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探讨论文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0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26

  On the Theory of Hones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UN Jing[1], ZHU Rui[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2] College of Arts,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The hones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urgent and arduous task,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nnotation of honesty. Around the discussion on three aspects: the connotation of honesty integrity is the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heteronomy or integrity, honesty is the rational choice and rational judgment, integrity is a stable personality trait or accidental situation.

  Key words honesty; hones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honesty; modern honesty

  0 引言

  大?W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却是一个难题,而需要完善地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最基础的理论工作就是明确诚信的内涵。而诚信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少的变化,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古代,管仲第一次确切地提出了“诚信”这个名词。《管子?枢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即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这句话代表了先秦诸子的共识。现代学者认为诚信正面临着从传统诚信转型到现代诚信的挑战,在调节范围上需要从朋友之信扩大到普适之信,诚信不再只限于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也需要坦诚相对;在约束机制上需要从道德诚信转化为制度诚信,诚信不再是靠自我约束的软性要求,而是建立在一定契约之上的制度规范。本文着力于三个视角,有针对性地探讨传统诚信和现代诚信在国内外诚信研究中的现状,揭示两者的差异对于诚信内涵本身而言是对立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对诚信的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1 诚信是自律的道德诚信还是他律的制度诚信

  中国传统诚信观把诚信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是“天之道”,是“圣人之大本”。他们认为一般人如果想要达到诚信境界,一定要摒弃人性中自私和功利的一面,并且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极高的自我修养能力,才能体现出这个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制度未完善的时代,诚信主要是靠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和相互信任来实现的,道德舆论起着主要的制约作用,此时更多的是一种自律的道德诚信。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不必再长期依附于某一个特定的地方,因此需要一种更加普遍更加有制约性的诚信规范,因此契约诚信应运而生。契约诚信在目前看来,是比较高效的一种运作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规范发挥效用的一种硬性方式。而西方学者也逐渐意识到单一的契约诚信方式难以满足所有情境下的经济行为和生活交流,很多时候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因此契约诚信是基础,道德诚信是辅助,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和谐繁荣发展。

  由此可见,传统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受到地域的限制,形成一定的熟人圈,诚信行为主要受到社会舆论、民风乡俗和内在良心的影响。同时生产力的低下让大多数人无暇追求较高的道德境界,诚信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理想境界,演变为圣人之道。所以,在传统社会主体上是依靠自律来实现的道德诚信。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化、区域化乃至全球化已然成为主流,在此基础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如果带有不诚信行为,必然受到全世界的公然谴责,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因此,为了保障交往双方的共同利益,必然会制定一系列的硬性契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诚信自然也从道德诚信转换为制度诚信,用来维护和保障良好的交易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当诚信成为一种制度和规范时,便难免有漏洞,总有些行为在制度之外难以掌控,这就需要人们自律的意识,自觉主动地遵守这些规范,使诚信再次回到自律的道德范畴。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了一种自律―他律―自律的循环模式,而究竟哪种模式才是诚信的本质,并不能简单地依靠思辨等理论方法来阐述,更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进程,理性而全面地看待。

  2 诚信是感性的选择还是理性的判断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人们做出诚信行为很多时候是在并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或全部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属于一种非理性的冒险行为,更多时候是自己凭直觉去选择相信他人,属于感性的选择。Hosmer认为诚信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收益这样一个无法可预料的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那么人们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诚信行为既然有一定的风险,那为什么人们还愿意相信他人呢?Luhmann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他人,坚持诚信行为,是因为如果需要逐一去核对和考察别人的行为是否是诚信的,并且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否是真实的,那人们生活得就太累了,占用的心理资源过于庞大;因此人们通过信任他人来使生活变得简单和直接,保障人们能够顺利地沟通和交换。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这种非理性行为,例如熟人之间进行经济往来有时就不需要签订合同或契约等,只是口头承诺,否则就会被认为“见外了”或是“伤感情”。但是有些学者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坚持认为诚信是人们在对未来的收益进行评估和预期后觉得收益大于损失的基础上才进行的一种理性选择。理性选择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时,都会受到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每个选择的结果进行利益权衡,以此选择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行为。但是这种观点明显没有办法解释人们所有的诚信行为。因为“杀熟”现象从古至今难以避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社会的人情因素已经遭受到制度契约等的强大冲击,但是有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时代,根据传统的风俗习惯来行事,对熟人讲义气、谈感情,没有书面合同或法律制约就进行经济行为。因此不法分子就利用了人们的这一特点,进行欺骗或诈骗等行为。因为人们的理性意识和行为并不能完全摆脱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大脑就回避判断或思考熟人的行为是否诚信,久而久之这种辨别能力也会受到抑制而下降。   因此人们之间的信任到底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就不能简单地只考虑一个方面,往往这?拥贸龅慕崧刍嵋云?概全。由此,对于诚信的感性选择和理性原则之争就必须依靠特定情境、特定人群等条件来进行判断。在熟人环境中,人们倾向于感性地选择去相信对方,而对方基于利益的理性考虑,利用这种感性的诚信来获得利益;在陌生人环境中,人们倾向于理性地判断对方的行为,而对方会通过自身的感性诚信为了获得信任,进而获得利益。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诚信的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绝对对立的两面,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判断。

  3 诚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是偶发的情境状态

  一个人是否会做出诚信的行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一个人本身的人格特征。因此有学者认为诚信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它具有稳定性,因此诚信的人不论在何种情境中他都会做出诚信的行为,即环境很难影响诚信的人做出不诚信的选择。其代表人物Rotter认为诚信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言举止看做是可靠的、可信任的一种人格特点,有些人倾向于相信他人,有些人倾向于怀疑他人。国内学者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界定诚信,认为诚信是指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诚信主要包含诚实、信用和信任三个核心因素。相反的,也有学者认为诚信仅仅是人们在某些特定情境和条件下的行为,只是一种偶发的情景状态,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质,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将诚信视为一种人格特质,这种观点的主要缺陷是诚信行为涉及到两个人或更多人的社会互动现象,如果只是个人的心理品质,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定情境,诚信行为本身就缺乏了载体。所以,进行诚信研究,应该将人格特质取向,和其它取向,例如传统社会风俗文化的影响,人际交往对象的特质,某种特定的情境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量和研究。因为人们的诚信行为不可能离开社会环境和他人交流而独立存在,正是在与外界不断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诚信行为才能产生,并通过人们的道德舆论和社会契约等形式不断改善,为社会和谐繁荣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们的诚信心理与行为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一方面,它可以是一种人格特质,拥有诚信人格特质的人们,可以预期他在多数情境下都会产生诚信的行为,这就为选拔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诚信行为又可能只是一种偶发的情境状态,因为现实环境复杂多变,人也多种多样,如果对所有的人都保持诚信行为,个人就得面临利益损失或心理负担,因此人们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人群时就不会表现出诚信行为。

  4 总结与展望

  诚信课题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切入点去深入思考问题,探索诚信的内涵。目前对于传统诚信和现代诚信的差异、转换和对比研究比较广泛,从传统诚信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精华运用于现代诚信的发展是主要思路。同时关注当今社会诚信现状,尤其是诚信教育对于高校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不少研究者调研了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着重探索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以及传统社会中的诚信行为对于现代诚信教育的价值意义。因此,未来对于诚信的研究,可以着眼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深入挖掘和解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根源和脊柱,从而解析出诚信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结构。同时将传统诚信应用到现代社会中,需要加入哪些新的元素才能适合于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探讨 理论 大学生 大学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