福利较高的收入分配状态,如肖沃克斯定理定义X广义罗伦兹控制Y的充要条件是对任何严格凹的增函数符合式(2)条件。

  3 精准扶贫下收入变动带来新困境

  3.1 从绝对贫困线到相对贫困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脱离了贫困。从绝对贫困线到相对贫困线,本文拟采用相对贫困线假说,按照国际贫困标准将低于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水平50%的收入水平划为贫困线,用贫困线的相对值替换绝对值,发现农村贫困线的相对值不断走低,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相矛盾。通过测算,贫困线相对值的平均值大概在0.4;世界银行也将0.4作为警戒点,将其设置为相对贫困线的最下限,低于0.4时不能有效反映贫困人口的真实状况。本文假定相对贫困线设置在0.4~0.5的系数水平为宜,以反映收入水平差距和平均分布情况。

  3.2 扶贫资源最优化分配的瓶颈

  3.2.1 精准识别存在难点

  精准识别的目标是要改变以往国家扶贫工作中非国家贫困线和集中连片区域贫困人口、贫困村的识别问题。本文假设慢性贫困与相对贫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总贫困的减少需要注重和强调对相对贫困的识别和帮扶措施[5]。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的识别相对容易,但考虑相对贫困则显得较为困难。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却在不断增加。由于相对贫困人口在收入或外部表现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在识别过程中又存在弃真型误差和存伪型误差,为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而瞄准目标的偏离会降低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的效率和有效性。

  3.2.2 精英捕获扶贫资源

  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当外部社会资源传递到社区时,会出现精英捕获现象。精英捕获是指原本属于惠及大众的资源被少数人或群体占有,从而导致较弱群体的利益损失[17]。李小云等通过对一些贫困村具体扶贫项目受益群体的调查发现贫困户受益比重远低于中等户和富裕户[19]。扶贫中出现的精英捕获现象会强化贫困家庭的脆弱性。在实施精准扶贫的某些地区由于无法确定除绝对贫困以外的其他相对贫困者,出现了少数平均分配或者轮流领取贫困户待遇的现象;还有些地区将扶贫资金拨给有能力、有愿望的大户[18],就是精英捕获的表现。这些大户处于相对收入优势群体,利用自身的经济、信息等优势获得扶贫资源后再进一步发展自己,而并没有表现出

  对绝对贫困者太多的支持,最终导致扶贫政策失效。

  3.3 忽视最贫困现象

  对农村低收入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研究发现,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贫困者的收入不断提高,但低收入和绝对贫困户收入的相对值表现出下降趋势,政策效果只是惠及到贫困者中较富裕群体,最贫困者的受益有限,且被固化在较低收入水平,这与扶贫资源的精英捕获现象有着密切联系。为提高扶贫绩效,很多地方更愿意先去扶持与贫困线水平相近的贫困户,对绝对贫困户则多给以直接少量经济性补助等。对相对富裕户的扶持和对最贫困户的忽视使得扶贫政策的涓滴效应止步于贫困人口中的相对富裕人群,最贫困人口却被忽视。最贫困人口被政策性忽视(制度贫困)不仅会带来短期绝对影响,在长期来看也更容易使其陷入“贫困陷阱”。   4 结论和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比较研究,尝试找出贫困人口收入的动态变化趋势,为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1)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相对收入也没有随经济增长而有较大变化,反而呈现恶化现象;(2)农村扶贫按绝对贫困值标准成效巨大,但绝对贫困线提高缓慢,未能将更多的相对贫困者包含在内,相对贫困依旧严重;(3)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视角下,农村扶贫存在精准扶贫识别和精英捕获的困境;(4)最贫困者容易被忽视,涓滴效应多惠及贫困人口中的相对富裕群体,精准帮扶未能有效实现。

  文章的主要启示在于:(1)设立相对贫困线。根据以上对于农村相对和绝对贫困线的分析,设立相?ζ独?线可在以平均收入为标准的条件下更加客观地体现贫困群体的划分,实现贫困线随经济发展而动态调整,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贫困群体和低收入群体。(2)精准识别帮扶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是精准识别,建立以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兼有的精准识别机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通过村民投票或者实际调查等确定绝对贫困户并予以公示的制度,是确定绝对贫困户的主要手段,也是避免“精英捕获”现象的主要方式;对于相对贫困则可以制定具体的实行标准,建立政府相关专门化机构,改革扶贫办职责,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对于绝对贫困户的帮扶应以保障性扶贫为主,确定其基本的生活保障;相对贫困户则需要实行差别化对待,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建立具体的扶贫方案,从而达到精准化的帮扶目标。(3)最贫困人口的扶助政策。由于贫困的发生呈现既相对集中又遍布全国各地、有些区域分布分散(如深山、偏远地区等)及多数贫困人口失去劳动能力等新特点,使得以往开发式扶贫模式不能有效惠及和改善所有贫困人员的生活[20],特别是最贫困地区存在贫困恶性循环现象,因而需要对最贫困地区和人口实行保障性扶贫,重在实行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以提高其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

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中国 相对 农村 绝对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